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高教信息化关键点解读

2011-01-16

中国教育网络 2011年5期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化

十二五高教信息化关键点解读

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围绕:CIO体制建设、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信息化服务于教学及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展开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浙江大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数字化校园的理解;第二是十二五期间的基本规划;第三是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路径,高校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选择合适自己的数字化发展路径。

当前,中国的大学正在努力走向世界的高水平,数字化校园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条道路。尤其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中国的大学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这体现在政府的重视,对教育信息化的全面规划。同时我们有良好的基础和先进的IT技术,校园网覆盖率接近美国,建构了以教育科研网、下一代互联网和教育卫星宽带网为体系的网络环境;另外,中国8成以上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丰富的资源加上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全球最大的用户数量,构成我们现在比较高的基础水平。

在此基础上,浙江大学将自己的数字化校园理念定位为:信息化技术要主动适应大学的功能,以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为依归,构成与物化校园互动的数字化大架构。具体来说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改变;第二是支撑学术创新;第三是提高大学的治理水平;第四是强化后勤支撑;第五是发挥大学的社会功能,这五个方面成为浙大信息化和数字化核心的突破方向。

在十二五期间,浙江大学信息化总体建设可以归纳为四个保障工程:第一个是学术创新服务工程,主要针对研究、科研和部分教学活动,构建机构典藏、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并将建设科研专网;第二个是公共资源服务工程主要包括电子校务流程再造,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包括仪器设备、房屋等公共资源的共享;第三个是E大学传播服务工程,实现从校级到教师层面的各级主页系统和统一的展示门户,尤其是浙江大学的公开课程,将联合各个学科的力量,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把课程数字化,借助网络推向社会;第四个是智慧型支撑服务工程,数字校园应该强调智慧型的支撑,或者智慧型的后勤服务,包括基础设施,无线、有线网络环境,节能减排,安全监控,实现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

以师生的需求为动力,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上提供了四大保障:首先是可持续的多级投入模式,以学校投入为主,主导校内外多级投入,用户合理负担成本;第二是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和协同建设,实现对技术基础的有效管理;第三是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保障,采取多元化,多种方式聚集人才;第四是建立有效的安全和信用保障体系。

结合国家与学校发展的要求,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自身发展的规律,浙大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做法可以概括为规划先行,需求导向,集成资源,创新机制,服务社会五个方面。在建设前期建立统一的规范和规划,在设计过程中强调需求导向,以服务师生为宗旨,实现高效能网络环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浙大尝试了机制创新,采用了“项目带机制”的方式,项目和管理机制同步推动。以师生部门为主体,试点示范项目带动。在项目启动时,相关各方参与,设计立项、建设、运维、服务等机制同步配合。浙大的校园卡工程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带机制的工程,我们建立了领导小组,在设计上采用多卡合一,在项目的实施上引进资源,向应用延伸,这些既是项目,又有机制。

以信息化提升质量管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五大公共支撑系统的建设,包括理化中心、信息中心、工程材料中心、生命科学中心和超算中心,这五大中心基本上涵盖了各大学科。同时,针对研究生教育,还有两个大的平台,就是微尺度国家实验室和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这两个国家层面的大型实验室和学校已有的五大中心构成了既面向学生和教职员工,又面向社会的一个公共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中科大提出,要打造数字信息化校园,首先是投入3千多万建设整个校园的数字共享系统,我们正在通过985工程建设筹备足够的经费打造这个大的数字化平台。同时,数字化图书馆也将与之配合,打造一个崭新的集数字信息化为一体的图书馆。

另外,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的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改变,由过去的金字塔式的管理,逐步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变成扁平化的管理。与此同时,扁平化管理模式,也带来了管理性质的变化,即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化。然而要服务就首先要放权,把权力下放到导师和学院、学科。放权以后,并不是不管,实际上是用信息化的方式和手段在延伸管理。就像高速公路上安装的电子眼一样,交通系统采用电子检测,在十字路口安装电子眼摄像头,即使是在半夜里,没有警察在,也没有人敢去闯红灯,为什么呢?因为只有在信息化的管理下,才会实现更加全面和完善的管理。

要建设一流的大学,国家最强调的是质量。把权利还给导师,还给学科。导师和教授们对自我的制约,就是教授自有的质量意识,头脑里自我的质量意识,制约着他的灵魂,而他的行为靠什么制约呢?要依靠信息化的手段,在灵魂制约和行为制约的同时作用下,教授们就一定会把高校的质量搞上去,这才是真正的高质量,而对管理部门来说,这恰恰是实现从有形管理向无形管理过渡的一个过程。

信息化的最高境界是服务教育主体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化的建设在机制上的一个成功之处是北工大专门成立了信息处,有17名专职人员,一半是技术人员,一半是管理人员。信息处的定位是全校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工作的管理机构。一方面负责原来网络中心和现有的全校所有设施的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是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

