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基多元”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2011-01-12李晓峰
李晓峰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基多元”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李晓峰
(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针对学生就业方向自主选择的多元性和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等问题,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方案,即优化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专业特色,同时设置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多元”课程体系。并进一步提出“一基多元”课程体系实施要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基多元;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因其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体性关联,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特别是文科教育中基础中的基础、核心中的核心。许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都曾尝试进行了教学改革,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在各高校进行的改革和尝试中,有的改革是注重单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之间缺少联系,未能关注到原有的一元化课程体系的弊端,并建构与之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改革以牺牲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特点为代价,大量压缩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再将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纳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1],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看似多才多艺,却没有属于自己专业的根基,只能称其为“多艺人才”,而不是专业人才。有的改革则只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加入部分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加多了使学生的负担过重,加少了又很难形成独立的人才培养体系。虽然在整体上学生的就业选择是多元的,但对具体学生而言,其选择比过去更加单一和明确。过去那种“万金油”式的缺乏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显然无法满足其要求。本文旨在强调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学科地位,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建构与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多元需要与学生就业方向自主选择多元性相一致的“一基多元”课程体系。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
自1910年北京大学实行分科教学,设立中国文学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有百年的历史,是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体系中设立时间最早、专业建设经验丰富、课程体系完备、学生就业领域广阔的长线和基础性专业,也因此成为高等学校中最多的专业之一。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位于中国语言文学系列之首,中国语言文学系列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对外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蒙、维、朝、哈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此外,在中国现行学科体系中,文学、历史、哲学三个学科一直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基础与核心学科。在大学教育中,这三个学科的建设又通过文学专业、历史专业、哲学专业教育来展开和推进。同时,这三个基础学科和专业在大学教育中又责无旁贷地承担着积淀大学文化、培养大学人文精神的重任。其中,以塑造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为天职的文学教育责任更加重大。
2 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趋势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是国学大师、文学批评家、作家、语文教育家的摇篮,因此,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研究性综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新闻出版、高级文秘以及其他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从而体现出广泛的“应用”性。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社会分工细化程度的加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1)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要的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保持传统的博学多识和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基础之上,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等也成为人才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指标。
(2)就业选择的多元化。随着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学生就业主动性选择也日益表现出复杂的多元化趋势。例如,在某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学生的调查中,希望通过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者占38.6%,希望进入外向型企业从事对外汉语者占9.5%,希望成为语文教师者占21.4%,希望通过相关考试成为国家公务员者占12.1%,希望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专职文秘工作的占11.4%,希望进入其他领域从事与专业有关工作的占4.1%,从事与专业无关的职业,如保险、自主创业者占3.9%。
3 “一基多元”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基多元”课程体系的核心是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适应培养对象择业(职业)多元选择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要。
“一基”: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设置目的是扭转目前许多高校汉语专业改革中,忽视汉语言专业的基本特点的片面作法,以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专业特色,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发挥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形成、积淀中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中,从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中,优选出课时总量占全部课时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整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具体课程为: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古代、现当代)、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语言学概论、美学原理、逻辑学。
“多元”:是在学生学习完成“一基”规定的课程内容后,将学生择业方向和社会需要进行系统分类,并据此建构相应的课程体系。依据目前学生择业目标和方向选择,可大体分为五类:“专业研究类”“语文教学类”“对外交流类”“行政公共类”“传媒及文秘”等具体类别。根据系统论的原理,可将这些类视为平行的子系统,即,每一类别都是一个子系统,按系统化的原则设置课程,要使所设置课程满足该系统人才专业基本知识要求与专业基本技能(力)的要求。课程体系如图1。
图1 多元课程体系各子系统课程设置
(1)专业研究类。该类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欲继续深造者设置,属研究型人才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体系建构时,可按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设置和教育部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分类,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外国文学、文艺学等方向,整合现有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选修课程,设立三级课程体系,如,中国古代文学可设置神话研究、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史记研究、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元曲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等课程,所开课程应覆盖中国古代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全部知识点。在能力素质的培养和考核环节上,可通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两种方式考核。其他二级学科专业如“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也依此设置三级课程体系。
