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宋纂修地理总志、专志及其流传考

2011-01-12郑利锋

天中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门类流传志书

郑利锋

(金陵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两宋纂修地理总志、专志及其流传考

郑利锋

(金陵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宋代地志在我国志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除方志外,两宋地理总志、专志的纂修,也十分兴盛,这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和统治者的提倡密切相关。由于元代书目的缺失与不足,宋代地理总志和专志在当时的流传无从考知,而在明、清两代,宋代地理总志和专志的存世和流传门类虽互有增减,数量却变化不大。此种现象的产生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息息相关,也与志书本身的属性、功用等因素紧密相连。

两宋;总志;专志;流传;因素

宋代地理志书,在中国地方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按其类别,可以分为三类:总志、专志和方志[1]8。总志,是在整体上记述全国各地的地理情况;专志,是专记一地或多地某一门类的地理情况;方志,则是记述一地总体的地理情况。关于两宋的方志,已有不少论述,但关于两宋的总志和专志,还有待于学界进一步关注。

我们根据两宋时期的官修书目《崇文总目》、《秘书省续到四库缺书目》、《中兴馆阁书目》,私家目录《遂初堂书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和史志目录郑樵的《通志》、王应麟的《玉海》、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元修的《宋史·艺文志》及清代黄虞稷的《宋史艺文志补》,今人陈乐素的《宋史艺文志考证》,再参考张国淦的《中国古方志考》,对宋代地理总志、专志的纂修情况,做了统计。其情况是:纂修于宋代的地理志书共有869种,总志有41种,占宋纂地理志书总量的4%,其中修于北宋的有26种,修于南宋的有15种;专志有160种,占宋纂地理志书总量的18%,其中修于北宋的有82种,修于南宋的有47种,时间不明的有31种。由此可见,两宋地理总志和专志的纂修,已十分兴盛。因此,考察两宋地理总志和专志的修撰及其流传情况十分必要。

一、两宋纂修地理总志考

宋代地理总志的纂修从开国之初就开始了。如王应麟《玉海》卷十四“开宝修图经条”记载:“开宝四年正月戊午,命知制诰卢多逊、扈蒙等,重修天下图经,其书不克成。六年四月辛丑,多逊使江南,求江表诸州图经,以备修书,于是十九州岛形势尽得之。”[2]305由此可见,朝廷对地理总志纂修的重视。

对两宋地理总志纂修的总体情况,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加以显示,以期对其有个整体的认识。

表1 两宋地理总志纂修概况 单位:种

由表1可以看出:(1) 宋代对总志的纂修,一直都很重视,无论是在北宋,还是在南宋,大多数皇帝都很重视总志的纂修。(2) 总志的纂修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息息相关。如在北宋初期和中期,由于国家形势的需要,都有一两次总志纂修的高潮,北宋出现在太宗、真宗、神宗时期,南宋出现在高宗、理宗时期。而在北宋和南宋的末期,如北宋的钦宗朝和南宋的度宗、恭宗时期,由于国家处于战乱之中,则没有总志的产生。

由于北宋与南宋处于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即使对同一类型地理志书——总志的纂修,也显示出时代的变化与差异。

