APP下载

2010’中国再生金属产业回眸与前瞻(二)

2011-01-17

资源再生 2011年1期
关键词:进口

记者:上次您谈到了这些年来中国再生金属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真实地感受了最近十多年来这个行业发生的一些深刻变化。但是如何看待再生金属产业的原料供应,今后这个产业会怎样变化?

翟昕:这些年来,中国国内对原料的巨大需求引发了一个产业的原料供应链,那就是从北美、欧洲、日本、澳洲向中国出口废旧金属的巨大物流。这个物流是对应着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和消费的状况,这里,我们可以看看这些年来我国几种主要有色金属的消费占全球的消费比例(见图1,2)。

图1 我国有色金属消费占全球消费比例

图2 我国几种主要有色金属消费占全球消费比例

从上个世纪末至今,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对应着发达国家一般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个过程中,在有色金属领域废杂铜和废旧五金电器的进口加工拆解行业的迅速崛起正是这一过程的典型表现。

最近几年,世界制造业重心进一步东移,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成为承接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外转移的重要地区。这也正是废旧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铜消费大国,占到了世界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我国铜资源储量仅占到全球总量的5.53%,铜精矿自给率相当低,每年需要大量进口。2010年我国生产精炼铜产量479.3万吨,而我国自有矿山矿产品含铜量127.7万吨,同比增长20.7%,2010年我国的铜材产量达到了1067.1万吨,同比增长10.8%,而同期精矿进口量646.8 万吨,同比增长5.54%。如此低的自给率,使得我国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精炼铜、铜精矿和废杂铜。据海关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含铜废料436万吨,进口金额122.366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数量增长了9.2%,进口金额则增长了100.9%;进口废铝285万吨,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8.7%,进口金额42.93亿美元,增长了56%。根据精铜产量来看,国内即使已大量进口铜精矿但仍有一部分缺口存在,而这部分缺口主要由进口精炼铜和废杂铜来弥补。而每年全球废铜贸易量中约有15%~20%流向中国市场。我认为,未来几年,我国从国外进口废铜的数量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甚至会逐年降低或者放缓。特别是欧洲的德国、意大利、亚洲的韩国和日本,他们既是铜消费大国,同时也是利用高品位废杂铜生产电解铜和铜材的国家,最近,美国政府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此举可能对废杂铜的出口有一定影响,我国再生铜产业铜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图3 2010年废杂铜的进口国别与数量分布

2010年,我国共进口废杂铜及含铜废料436万吨(实物量),从进口国家的分布及数量分布来看,与前几年稍有不同,但是,前十位的进口国进口的数量占进口总量的82%,从进口金额来看与2009年相比增幅较大,同比增加了100.9%,这一方面是高企的铜价与废料价格的联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进口货物品质的明显提高(见图3)。

记者:为铜的原料供应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如何?我国的再生铜产业将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翟昕:在我国进口的废旧有色金属中,数量最大的是铜,潜力最大的是铜,市场价格波动最大的也是铜。与此同时,中国的再生铜产业也是最受关注的领域,这也是由于铜这种金属的双重属性决定的。

由于铜资源的紧缺性以及无可替代性,特别是这种金属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人们始终把铜当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入世以后这十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与铜消费的关系。2001年中国加入WTO,而这一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精炼铜生产国与第二大精炼铜消费国;2002年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智利的世界第二大精炼铜生产国与全球最大的精炼铜消费国;2006年超过智利,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炼铜生产国与消费国。从2005年到2010年的六年时间里,中国精炼铜的生产量、进口量与表观消费量都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中国精炼铜的产量和进口量分别达到479.3万吨、292万吨。铜材产量达到1067.1万吨。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废杂铜的回收与利用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中国铜加工材的生产量从2001年的185.8万吨,到2005年的502.5万吨,再到2009年的888.4万吨和2010年的1067.1万吨的历史高位,每年一个“新台阶”。在这个过程中,废杂铜是我国铜需求供应的又一个重要渠道。

我国的东南沿海的铜加工工业正是有了废旧金属进口这一外来资源,这些省份成为有色金属加工大省,同时也成为了制造业最集中的区域。同样的废旧金属,在浙江沿海,其利用率和增值水平无疑高出内陆地区数倍,这不仅有人才优势、地域优势和物流优势,更在于这里有着产业配套的优势。这是短时间内内陆地区无法企及的。