北京工业大学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基础设施方面;第二方面是基于一卡通的应用;第三是建立学校的综合信息平台,将学校原有的信息系统,以中央信息库为主进行改造,把学校的人、财、物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库信息集中在一起,围绕中央数据库展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北工大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两个方向展开,第一是面向学校主体工作的应用,把教学作为应用的首要工作,把整个信息化的主体引入到直接面向教学的服务工作环节。第二是公共资源建设,包括从国资处所管理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到图书馆的图书资源等各个方面,全面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公共平台的建立。

另外,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更多地考虑新技术的应用。例如,IPv6网的建设,教育部制定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北工大已经参与其中。虽然目前很多还是处于实验阶段,但北工大已铺设了覆盖整个校园的IPv6网络,现在校园内IPv6网的用户已经达到1万多人。

另一项重要的技术是物联网。物联网的概念是在2009年出现,目前在全世界对这一技术的关注程度正在迅速提高。从高校内部应用的需求出发,结合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抓好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

虽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规划,但我们认为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也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最高的境界,是教学的信息化,因为高等学校的工作主体是教学和学生,教师将面向学生的教学工作大部分环节,真正引入到信息化的体系中,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完成,是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流和重要标志。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很好,但要在十二五期间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过程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信息化应该让更多的人受益

信息化建设的成果要体现在教学上,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让学生受益是问题的重点。在管理层面上,怎样使用信息化的系统,怎样更新流程,怎样做集成,怎样让学生在网上更好地学习,这些问题是高校做好信息化建设应该首要思考的方面。

另一方面,高校信息化中,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每年投入很多资金用于实施国家教育资源建设的各种项目。从2003年开始,国家进行了质量工程建设,特别是实施了国家精品课程项目。截止到现在,国家精品课已经积累了很多,各个地方省级的精品课程也很多,甚至各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在信息化建设当中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项目。然而,现在这些精品课程还没有完全开放,其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如何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和途径,让这些精品课程走向开放,让学生和老师能够共同来学习这些课程,借鉴他人的经验,并且从中更多地受益?

其实,当前很多学校都已经在资源建设方面达到了一定程度,但是怎么做到开放,怎么实现学校之间的共享,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构建真正的智慧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资源的整合和协调服务的管理。十二五期间江南大学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感知”系统;第二是要建立一个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数据中心体系,从而创建从信息门户向服务门户的转变,最终在服务门户的基础上,加载学校的各种应用形成一个公共的信息服务平台。

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开放型的服务供给体系,面向师生,方便师生获得服务,同时支持师生积极参与服务的过程,使供给方和需求方形成良性的互动。信息中心负责制定标准,开放接口,促进和支持、引导服务供给的不断升级。同时,推动这种服务模式的转型,实现向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管理的转变,促进以一体化的方式提供学校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使服务方式从单向变为双向。

从这个角度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的过程。因此在体制上,首先我们要把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扩大,在运营维护的基础上,增加规划、建设,以及顶层设计等,目的之一是经过一两年的时间,把维护服务外包。而在顶层设计层面,学校把信息主管部门从副处级提升为正处级,领导设置一正两负,共16位工作人员。体制的建设标志着学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是建设投入的衡量尺度,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协调资源,整合管理,推进整体的信息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技术上,学校提出在感知网络,能耗控制,智慧监管,绿色校园与平安校园的基础之上,首先是建好一张网,作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移动3G网络的统一接入引擎,同时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做了IPv6的试点,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IPv6网络的建设。第二是完善两个中心,既公共数据中心和身份认证中心的建设。第三是建设好三个体系,包括校园安全体系,网络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以及网络运行维护体系,组织架构体系。

在此基础上,江南大学将进一步实施包括一卡通平台、感知校园、数据交换平台,以及云服务平台等信息系统的建设。以服务门户为龙头,做好应用系统的完善和升级。同时把环境建设提到一定高度,将原先分散在各个点上的交换设备、机房设备、电源设备等,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进行实时的管理,提高自动化和利用效率。

发展智慧校园,要走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相互结合的路子,通过信息化和资源建设的合理提升,真正实现智慧的校园。

数字化校园以什么为标志

做高校信息化,有几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数字化校园的标志是什么?比如一卡通,有了一卡通所有的老师、教职员工和学生都觉得非常便捷,它可以作为一个标志。第二是网络,包括无线、有线的网络,学生老师在学校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可以上网,这是高校信息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

在数字校园中,任何一个老师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平台知道今天有没有课,在哪个教室上,这节课有多少学生,学生的组合是什么样的,学生相关的前期课程以及成绩情况怎么样。如果一个老师能够非常便捷地知道这些信息,就会觉得这是信息化了。对学生来讲,他可以知道他选了哪些课,在什么时候上,在什么地方上,由哪个老师上,以及这个老师的信息。另外,学生能不能通过虚拟的空间去上课,比如能不能拿一台上网的电脑,点击进入课堂,可以在寝室里面,甚至在图书馆,在路上,通过上网、点击,看到老师在上课。如果能感受到这点的话,作为学生来讲,他可以认为这是数字化了。那么数字化校园到底应该有哪些标志?

