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计划”政策要点解读
2011-01-16
“青蓝计划”政策要点解读
由来
“人才+资本”是杭州落实省委“两创”总战略,加快推进创业型、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优势所在,也是构建梯队化企业结构,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的重要抓手。“青蓝计划”是杭州市“雏鹰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拓展。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2010年,为鼓励大学生及留学人员自主创业,杭州市启动了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称为“雏鹰计划”,目标是在5年内重点培育100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为进一步促进知识与资本、创业与创新的有机融合,杭州市在“雏鹰计划”基础上,2011年6月,推出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专家)团队式创业的计划,称为“青蓝计划”,要为杭州“十二五”发展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扶持对象
“青蓝计划”支持高校教师、科研院所专家带领团队创办企业。有以下两个条件:
⒈2011年6月1日以后,由高校教师、科研院所专家带领团队创办,在杭州市注册登记、纳税,具备企业法人资格,有健全财会制度的科技型企业。
⒉高校教师、科研院所专家以货币、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参股,股权比例在企业注册后1年内不低于20%,企业使用的技术成果系自主研发,无知识产权纠纷。
实施办法中的“高校教师”,包括全日制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教职员工;“专家”包括全国省级以上科研院所中具有中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研究人员。
叠加政策
青蓝计划企业优先作为雏鹰计划企业支持,还有以下重点支持措施:
⒈开办注册过程。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事窗口安排专人负责受理,并提供一站式服务。免收工商注册费用。允许青蓝计划企业租用、使用高校、院所范围内的场地作为经营场所进行注册登记。鼓励高校教师、科研院所专家以知识产权、实物、科技成果等可评估资产作价出资。办理税务登记时,开通税务办事绿色通道,免费办理税务登记,提供注册培训。
⒉启动资金资助。青蓝计划企业创办过程中,可凭商业计划书等相关材料,申请创业启动资金。经市科技局等部门审核,在企业注册登记后给予20-100万元,不超过企业实际到位的货币资本金的财政资助。
⒊种子资金资助。对符合市科技创业种子资金资助政策的青蓝计划企业,其科研项目经企业申请、市科技局等部门审核,给予20-100万元的种子资金资助。
⒋投融资资助。青蓝计划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可按银行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补助(享受补助的最高贷款金额2000万元)。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性好的青蓝计划企业,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市高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优先为其提供支持。
⒌用房租金补贴。各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创、留创、文创园等),优先提供创业孵化场地,带领大学生进行团队式创业的,参照市大学生创业政策由当地区、县(市)财政给予相应的房租补贴。
⒍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青蓝计划企业满足条件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软件企业等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及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等。
⒎人力资源服务。包括3年内为青蓝企业免费办理人事代理服务,符合条件的人才可申请享受人才公寓或人才专用房等。
⒏专利资助、会展补贴、评优奖励等其他支持。青蓝计划企业申报市科技计划和有关产业扶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列入或推荐。
保障措施
做好组织协调。市科技局负责日常服务工作,市财政、人事、工商、教育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做好有关工作;在杭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关大学科技园等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注重培育管理。青蓝计划企业由市、区(县、市)共同培育管理。为青蓝计划企业配备创业导师或创业辅导员,提供创业辅导服务,优先向创投、担保机构和银行推荐青蓝计划企业,市创业投资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优先提供专业服务。
建立试点基地。在浙江大学等3个大学科技园、海创园、杭州高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中选择建立一批试点基地,优先为青蓝计划企业发展提供空间和服务及公共科技创新服务。
青蓝企业认定和启动资金申请流程
⒈申请人持投资人身份证复印件(有单位股东入股的带上该单位股东资格证明)去拟注册地工商部门办理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取得《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含]的在市工商局登记,500万元以下的在各分局登记)办事指南详见杭州市工商局红盾信息网。
⒉申请人提交《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青蓝企业”申请表、创业教师(专家)简介,以及本人身份证、工作证、职称(职务)证书、企业章程等证明材料原件或复印件到杭州市科技局,申请办理《杭州市“青蓝企业”预认定证明》。
⒊高校教师(专家)凭《杭州市“青蓝企业”预认定证明》办理工商登记等后续手续,享受有关费用减免。
通过落实“青蓝计划”,可以帮助高校教师(专家)创办企业,助力企业迅速步入发展轨道。这种高校教师团队式创业企业培育模式鼓励和扶持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专家通过带技术、带专利、带项目、带团队等形式在杭创业,实现高校院所与企业、知识与资本、创业与创新的有机融合,将成为教师科技成果转化与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杭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源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