如果我们乘飞机从北京出发沿着海岸线南行你就会发现,这些沿海城市正是我国制造业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矿产资源最为缺乏,但却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镇。这说明什么?首先,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但并不是最根本的要素。过了长江以后你就会发现,恰恰是矿产资源最短缺的江苏、浙江和以废旧金属进口加工最集中的省份广东成为了我国制造业的最主要基地。2010年,1~11月份有个统计,全国铜材产量最大的省份分别是:浙江(176.9万吨)、江苏(173.1万吨)广东(111.5万吨)江西(156.9万吨)安徽(90.4万吨)、上海(35.7万吨)山东(24.51万吨)、天津(10.8万吨);内陆省份铜加工材产量较大的还有号称有色金属之乡的湖南(30.7万吨)。从这个比较难不难看出,资源禀赋并不是决定因素。这两年发展较快的内陆省份是江西——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加工企业江西铜业的所在地。近年来,120多家浙江、广东的再生铜加工企业开始了战略西迁,进入土地和劳动力相对低廉的江西,使这个本来铜加工业并不发达的省份变成了铜加工大省。2007年初,江西省鹰潭市的主要领导来北京找到了我,谈到了将依托江西铜业的地域优势,通过建立进口铜拆解园鹰潭和铜加工园区,将鹰潭打造成“世界铜都”的设想,我们对内陆地区承接东部战略转移的构想十分赞同。此后,经过几年的时间的建设和发展,鹰潭铜产业已经成为内陆地区铜加工业最发达的地区,2010年,鹰潭铜拆解加工产业的产值已逾千亿元。此后,江西丰城、广西梧州等也陆续跟进,进口废旧金属产业的内陆化全面铺开。

表1 海关统计近十二年我国再生铜进口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吨/亿美元

记者:在今天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铜作为一种实体经济中重要的基础材料,同时又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其价格走势将对再生铜产业有什么影响?

铜作为大宗工业原材料,被市场赋予双重属性——本身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和衍生的金融属性。通常情况下,期铜体现的是其商品属性,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铜价运行的某个阶段,期铜的金融属性则可能发挥重要的甚至主导性的作用。2010年的LME铜价格走出了一个大型的扩散三角形态,从年初的7506美元/吨到年末的9 685美元/吨,全年铜价涨幅29%。2010年铜市所演绎的主要就是其金融属性。

目前,从废料的进口贸易到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的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环节,大家对如何运用铜这种兼具商品属性和金融衍生品属性都已经十分娴熟,规避风险的意识是第一位的。即使是在非常偏远的小型交易市场里,一个小门面里的个体商户都能随时从他的电脑中得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铜价的变化并随时调整他的收购价格,整个铜产业的社会环境已经高度国际化和信息化,而且今天的再生铜产业已经与全球铜原料市场紧紧联结在一起。中国市场的每一点儿变化都牵动着海外无数人的神经,别的不看,就说在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IQISQ)登记注册的国外供货商就达到3 000多家,而且还有数量众多的供货商正等着挤进来呢!

记者: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形势下,铜这种既是一种需求十分强劲而又容易被“热钱”炒作的商品,那么我国再生铜产业有了哪些新的变化呢?

铜的金融属性对再生铜产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再生铜企业只要把握原料关,掌握冶炼技术,控制成本,提高回收率,通过技术改造,完善装备,再生铜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没有问题。过去这些年也确实如此,我们曾经有过自信与辉煌的年代。铜工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任何一家铜厂在当地都是产值高、利税可观的企业,因此也受到追求地方GDP的官员们的关注。今天的情况则不然,铜价格的剧烈波动严重影响着中国再生铜产业的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这些年来铜的金融属性的过度张扬,铜的商品属性被异化了。几年前我就与一些企业家开玩笑说道:没有英雄虎胆,还真得不能干这铜的生意!

我国的再生铜企业在铜价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大都选择了与铜价格保持高度联动的点价模式;大多数企业都按照保值原则,在适当的价位对一定数量的原料或产品进行套期保值,以锁定企业的经营利润、回避价格风险。即便如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难保企业就能规避各种风险。于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着“干得早不如赶得巧;费尽心机不如把握时机”;投机心理成为一种常态。许多企业家跟我这样感叹道:这年头,经济效益不是干出来的,是经营出来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企业无心在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上多花钱;今天投进去了指不定哪天才能收回来!大家都抱着干着看,赌一把的心态:要在下一轮的涨跌当中捞一把!在有色金属各个品种中,惟有铜具备这样的特性。而今的废铜进口也罢,冶炼加工也罢,深加工也罢,谁都无法抗拒市场的波动,尤其是各种热钱的介入和国外巨头的操纵,包括再生铜产业在内的整个铜工业始终处于起伏动荡之中,在这样的形势下,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又怎么能够顺利展开呢!

我国再生铜以及铜加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装备水平参差不齐,面临的地域、经济、社会环境也各不相同,大家都在市场上竞争,而且优胜劣汰的法则在现阶段似乎还有些失灵,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各方面条件优越的企业不见得就能取胜。这其中的奥秘,非一篇文章所能说得清。应当说,我国的再生铜企业数量不少,每年进口的废杂铜和国内回收的废杂铜数量可观,而且产能庞大。可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整个铜工业的水平和产品结构,大多数都在低端徘徊,面对如此的竞争环境,大家拼的是价格,拼的是低成本,这就是再生铜产业的基本轮廓。我国现阶段的铜消费中,占铜消费的一半以上是电力和电子产业,另外还有的一部分是建筑,于是就形成了众多企业纷纷上马铜线杆和铜板带的生产中的局面。