首先,两宋地理总志的纂修者或主持者随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演变。在北宋,地理总志的纂修,或承皇帝的诏令,或是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大都由朝官完成,其功用也是直接满足于当时的政治、军事需要。如《淳化天下图》的纂修,是承宋太宗之诏,以朝廷之力,集天下诸州地图和画工完成,《玉海》卷十四对此有记载:“淳化四年,诏画工集诸州图,用绢一百匹,合而画之,为天下图,藏于秘阁。”[2]305又如《天禧重修十道图》,也是承宋真宗的诏令,由朝廷组织人员纂修而成,对此《玉海》中也有记载:“祥符六年十月戊子,判吏部真从吉言,格式司用《十道图》考郡县上下紧望,以定俸给法,官亦以定刑,而户口岁有登耗,请校定新本。诏校理真镛、邵焕、晏殊校定,王曾总领之。天禧元年书成,凡三卷,诏付有司。”[2]307其他纂修于北宋时期的总志,如《景德地理记》、《祥符州县图经》、《祥符九域图》、《天圣十八路图》、《皇佑方域图记》、《元丰郡县志》、《大观详定九域图志》等,皆是如此。而南宋总志的纂修,一方面有朝廷的支持,如王日休《九丘总要》,《玉海》卷十五记载:“先是王日休上二十卷,诏宁国府给扎写之。六年七月进,八月八日诏迁秩。”[2]332由此可以看出,朝廷对总志修撰的褒奖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以个人之力纂修总志的现象,如王象之《舆地纪胜》和祝穆《方舆胜览》。由此显示出,宋代总志的编修者,呈现出由北宋的朝官向南宋的地方官或士人转变演进的趋势。

其次,两宋地理总志纂修的目的有所不同。通过对南宋地理总志总体编修情况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南宋地理总志的纂修,一方面继承和延续了北宋时期地理总志纂修为当时政治、军事服务的传统,如高宗时吴澥《绍兴历代疆域志》、薛季宣《九州岛图志》,孝宗时王日休《淳熙九丘总要》、范子长《皇州郡县志》和理宗时王希先《皇朝方域志》,即是例证。另一方面,南宋总志纂修的目的,也发生了异化,由“为政”服务向“为文”服务的方向发展。这一转变,可以由王象之《舆地纪胜》和祝穆《方舆胜览》的纂修看出。王象之《舆地纪胜序》言:“世之言地理者尚矣,郡县有志,九域有志,寰宇有记,舆地有记。或图两界之山河,或纪历代之疆域,其书不为不多,然不过辨古今,析同异,考山川之形势,稽南北之离合,资游谈而夸辨博,则有之矣。至若收拾山川之精华,以借助于笔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使骚人才士,于一寓目之顷,而山川俱若效奇于左右,则未见其书,此纪胜之编,所以不得不作也。”[3]1吕午《方舆胜览序》也说《胜览》编纂特点是:“各州风物见于古今诗歌记序之佳者,率全篇登入。其事实有可拈出者,则纂辑为俪语,附于各州之末”,“学士大夫端坐窗几而欲周知天下,操弄翰墨而欲得助江山,当览此书,勿庸他及”[4]2。《四库全书总目》也评其“虽无裨于掌故,实有益于文章摛藻”,“盖为登临题咏而设,不为考证而设,名为地记,实则类书也”[5]596。由此可以看出,南宋总志纂修目的的变化。

二、两宋纂修地理专志考

宋代地理专志的纂修十分兴盛,数量相当可观,大大多于地理总志纂修的数量。

首先,对宋代地理专志纂修的情况,我们将其分为山、水、游、边防、外藩、贡使、战功、财赋、人、风土产物、宫殿、集咏、古迹、胜地、史图考辨、行役、杂记17个门类,如表2所示。

从上面我们对宋代地理专志总体纂修情况的考查可知,两宋地理专志的纂修是十分兴盛的,所涉及的门类多达17种,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有大量专志的出现,其总量达160种之多。

表2 两宋地理专志纂修概况 单位:种

两宋专志的纂修,和当时社会的政治局势、国家的安危利病紧密相连。北宋与辽,南宋与金,都各有战和,且都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社会的前途,因而其间的战事、边防、朝使、贡奉、往来都不可避免。因此,在两宋时期纂修了大量涉及这些内容的专志,在17个门类中,即有边防、外藩、贡使3个门类属于这一方面,其志书纂修的数量多达43种,占两宋地理专志纂修总量的26%,远远大于其他门类专志修撰的数量,成为当时地理专志纂修的主要方面。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两宋地理专志的纂修和当时社会政治、军事局势之间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宋代地理专志纂修情况的总体考察,我们还可以发现北宋纂修专志的数量,几乎是南宋所修专志的两倍。这其间的原因,当与南宋方志修撰的兴盛与其体例的演变有关。南宋方志体例的形成,是在继承北宋及北宋以前各种地理志书体例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演变而成的。在此,我们以两宋时期所编纂的同一地域的两部志书为例,从体例门类演变的角度,说明地理专志的纂修在北宋为盛,于南宋反而转少的原因。