(2)语文教学类。该类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欲选择中等学校语文老师职业者而设置。在具体课程体系建构时,可按中等学校语文教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设置三级课程体系,知识素质类课程主要有教师法、教育学、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法修辞学、班主任工作研究等。能力素质类课程主要有演讲与口才;普通话、三笔字(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在能力素质培养和考核环节上,可通过学校见习和中学语文教师实习两种方式考核。该类课程体系中,非师范类院校应加设“教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导课程,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
(3)对外交流类。该类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欲选择涉外(外向)型企事业单位人事文职人员而设计。在具体课程体系设置时,可按该类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设置三级课程体系:秘书英语、英语口语、文书写作、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中英文信息处理)、法律概论、经济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社交与礼仪、秘书学、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在能力素质培养和考核环节上,可通过单位见习和岗位实习两种方式进行培养和考核。该类课程体系中应开设“秘书(涉外秘书)资格考试应试指导”课程,并获得秘书资格证书。
(4)行政公共类。该类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意欲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各类政府机关工作者而设计。三级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可设置为:电子政务、管理心理学、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英语口语、社交与礼仪、行政法等。在能力素质培养和考核环节上,可通过单位见习与岗位实习来培养与考核。该类课程体系中应开设“公务员应试指导”课程。
(5)传媒与文秘类。该类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意欲进入传媒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与文案工作者设计。课程设置为:秘书学、现代传媒概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文案设计、社交与礼仪、英语口语、文书写作、法律概论、经济管理概论、演讲与口才等。在能力素质培养与考核环节上,可通过单位见习与岗位实习来培养与考核。该类课程体系中应开设“秘书资格考试应试指导”课程,并获得秘书资格证书。
除上述5个课程体系三级系统外,还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如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相对应的相关课程,如心理咨询师考试、网络编辑资格考试等。所有课程体系都要制订出不同类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4 “一基多元”课程体系实施要点
“一基多元”课程体系的课时总量与现行课时总量相当,但在“一基多元”课程和实践性能力培养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与现行教学计划有较大差别,其具体执行方案如下:
(1)在1~5学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民族理论与政策等等必修类公共基础课程,同时完成中国文学史(古代、现当代)、外国文学史、文学理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写作、美学原理、逻辑学等8门等“一基”课程。此8门课程中,将现行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整合为“中国文学史”分5个学期讲授,课时总量控制在320学时左右,外国文学史等7门课程的课时总量控制在600学时以内,使“一基”课程的课时与相应学分占四年总课时及学分的30%左右。以确保汉语言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学科特色。
(2)第5学期末,对学生择业方向进行统计,同时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并由学生自主选择“多元”课程体系的具体类别。本学期根据学生所选类别进行岗位见习,通过该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选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和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见习结束后提交见习总结并进一步调整或确认自己拟择业方向和“多元”课程体系的选择。
(3)在第6~7学期按“多元”中的5个课程体系,同时分班开设各类别的课程。不同类别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跨类别选、听课。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及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指导课程可根据具体考试时间进行开设并作动态调整。按教学计划组织各类别学生分别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秘书资格证书”“涉外秘书资格证书”等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
(4)第8学期,1~15周为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研究类学生按计划在校完成学术论文,其他学生按类别统一组织校外职业实习。16~17周进行职业实习总结(研究类可组织论文答辩)。与现有通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环节相比,延长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环节,增加与各类别相符合的实习目标,因此,其所占学分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另外,除研究型教学计划安排学术论文,用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专业知识运用的实际能力,与现行本科毕业论文相当外,其他类别主要针对拟选职业的岗位对能力的要求,用实习成绩进行考核,取代了现行统一毕业论文的模式。这也是多元课程体系的一大突破。
5 结语
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长期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不仅“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是完全必要的”,而且“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第一线工作的岗位性、操作型人才等等,应当具有明显不同的培养质量要求”[2]。“一基多元”课程体系即是通过构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新型课程体系,解决日益突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与学生择业方向多元选择以及当前社会人才多元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从而在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身特点的同时,将学生的多元选择与社会的多元需要相对接,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多元选择和社会的多元需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彻底转型。
[1]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J].陕西省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08(2):9-12.
[2]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政策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0(24):7.
Innovation Research on“One Base for Multiple Choice”Curriculum System of Chinese Literature Specialty
LI Xiao-feng
(College of Chinese and Law,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Aiming at the diversity of the employment choosing independently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multiple demand of society for talents,the innovative solution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hinese literature specialty has been proposed.The based cour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specialty have been optimized based on ensuring the basic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Meanwhile,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multiple choice has been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Further more,the implementation points of“one base for multiple choice”curriculum system have been put forward.
Chinese literature specialty;One Base for Multiple Choice;curriculum system;innovation research
G642.0
A
1009-315X(2011)03-0301-04
2011-03-14;最后
2011-03-25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W201005)。
李晓峰(1962-),男,内蒙古赤峰人,学校优秀学术带头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