诸多的因素使得我国再生铜产业一直徘徊在原料供应链的低端,而且始终“长不大”。而锤敲斧凿的拆解方式随着日渐显露的“民工荒”使得这一行业的可持续与稳固不断动摇。

图4 我国现阶段铜消费主要行业及数量分布

由于没有一个权威的行业管理体系,不仅进口的原料究竟有多少铜含量说不清楚,而且重复统计和统计覆盖面的缺失使得一些数据模糊与失真。再生金属产业正是这样一种状况。对于再生铜产业的原料供应,大家往往得到的是海关对进口废铜和以回收废铜为主的废料的进口的实物量。这个实物量中,究竟铜含量有多少?不仅行业管理部门不得而知,就是一些专家也语焉不详。这里面牵涉的问题太多。前不久,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公司铜部副总经理马晓昕女士在一次会议上拿出了一张统计表,她说这是一个土办法,但却又是一个“大发现”,我觉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请看她是如何分析的(见表2)。

表2 进口再生铜平均含铜量测算表

从国内需求来看,对于2011年铜工业究竟以什么样的状况发展,大家看法不一,但是对于在这新的一年里的总体走势,普遍认为铜价将在高位运行;而且就整个铜产业链来看,获利最大的仍将是上游的矿山企业。说到废杂铜的进口,我觉得,高品位废杂铜的原料竞争将十分激烈,同时不管是进口企业还是冶炼加工企业,企业的盈利水平将大不如前。我国废杂铜产业曾经具有的优势将逐渐消失,首先是废旧料进口的利润空间将越来越小,同时,由于劳动力的短缺和劳动成本的逐年加大,不仅废旧五金电器的进口拆解获利空间被压缩,而且利用废杂铜生产铜材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微薄。

从这几年的走访和调查来看,我国在高品位废杂铜的进口方面的优势正逐渐消失,原因其一是这么多的企业都在利用高品位废杂铜生产电工用铜杆。竞争者越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越低,这大家都明白的,可正是一种“群体无意识”下的一哄而上,往往就是走下坡路的深层原因;这种结构是有问题的,其二是我国再生铜产业始终把进口再生资源当做会持续不衰、源源不断的资源,这是一种盲目乐观情绪。设在葡萄牙的国际铜研究组织(ICSG)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每年约有800多万吨(铜金属量)废杂铜进入消费和贸易领域,中国目前每年国内回收和进口的废杂铜究竟有多少?很多人说,这是个难解之谜。我想,刚才所说的计算方法或许能有所帮助。

记者:您在几年前就对正在蓬勃兴起的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有所担忧,今天对当时的这种担忧是否消除了或者是有了新的看法?

翟昕:如果我们按照刚才所说的飞机旅程在上海落地,驱车沿着海岸边继续南行你就会发现,在这条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带上分布着最为集中的制造业集群。这里也是废杂铜以及废钢利用最多的地方。从大洋彼岸来到这里的废旧五金电器、废旧电机在这里得到彻底的拆解分离,不用说在这周边几个以废旧塑料为原料的塑料再生加工企业多得难以胜数,就说在这从宁波到温州的狭长地带上分布的众多以国外废旧五金电器拆解下来的零部件为原料生产各种小五金电器、各种日用品的工业区、小城镇也是星罗棋布,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但是他们严格按照产业链分工,专业化可称得上全球之最。正是这样的产业配套条件,造就了废料在这里的“吃干榨尽”,也正是在这里,废杂铜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今,在全国各地先后建起了近二十个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十多个国内再生资源集散市场也在建设之中。这些园区今后如何发展,如何有充足的原料保障,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从目前情况看,这些园区能否在未来的国际再生资源大迁徙当中有所作为,需要市场的检验,需要产业配套条件的支撑,需要有一个真正能使这些资源发挥效用从而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产业和社会环境,特别是我国内陆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中能否建立各个要素的匹配。

记者:面对今天这样的铜价高企,企业应当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以规避风险?

对于目前铜的高价位,许多分析家认为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也有人对此有另外的看法。有分析家说,2009年10月至2010年底,库存和铜价齐升的现象,实际是以非商业目的的投资性买盘引发的一轮铜价上涨,而其内在实质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泛滥使得投资性买盘涌入铜市的结果。有专家认为,这次通货膨胀并不是实体经济繁荣或真实的消费需求加大而引起的价格暴涨,而类似于击鼓传花游戏,不过这个游戏可是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的:只有当大潮退去之时,你才能知道谁在“裸泳”,目前的铜市场正在寻找这样一群“裸泳”的高位埋单者。但愿我们的企业能在这一轮博弈中把握时机稳步前行。关于再生铜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我们以后再谈。

猜你喜欢

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孟加拉允许贸易商进口70万吨大米
我国2022年1-8月进口粮食等农产品数量、金额、吨价变化分析
2020年乌克兰进口化肥总价值8.41亿美元
对进口代收保付业务的思考
进口LNG超越进口管道气的意义
再顶平行进口
再生资源进口 是耶非耶?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