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立国战略的典范——日本筑波科学城
2011-01-16
技术立国战略的典范
——日本筑波科学城
受美国硅谷的启发,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开始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从强调应用研究,逐步转向注重基础研究,政府从政策、计划、财政、金融等方面,对发展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尤其是对高技术大力引导和支持,着手实施本国的大学科技园——筑波科学城计划。
筑波科学城于1968年开始动工,耗资50亿美元。1974年,日本政府开始将所属9个部厅的43个研究机构,共计6万余人迁到筑波科学城,形成以国家实验研究机构和筑波大学为核心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高水平的教育中心。1984年4月,日本政府通过了“高技术工业及地域开发促进法”,以建设代表2 1世纪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心城市为目标,形成推动远离太平洋沿岸地带的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方向发展的基地。到1982年,已有10个省、厅的43个国家研究所(约占日本40%的主要科研机构)、两家私人研究所和筑波大学等两所大学,约有1.1万多名研究人员、专家和后勤人员,再加上附属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总人数已达2.2万人。筑波科学城分为生物研究实验区、土木建筑研究区、文教研究区、理工科研究区和公共设施等5个小区。科学城内设有宇宙研究中心,拥有最先进的质子加速器;工业试验研究中心,包括工业技术院的9个研究所;农业科研实验中心;研究人类的灵长类试验站;高空气象台等。筑波科学城现为日本最大的科学中心和知识中心,是日本在先进科学技术方面向美国等国挑战的重要国家谋略。
科学城的形成机制
筑波的形成和发展,完全靠政府指令,从规划、审批、选址到科研等整个过程和运行完全是政府决策,连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也都由政府从东京迁来,各种设施都需经行政审批配备,私人研究机构和企业也由计划控制。规划和主管都是国家最具权威的机构,使得科学城的建设和搬迁得以顺利进行。
筑波的各类研究机构和教育设施以及其它产业和公司,均受在东京的相应主管部门的垂直领导、垂直指挥。
政府投资
到1993年,日本政府在筑波科学城花费的预算经费已超过2万亿日元,到1998年累计财政预算经费达到2.3868万亿日元。筑波科学城建设预算在2004财政年度超过2.5万亿日元。同时享受日本开发银行、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的低息贷款。
政策与保障
筑波有健全的立法保障和大量优惠政策。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区制定的法律;二是与高新技术产业区相关的国家科技经济乃至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中,第一类法律更集中有力,这是筑波科学城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通过立法手段,对房地产租赁、设备折旧、税收、信贷、外资引进等给予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科学城的发展。《筑波研究学院园区都市建设法》对研究学院地区建设计划、周围开发地区整备计划及事业设施等作了明确说明。《研究交流促进法》允许私人企业使用国家院所设施。《实施令》对研究学院园区的区域、公共利用设施等作了具体规定。
最大特点——政府呈主导地位
日本政府在筑波科学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直接介入整个筹建过程,包括科学城之选址、人力筹措等。日本内阁通过建设筑波科学城的决议,明确城市的基本性质、功能、建设方针和措施,购买大量的城市建设土地来建设筑波科学城。
那里有43个国家研究所、2家私人研究所和筑波大学等2所大学。私人机构发展缓慢,只能充当研究的辅助力量。筑波受政府的直接调控,采取封闭型的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人员靠政府配备,相互之间没有真正的竞争,虽然他们也有某种积极性,但在那里个人的意志只能体现在政府的计划之中。风险投资在那里没有发展空间,因为筑波长期以来依靠政府每年给他们大量拨款,不需要靠竞争和出卖研究成果来生存。筑波是完全由日本中央政府资助建立的科学城,为了摆脱地方政府的牵制,日本制定了大量与筑波科学城建设直接相关的法律,其中《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建设法》是一部针对特定区域的法律,但效力级别却是全国性法律,可见筑波科学城的地位十分重要。筑波科学城采取了“中央政府投资,中央政府管理”的模式,将绝大部分公共科研力量集中到筑波的表象后面,是日本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属于政府主导型科技园。
筑波科学城没有依托任何原有城市,而是平地起家,大学及研究院所都是从其他地方搬迁而来或新建的,投资巨大,周期漫长,导致很长一段时间,筑波的发展缓慢。直到8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才开始好转,东京大都市的边界不断向外扩展,终于开始接近了筑波,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日渐完善。但这样的模式发展中国家能否效仿,值得怀疑。
在筑波科学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今天的筑波,绿地环绕,空气清新,环境宜人,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在这里工作,而且选择在这里居住。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科学城留住人的重要因素。
科学城内建有促进研究院所和研究人员之间交流的机构和场所。这样的机构初期启动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逐步过渡到自负盈亏,良性循环。筑波研究支援中心就是这样的机构,它有力地促进了研究所和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技术创新。
另外,在筑波发展的头10年,私营机构的参与并不积极。尽管规划给私营机构提供了三个研究园区,但最初这些园区都空置着。1985年以后才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国际科学技术展览会在筑波举行,筑波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进,特别是为展览会而修建了高速公路。1987年12月通过的研究交流促进法加速了这一趋势。这项法律允许私人企业使用国家院所的设施,并可促进国家院所与私人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以及专利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