北宋纂修的大量图经,留传到今日的已经不多,而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则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也是如今我们了解北宋志书纂修情况的一条途径。《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此书:“《吴郡图经续记》三卷,宋朱长文撰,长文字伯原,苏州人,官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书成于元丰七年。上卷分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十五门,中卷分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六门,下卷分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七门。首有长文自序一篇,末有后序四篇,一为元佑元年常安民作,一为元佑七年林虙作,一为元符二年祝安上作,一为绍兴四年孙佑作,州郡志书,五代以前无闻,北宋以来,无古于是记者矣。”[5]597对志书的作者情况、体例内容均有评述,由此可见此志在宋代地理志书中的位置。在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关于此地,范成大也修有一部志书,名曰《吴郡志》,《四库全书总目》也有其提要,但多言此书名实归属问题,与志书体例内容相关的,只有一语:“其书凡分三十九门,征引浩博,而叙述简核,为地志中之善本。”[5]598翻检此书,列其篇目门类如下:

卷一,沿革、分野、户口税租、土贡;卷二,风俗;卷三,城郭;卷四,学校;卷五,营寨;卷六,官宇、仓库场务、坊市;卷七,官宇;卷八,古迹;卷九,古迹;卷十,封爵、牧守;卷十一,牧守;卷十二,官吏、祠庙;卷十三,祠庙;卷十四,园亭;卷十五,山;卷十六,虎丘;卷十七,桥梁;卷十八,川;卷十九,水利;卷二十至卷二十七,人物;卷二十八,进士题名;卷二十九至卷三十,土物;卷三十一,宫观、府郭寺;卷三十二至卷三十六,郭外寺;卷三十七至卷三十八,县记;卷三十九卷,冢墓;卷四十至卷四十一,仙事;卷四十二,浮屠;卷四十三,方技;卷四十四,奇事;卷四十五至卷四十七,异闻;卷四十八,考证;卷四十九,杂咏;卷五十,杂志。

这就是范成大《吴郡志》的卷帙体例安排,总50卷,分39门,记载了吴地的史实,比北宋《吴郡图经续记》多出了11门,而且卷数也大大增加,记载更为翔实,体例安排亦更为成熟完备。在此我们发现,上文我们对宋代地理专志进行考查时对其所分的17个类别,与《吴郡图经续记》和《吴郡志》的体例门类,有许多的相似与重合,而且和《吴郡志》相似的门类多于与《吴郡图经续记》相似的门类。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地理专志的纂修,与地理总志和方志的编纂是共同发展的,存在着相互影响、借鉴的关系,但还处于分别发展的阶段,不够融合;而至南宋,方志的发展尤为兴盛,其体例门类的发展,也更为成熟完备,因而在此时,原来需要专修一志的内容,就融入了方志的纂修。也就是说,原来在北宋时需要纂修一部专志的,在南宋方志纂修中,一门类即可囊括其内容。这也正是北宋的地理专志尤多,南宋时反而少的原因。

当然,这不是说所有的专志都融入了方志,因为一些专志的特殊属性,虽在方志的纂修中有或多或少的体现,但作为一门专志,还有继续存在发展下去的必要;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环境中都能促使一些专志的再产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如宋人魏岘修有《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后来元人沙克什有《河防通议》、王喜有《治河图略》,明代姚文灏有《浙西水利书》、归有光有《三吴水利录》,都是属于水利方面的专志,《四库全书总目》列之为“河渠之属”,仍作为专志继续存在和发展。宋代地理专志的发展演变是整个专志乃至地方志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这是不可否认的。

