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教学之作品分析——以《岩口滴水》为例
2011-01-12李东曦
李东曦
(天水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论声乐教学之作品分析
——以《岩口滴水》为例
李东曦
(天水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整塑造音乐形象,准确表达思想情感,充分展示作者意图,以尊重原作的完美的二度创作去感染听众,打动听众。在这个过程中对作品的理性分析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声乐作品的理性分析非常重要。
声乐教学;作品分析;《岩口滴水》
在声乐教学中的第一阶段(即经过发声训练,基本建立了正确的发声状态,歌唱的声音基本形成)完成或即将完成时,我们就要将第一阶段学习的成果逐步运用于歌唱实践,进入对声乐作品艺术地进行二度创作的阶段。这就像栽培花木一样,声乐教学的第一阶段是栽种、施肥、修枝、整形、坐蕾;而第二阶段即是鲜花绽放、飘香吐艳的阶段,是将务花者心血的结晶尽献给赏花者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声乐教学意义非凡。
这一阶段的学习最能体现声乐教学的成果,也最容易出现问题。教师如果急于求成,简单要求感性的表现而忽略了理性的分析准备阶段,则对学生来说不只是唱不好一两首歌曲的问题,如养成浮浅、简单地进入演唱阶段的习惯,则会使演唱经常处于语言风格、音乐风格、节奏把握、情感把握不准确,甚至与一度创作相悖的现象。[1]而如果教师在进入曲目演唱前能运用自己的学识,利用其他艺术理论知识对作品进行较为细致的理性分析,从而使学生在演唱前对作品一度创作的意图、背景、思想、内容与艺术上的特点、个性、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作品的演唱,这才有可能进入尊重原创的良性的二度创作。
那么,如何对声乐作品进行演唱前的曲目分析。本文以民族声乐作品《岩口滴水》为例进行阐述。
1.作者简介
了解词曲作者,了解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风格以及与创作该曲有关的背景材料,从而了解该曲的基本创作意图。
词作者:任萍,男,1925年生,汉族,河北内邱人。历任总政文化部创作室、总政文工团、总政歌舞团创作室创作员及创作室副主任,解放军总政歌剧团编导,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歌剧剧本《草原之歌》、《壮丽的婚礼》 (与向阳合作)、《同心结》 (与田川合作),电影文学剧本《智取华山》 (与王宗元合作)等。《壮丽的婚礼》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文化部创作一等奖,《同心结》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剧本奖,《智取华山》获1957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独立自由奖。
词作者:田川,笔名田冲,男,1926年生,汉族,原名朱溥钧,安徽六安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编导专业。历任总政文工团编导、创作室主任,总政歌剧团团长。中国歌剧研究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剧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歌剧剧本《小二黑结婚》 (合作)、《志愿军的未婚妻》,主编《中国歌剧艺术文集》等。 歌剧剧本《傲蕾·一兰》获庆祝建国30周年汇演剧本创作奖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创作荣誉奖、《同心结》获文化部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火红的木棉花》获1984年全国歌剧调演奖。
曲作者:罗宗贤,男,1925年生,中国作曲家。1938年参加八路军。1956~195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作曲。罗宗贤自1943年开始音乐创作,至1949年前,已作有歌曲近100首,秧歌剧、歌剧及其他戏剧音乐作品十余部,其中歌剧《刘胡兰》中的《数九寒天下大雪》一曲流传至今,成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曲目。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学习民间音乐。作品质朴、明朗、开阔,具有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岩口滴水》是以上3位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在1958年莫斯科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抒情歌曲奖。
2.文学分析
