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追梦
2011-01-16王德余
■实习记者 王德余
松山湖追梦
■实习记者 王德余
松山湖科技园不仅是人才东莞的一根“试管”,更承担着东莞双转型的“孵化器”功能。
李涛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二次创业会跟松山湖牵手。
5月18日,李涛带领的创新团队与松山湖正式签约,投资1.2亿元建立融合通信产业研发基地,这是松山湖2011年北京推介会上引进的两个创新团队之一。李涛现任广东世纪网通通信技术开发公司董事长,是东莞首批引进的6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之一。
如今,跟李涛一样,谭文、陈友斌等一批高端人才集聚松山湖,正在上演一场资本与智本碰撞的大戏。这场大戏的舞台——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成立于2001年,经过10年磨砺,在2010年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对整个东莞市来说,这里不仅是产业的集聚地,更承载着东莞转型升级“样板房”的使命。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才如何落地,落地之后又将如何创造出财富,从而引领东莞续写辉煌。
5月,初夏的骄阳让松山湖的气温急速上升之时,《决策》记者走进松山湖,一场由人才汇集引发的产业升级大潮正在激荡松山湖,并为东莞“双转型”提供示范。
梦起松山湖
广东易事特公司董事长何思模,被誉为东莞最重视人才的企业家之一。易事特公司坐落在松山湖工业大道旁,每一位乘坐广深动车去东莞市中心的人,总会被易事特公司的巨大红色招牌所吸引。在一排排白色的厂房车间和研发大楼内,一支富有战斗力的人才团队,让何思模笑不拢嘴。
在松山湖,乃至整个东莞,何思模重视人才的故事,一再被传扬。身为东莞市政协委员的何思模,在谈到产业升级时这样说:企业不创新无异于等死,而转型最大困难是人才不够用。
作为一家扎根东莞20年的企业,何思模将湖北人徐海波引入公司。如今已是公司“二当家”的徐海波,被东莞当地媒体称为易事特的“人才买手”。他除了带头研发之外,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挥“博士后效应”,凝聚各路人才,为易事特招兵买马。
平常生活朴素、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下班的徐海波,用着最老式的电脑,但毫不掩饰他在揽才上的光芒。在他的腾挪撮合之下,徐海波背后形成了一个让东莞很多企业羡慕的团队,其中包括易事特公司副总经理于玮、新能源部副总监韩军良、软件经理唐朝阳,还有薛家祥机械装备、节能环保创新团队。在这个1+3+1的组合下,易事特公司成为东莞市众多科技创新获得奖项最多的企业。
实际上,何思模与易事特公司是松山湖通过人才支撑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东莞最流行的词是“双转型”,经过5年争论最终形成共识:东莞要想领跑发展潮流、拥有不败的竞争力,就必须另辟蹊径,走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但是,如何转?依靠什么来转?转型的载体在哪里?很长一段时间,这些问题困扰着东莞。而经过整整10年打造,松山湖当仁不让承担起了引领东莞转型升级的重担。
“如果说东莞是广东经济社会双转型的试验田,那么松山湖就是试验田里种下的第一粒种子。”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李航介绍说,凭借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才和产业集聚,松山湖担当了转型先锋的角色。
5月中旬,当《决策》记者叩访松山湖园区时,如同穿行在一座巨大的城市公园,时时能感受到它寂静中蕴藏的力量。梦起松山湖,车窗外掠过的风景,正是东莞给全世界描绘的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新图景。
但要把平面上的规划,变成立体化的现实,不仅需要资本,更需要智本。李航每次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都会心生感慨,“上海一年高校毕业生就有五六十万人,这都是人才,东莞没有这样的先天优势。”先天不足的东莞,惟有对外借力,全球猎才。
但真正的人才都具有游牧性,要想吸引人才落地松山湖,首先是有“巢”。因此,承担人才东莞战略示范功能的松山湖,能否用人才集聚实现“核裂变”,进而打造成“东莞的硅谷”?