第二个问题是数字化校园的硬件设备到底应该有哪些?除了服务器、计算机、网络,还需要有哪些硬件设备,大概需要建成什么规模,需要多少投入。

第三个问题就是数字化校园的软件应该有哪些?从发展趋势来看,十二五期间,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

第四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合作模式有哪些?可以有学校自建,也可以是学校和企业合作,还有学校、企业和银行三家共同来做,到底什么模式是最佳选择?

第五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应该分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第六是建设周期的问题,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建设周期?

第七是投入的问题。

第八是设备更新的问题,现在的设备用几年换一批比较合适?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在数字化校园当中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在这些问题上,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向同行来讨教和学习,希望经常性地与同行探讨,希望这样的会议能够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开一次,每次有一个主题,那么整个中国高校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将会更好一些,花的钱可能更少一些,效率可能会更高一些。

信息化改变学习方式

信息化技术发展到现在,核心的价值应该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便于他们学习的环境,90后的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学习的方式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今天,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省属高校应该让这些信息化项目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现在的精品课程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只能说是一种导向。但我们学校下了决心,只要领导同意,下一步要下大力气加强网络课程的建设,计划是在五年中,把1000门以上的主干课程推到网络,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网络教学的好处。

体制上,网络课程教学要得到推广和应用,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取得领导的重视,领导如果不重视很可能不成功。第二,现在的校园网信息化很多是从管理的角度去做,从服务角度的规划和部署相对比较少,这个理念需要改变,今后的校园网最主要的是为广大师生获取信息服务,是一个信息服务和交流的平台,也应该是一个获取服务的平台,而不单纯是一个宣传的渠道,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来使这一环境得到改善。

我提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我理解的顶层设计应该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从教育部的管理层面,以这次会议作为一个体现,全国所有的高校都要高度关注,作为省属高校也需要从顶层进行设计,避免走弯路。

第二个建议是从技术上,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一些比较好的技术优势,应该成为一种指导性的建设方案,这对于新的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启发。

做好规划才能健康发展

CERNET在国家教育信息化中,充当着国家骨干网的角色,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连接了近2000多所高校,骨干网总带宽达到250G,出口带宽超过60G,已经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CERNET的发展,不仅得益于CERNET抓住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佳时机,得益于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更离不开广大高校用户的团结支持,在此我代表CERNET网络中心,感谢在座的各学校对CERNET的大力支持。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中心思想是“提升质量,促进公平”,落实规划的着力点是“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好的学校要提升质量,差的学校更要提升质量,如果让现在的老师,用现在的办法教学生,是不可能提升教育质量的。互联网要融入到教与学中,促进教与学的改变,才能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怎么促进教育公平?在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巨大的情况下,信息化是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欠发达地区引进优质资源最便捷的途径。所以,袁部长强调“教育部不管有几项重点工作,教育信息化都是其中一项。”

做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是保证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教育信息化是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规划就是设计,既需要国家层面的设计,省级层面的设计,也需要学校层面的设计。十一五期间,许多高校都做了本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但缺少国家层面的规划和省级层面的规划,学校对信息化有很高的热情,局部也搞得红火,但整体上没有规划,缺少顶层的设计和关键环节的考虑。以CERNET发展为例,十几年来,国家以项目方式先后投资了不到3.8亿元人民币建设了CERNET,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网络升级改造的网络设备购置,用户分担使用费,但2006年以来,五年内没有得到国家项目的建设经费投入,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投资不持续,使得CERNET在网络带宽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教育科研的需求,导致部分地区的会员带宽分担费用高于当地的市场水平。做好国家层面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信息化纲举目张。

对外开放实现整体提升

重庆市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与教育的十二五规划是统一的,西南大学的十二五规划不只是一个学校或者一个部门的规划,而是有市委市政府,市教委,市科委,工业信息化委,经济与信息委员会等部门一起来制定的,这就形成了项目、资金、主管部门协调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征。

另外,按照市政府的规划,我们规划了市级平台,区县级平台和学校级平台,并把它联通成为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络,其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的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提升整个重庆市的教育现代化水平。政府在校园网建设上制定了硬性的指标,一个学生一年的信息化投入必须在150元人民币以上,这样才能保证技术体系的优势。

重庆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强调政府引导,多方开放筹集资金。在信息化的阶段,除了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以外,学校一定要实现开放,把项目开放给学校外部的力量,开放的好处有很多,比如我们筹建网络学院的时候,当时学校没有经费,我们就向校长贷了36万,然后引进一家卫星公司来做整个网络学院的网络建设,现在这所学院已经有了68所实验学校,学生人数达到6万,累计已经向学校上交了20个亿的收入。

西南大学的一卡通工程,也是请银行来投资建设的,累计投入近1000万。建设完成后,整个西南大学所有学生的存款都集中到银行那里,这就给他们带来了市场和效益,也就调动了银行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西南大学现在在网络教育方面已经建成了200多个教学站,通过教育部的项目指导,与西部、中部的、东部的一些学校实现教学互助,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关键是我们的主要领导一定要参与进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我们下一步还要以教育的信息化服务于教育的现代化,因此,首先学校的领导要对教育的现代化过程有整体的思路和想法,技术部门提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并提供支持。

(注:以上文字均根据2011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暨十二五规划研讨会上专家的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数字化校园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数字化制胜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