由于声乐作品是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结合,而且绝大部分声乐作品都是曲作者在歌词作品的影响下产生的音乐意图,也就是说先词后曲。[2]而声乐作品感染演唱者的可能偏重于文字,也可能偏重于音乐,更可能是二者结合严密的结果。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文字部分进行分析。这一部分有这样几项须进行:
(1)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环境背景,作者的主观意图背景; (2)歌词的主题意蕴、哲思效果;(3)歌词的风格、手法、语言特点; (4)歌曲所描述的画面、讲述的故事; (5)外文与古典诗词须理解并译成现代汉语。
《岩口滴水》这是一首通过对爱情的歌唱,来赞颂劳动的歌曲,揭示了在平凡的劳动中产生的爱情是最朴实最真挚的。
全曲共十二句歌词:岩口滴水打石崖,/点点滴滴落下来,/滴水穿石力量大,/打得磐石如花开,/阿哥你南山去修路呀嗨,/一镐一镐把山开呀嗨,/镐头磨成锤头样,/路像金龙绕山崖。/路像金龙绕山崖,/驮着幸福游过来!/穷山变成花果山,/摘朵鲜花给阿哥戴,/摘朵鲜花给阿哥戴。[3]有趣的是出现了两个穿石形象,一是“滴水穿石力量大”,二是“镐头磨成锤头样”。一个是“点点滴滴落下来”,一个是“一镐一镐把山开”。一种是自然的力量,一种是劳动的创造。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觉形象与思维贯穿,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哲思效果。歌曲始终没有脱离对劳动与爱情的赞美。勤奋的劳动就象岩口的滴水,会打得磐石开花,创造出幸福的生活;而甜蜜的爱情象滴水一样绵长温柔,可就是这温柔的水滴也是最有力量的利箭,会使“磐石开花”、爱情生根。当劳动的创造象金龙一样驮着幸福盘山游来时,爱情的鲜花也将戴在劳动能手阿哥的胸前。
我们且把歌词中所有的动词罗列出来:打、落、穿、开、修、磨、绕、驮、游、变、摘、戴。其中“打”与“开”分别用了两次。正是这些动词使得短短十二句歌词活了起来,也正是这些鲜活的动词唤起了作曲家进行成功音乐创作的冲动。动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将还在音乐部分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按歌曲演唱的顺序,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
美丽的阿妹怀着急切的心情要去南山探望修路的阿哥,她唱着山歌顺山道走来。当她弯腰畅饮山泉时,看到岩口的滴水叮咚落下,崖下的山石被水滴打穿,绽开成怒放的鲜花。阿妹不由愣起神来,她想起被评为凿岩能手的阿哥不就是这样把一把把镐头磨成铁锤一样在修盘山公路吗?
走出这山坳,南山赫然突兀眼前,一条金色的公路象盘龙一样绕山而来,眼看着幸福的未来将由这条金龙驮来。阿妹无比激动,她爬上山坡,采摘起遍野的山花。“我这是在干什么?”她捂着怦怦跳动的心口自问,“给我自己戴?不给阿哥戴!”想到这里,脸颊飞起红霞的阿妹不由加快脚步向工地赶去。但岩口滴水、磐石开花的情景久久萦绕在脑际,那开花的磐石不就是我和阿哥美满的爱情吗?
3.音乐分析
声乐作品中文字部分所表述的思想、意蕴、画面、故事是通过音乐的载体来结构的。它通过音乐的曲式、调式、和声、旋律、节奏最后成为完整的声乐作品,不对以上音乐元素进行分析了解即草率地歌唱是唱不好的。
(1)曲式。乐曲采用A——B——A'式单三部曲式,A与A'段为=80速度的小行板;B段为热情的小快板=128的速度。虽然,整首乐曲调性十分稳定,A、B两段主题具有延续性,但仅通过表情与速度仍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A段A'段除末句变化外,为完全再现形式。因此采用大反复加结束句的记谱形式。全段十六小节(A'段十七小节),四小节乐句节奏有鲜明的开阔感,唱来舒展自由。A段与A'段的变化仅在末句。A段在A'段做了拉长提高的变化,
在最高音C3上延长,形成全曲高潮,使乐曲产生了升华。健康、热情、美丽的少女形象跃然而生。
B段由单二段体结构组成。B1由规整的4×4十六小节组成。B2第四乐句为了形成中间中止,也是对爱情花朵的强调,扩充为2×3六小节的重复乐句组成,在B2段倒数第二小节出现了a2的高音,形成B段(也是全曲第二)高潮。
(2)调式。这首歌曲为典型的民族羽调式,对主音的反复强调,使乐曲产生了强烈的稳定感。
反复出现。这种低迴旋律的反复出现非但没有凸显羽调式的忧伤感,反而映衬了为数不多却处于乐段关键部位(如首、尾)的上扬乐句,特别是B段高潮乐句与全曲高潮乐句的高亢美丽,使这首歌曲成为羽调式表现热情、阳光情绪的典型。
4.演唱要领
该曲虽是典型的西南民族风格的曲调,抒情与戏剧型的女高音均可演唱,但戏剧性女高音的较为厚实宽广的音色来演唱似更为适宜一些。
演唱者以主观身份切入,整个演唱应突出劳动的喜悦与充实,爱情的甜美与幸福。
[1] 李晋玮,李晋瑗,编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 拉尔夫·史密斯,著.艺术感觉与美育[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 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32.
J616
A
1671-1351(2011)03-0142-03
2011-03-20
李东曦(1970-),男,甘肃天水人,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王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