三、两宋纂修地理总志、专志流传考述

宋代地理总志、专志纂修的兴盛,由上可见。对其流传的考察,现有的论述大多是对其中某一单部志书流传情况的梳理,而在整体层面上却少有论述。宋代的地理总志和专志经元、明、清三代,至今仍有不少流传,保存着宋代全国或某一地理门类的丰富史料。由于元代书目的缺失,对其在元代的流传,我们无从考知;而根据明、清两代书目对其著录的情况,则可考查其在两个时期流传的情况。

(一) 两宋地理总志的流传

根据明、清两代书目著录宋代地理总志的情况可知①,至清代两宋的地理总志仅存5种。而且在明、清这两个时期,宋代地理总志存在和流传的变化不大,都是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欧阳忞的《舆地广记》和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祝穆的《方舆胜览》。例外的是,在明代陈善《世善堂藏书目录》中,还著录了一部南宋高宗绍兴时吴澥所修的《历代疆域志》,但到清代,此志已无流传。在佚失的这些宋代地理总志中,属北宋的有23种,属南宋的有13种。反观佚失的这些宋代地理总志,佚失最多的是图、图经,达14种(其中图有11种,图经有3种),其次是志和记,如晏殊的《方岳志》、《舆地志》,徽宗朝所修的《大观详定九域图志》,邢昺的《景德地理记》、王洙的《皇佑方域图记》,皆在佚失之列。而南宋佚失的图有4种(《州郡图》、《舆志图》、《地理图》、《六合掌运图》),志也有4种(《绍兴历代疆域志》、《皇州郡县志》和《九州岛图志》等)。两宋这些全国性的图、图经、志、图志的大量佚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图、图经的雕印翻刻比较复杂。虽然我国的印刷术在唐代中后期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但雕刻、翻印这些图、图经总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时事艰难,所以藏书家、书贾也不愿劳心费神,因此,在宋代兴盛的图、图经,至后代而湮没不闻。其次,是由当时社会环境动乱造成的。北宋的这些图、图经大多是为政治功用,举政府之力纂修的,所以修成之后,即被藏于朝廷。随着社会的动乱和地理政区的波荡,图、图经的流传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到明代时,宋代的总志仅存五、六种,已经佚失多半。再次,是由传世的宋代地理总志性质决定的。如宋代所存的《太平寰宇记》修于宋初,记载了宋代前期的地理区划;《九域志》和《舆地广记》,则修于神宗与徽宗期间,记载了北宋中期和晚期的地理情况,这样,三部总志互补参证,正好构成一部北宋地理沿革的总书,所以多为藏书家、书贾注意,因而得以流传。而南宋纂修总志的风气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政治资用转变为服务题咏,而在这一潮流转变中,所产生的两部代表性总志,由于文人的需要而流传至今。

(二) 宋代地理专志的流传

我们综合考查了明、清两代书目著录宋代地理专志的情况,继而又对宋代地理专志在这两个时期存在和流传的类属进行了归纳,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明代书目著录宋代地理专志门类数目情况 单位:种