“核裂变”
贵州人李涛大学毕业后,曾参与多个国家级通信设备的研制工作,还先后在华为、UT斯达康等知名公司做大型通信网络设备的研制近8年。在深圳自主创业后成立世纪网通公司,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展,李涛发现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公司中层团队开始困惑,他们在深圳没有安居的感觉,而中层团队是一家公司生存成长最关键的因素。
李涛发现,在深圳创业是最好的,这里的圈子和思想氛围会激发人的斗志,但不适合作为一个稳固的发展空间,“生活在这里的人越来越浮躁,不利于整个团队的成长。公司现在考虑的是如何长治久安,我们要做的是换个成长土壤。”于是,李涛开始谋划新选择。
在情定松山湖之前,李涛在珠三角、长三角的多个城市中进行了一番比选。
2010年,李涛考察过长三角的多个城市,在苏州一带徘徊许久,但没有最终下定决心。就在这时,李涛偶遇松山湖的招商活动,得知东莞海外领军人才引进项目,便尝试申请。经过专家评审,李涛被确定为“创业B类”领军人才。与李涛同一批入选东莞市海外领军人才的,还有陈友斌,他带领的微模式软件公司同样落户松山湖,不过与李涛不同,陈友斌是“创业A类”。
李涛之所以选择松山湖,与其区位也有关联。李涛表示将不放弃深圳基地,“希望能集东莞、深圳两者之优势,未来几年实现跨地区运作。”而松山湖坐落在东莞市南部,与深圳一山之隔,有高速公路直接贯通。
在2011年东莞“两会”上,李涛被邀请列席参加,这是东莞市推出的一项针对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政策。与李涛同时亲身体会到东莞对人才尊重的,还有落户松山湖的谭文,他是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东莞凯法生物制药公司董事长。
在珠三角地区,榕树是最普遍的树种,独树能成林是其最大特色,不管是东莞还是松山湖,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榕树型人才”,由一个人扩展成一片森林。经过最近两年的持续打造,像谭文一样的一批“空降兵”已初步在松山湖形成集聚效应。
对于高端领军人才的进驻,“要给这些有技术的创业者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为他们提供压力最小化、空间最大化的环境。”东莞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会秘书长李智勇对《决策》分析说,“如果有10个这样的企业成功了,就会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这样的企业过来,如果这其中再有10个企业成功了,就可能会吸引成百上千的人来到松山湖。这样一个持续的‘核裂变’过程,就是美国‘硅谷’的形成过程,松山湖就是要成为东莞的‘硅谷’”。
再造一个新东莞
东莞理工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邓宇鹏在位于松山湖核心区的办公室里接受《决策》采访时,把厚厚的东莞城市发展报告递给本刊记者。从2009年开始,邓宇鹏开始编写东莞城市发展报告,不仅关注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对城市升级更加关注。
2011年1月,最新出版的东莞城市发展报告,将主题锁定在“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升级”。在开篇总报告中,第一句话就是“东莞城市升级的目标在哪里?”邓宇鹏告诉《决策》:“东莞要打造成全国最幸福的城市。决定城市幸福感的5种资本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人造资本和金融资本,东莞具有5种资本的综合比较优势。”而对于松山湖,邓宇鹏认为是东莞绿色发展的引领者。
很多媒体,习惯于这样形容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这是“一个带有诗意和梦想的地方,其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香港岛,其产值开发出来,相当于再造一个新东莞。”
另一方面,放在珠三角的区域格局中,广州的南沙新区、深圳的前海开发、珠海的横琴开发、东莞的松山湖,都是国家级开发区,四者相互比较,松山湖自有其取胜的砝码。在园区定位、产业集群、高端引领、整链嵌入等方面,松山湖都开始迸发出对人才的“磁力”。
2010年,广东正业科技公司决定把研发部搬到松山湖科技园,而把工厂依旧放在镇工业园内。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公司技术总监梅领亮说,公司搬到松山湖后,最令他满意的一点就是松山湖每个月都会组织一些研讨会、报告会,增加了科技氛围;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现在镇上越来越难招到人了,尤其是中高级人才。而在松山湖推开窗,满眼绿色,跟东莞其他镇街景致完全是两个模样,搬到松山湖之后,发出招聘启事,收到的求职简历明显多了。“很多应聘者来到这儿一看,与印象中的东莞完全不一样,选择留下来的人很多。”梅领亮说。
在松山湖引领下,东莞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持续爆发。6月2日,在第二批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中,东莞有6家入选,仅次于广州,高于深圳、佛山。
“科技共山水一色,人才与产业齐飞”,作为东莞经济社会转型的一支“试管”,松山湖不仅仅是在人才引进上为东莞探路。引用美国知名商业杂志《福布斯》评价的一段话,或许更为恰当:“当‘代工’为主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继时,东莞开始了在松山湖的大手笔建设。这使东莞有了一个目前已经相当切实的梦想,漂亮舒适的生活环境可以吸引科技人才,他们服务的科技企业就是东莞的明天。”
不管是在东莞市产业园区中,还是在珠三角区域内,松山湖都能称得上是“风景这边更好”。
从寻梦到追梦,松山湖已经走过的10年,是东莞升级的一个写照。虽然未来的圆梦旅程不能倚马可待,但松山湖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