表4 清代书目著录宋代地理专志门类数目情况 单位:种

由此可见:(1) 宋代专志在后世的流传,依然门类广泛,有志山、水、外藩、贡使、古迹、胜地、杂记、风土、行役、游、边防、图迹、战功、宫殿、人、题咏16个门类之多。(2) 宋代专志的数量,经过元、明两代,其种类则呈递减的趋势,由宋代修撰时160种,至明代存53种,到清代亦存53种。从总体上看,在明、清两代,宋代地理专志流传和存世的数量变化不大。从门类上看,明代所存宋代地理专志比宋代当时修撰专志的情况,少财赋、人、集三类;清代所存宋代地理专志比宋代当时修撰专志的情况,仅少财赋类,而比明代所存宋代地理专志多出了人、题咏两类。(3) 宋代地理专志在后世的流传中,以志山水、外藩、风土、杂记、行役、贡使、边防、史迹这8个类别的地理专志存世的数量多于其他门类专志流传的数量,显然较为后人所重视。这其间原因,当与这些地理专志保存了一方关于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史料有关,此为后人提供了查考的文献依据。也正是因为这些地理专志能够满足后世的某种需求,因而才有机缘得以存世和流传。而随着后世对前代需求了解的减少和各代历史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宋代地理专志在后世流传的门类和数量。如在明代书目著录中没有发现宋代地志专志中的志人、题咏,而清代书目著录中又重新出现,正是这一历史现象最好的说明与佐证。(4) 以宋代地理专志在宋代和明代目录中著录的门类和数量相比较,在明代佚失数量最多的门类,依次是贡使(18种)、山(13种)、风土(13种)、杂记(11种)、图迹和古迹(各6种)、游(5种);在清代存世和流传宋代地理专志门类,相较于明代,其佚失最多的门类,依次是外藩(5种)、风土、胜地和战功(各2种)。由此可见,蒙元与南宋的战争及其统治和文化政策,对宋代地理专志在当时与后世的流传,无论数量还是门类,影响何其之大。当然,这或许与明、清两代对宋代与外地之间相互了解和往来的关注逐渐减少有关;对各地风土、古迹、胜地在内的山、水记录和游记、杂载的兴趣不是很高有关。(5) 再从明清两代流传的宋代地理专志门类增多的角度看,明代书目中著录的宋代地理专志比所统计的宋代目录中所著录的,在“行役”门中多出了2种;清代目录中著录的宋代地理专志比明代书目中所著录的,增多的门类依次有“边防”(4种)、“贡使”(2种)、“宫殿”和“行役”(各1种)。由此可见,由于清代学术的兴盛,对于在明代已经不多见的几个门类的宋代地理专志,又得到重新的关注。

总之,两宋时期地理总志和专志的纂修,十分兴盛,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需求和朝廷的提倡、努力是分不开的。而其在后世的流传,由于元代书目著录的不足,无从得知其在这一时期流传情况,因而形成一个历史的断层;而到明代,无论是宋代的地理总志,还是宋代的地理专志,都已佚失大半,这其间的原因,当与南宋与蒙元的战争和元代的统治与文化政策有关。到清代,两宋地理总志与专志存在和流传的情况与明代相比,虽门类互有增减,但其数量相差不大。由此可见,无论是宋代地理总志和专志的编撰,还是其在后世的流传,都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志书本身的属性与功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注释:

① 著录宋代总志的明代目录有《文渊阁书目》、《世善堂藏书目录》、《万卷堂书目》、《宝文堂书目》、《百川书志》、《徐氏家藏红雨楼书目》、《澹生堂书目》;清代目录有《绛云楼书目》、《也是园藏书目》、《述古堂书目》、《读书敏求记》、《季沧苇藏书目》、《传是楼书目》、《爱日精庐藏书志》、《郑堂读书记》、《郑堂读书记补逸》、《孙氏祠堂书目内编》、《平津馆鉴藏书记》、《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拜经楼藏书题跋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楹书隅录》、《皕宋楼藏书志》、《持静斋书目》、《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善本书室藏书志》、《仪顾堂续跋》、《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和《四库全书总目》等。此下对宋代专志流传的考查结果,也是综合考查明、清两代官修、史志、私家藏书目录对宋代专志的著录情况而获得的,并加以图示,所用的目录不再重出,特在此说明。这些目录,除个别专书外,多见于由林夕主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

[1] 李泰棻.方志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 王应麟.玉海[M].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

[3] 王象之.舆地纪胜[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祝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G256

A

1006-5261(2011)06-0116-04

2011-06-22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1SJD750004);博士科研启动基金(JIT-B-201003)

郑利锋(1978―),男,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杨宁〕

猜你喜欢

门类流传志书
经典“咏”流传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古村难久远,文化永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千奇百怪的动物
谈编译出版《西藏七大艺术集成志书》藏文版的必要性
展览后记 跨越艺术门类的西部陶艺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作战门类出版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