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第一次全国铁矿调查活动初探

2011-01-12李海涛

关键词:铁矿资源活动

李海涛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近代中国第一次全国铁矿调查活动初探

李海涛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在民国初年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北洋政府组织开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铁矿调查活动。这次调查活动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我国铁矿资源储量及分布状况的错误认识,引发人们关注并保护国内铁矿资源,并对民国政府的钢铁建设活动产生重大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北洋政府;铁矿;调查

铁矿石是钢铁企业的粮食,铁矿石资源的储藏分布状况对一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影响重大,而准确掌握相关的信息数据是一个国家发展钢铁工业的前提基础和必然要求。中国钢铁工业虽然自19世纪70年代即开始探索起步,但是中国的铁矿石储藏量到底有多少?分布状况如何?各地铁矿石的成色、品位、成矿规模如何?能否满足大规模钢铁工业建设的需要?对这些问题,一直到民国时期,国人都没有一个基于科学地质勘探基础上的清楚认识。北洋政府成立后,大致从1913年至1923年,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铁矿调查活动,这次活动初步廓清了以上模糊认识,对于国人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国工业化事业的矿产资源条件,影响深远。目前,学界尚无专门研究成果论述此次活动,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此问题做一尝试性研究,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调查活动兴起的社会经济背景

北洋政府时期的大规模铁矿调查活动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是特定环境影响下的结果。

首先,当时正值全球钢铁工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历史时期,发展钢铁工业成为当时各国政府经济决策的共同选择。自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转炉、平炉炼钢技术的发明,人类社会进入“钢铁时代”,社会生产、生活以及军事国防的方方面面无不与钢铁材料密切相连,钢铁产量成为那一时代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西方列强无不重视本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如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宣称:“吾人之经济的生活恒以煤铁为中心而回转。”[1]在这种形势下,全球钢铁产量急速增长,1910年,生铁产量达到6510万吨,是1870年的5倍多[2]。这势必影响到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

其次,发展钢铁工业成为北洋政府的一项重要施政计划。自清末至民初,汉冶萍公司一直是中国唯一的钢铁联合企业。虽然汉冶萍公司在清末取得一定成绩,但到民国初年,公司年生产能力最高仅约为生铁15万吨、钢六七万吨,且已深陷日本债务泥潭,每年须交付大量铁矿石、生铁偿还债务,不足以作为国家钢铁原料来源的依凭。为此,中国每年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大量钢铁,其产品进口价值从1894年的2,849,152两激增至1911年的15,754,221两[3]。这引发了国人对钢铁工业建设的关注。1912年11月,北洋政府召开了首届全国工商会议,会议确定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将煤铁、纺织以及煤油等工业部门作为国家的“基本产业”,表示要“切实提倡,全力注之”[4]。钢铁工业被列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为北洋政府的钢铁资源开发活动提供了思想和政策保障[5]。1913年,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张謇正式实施“棉铁主义”,对此后北京政府的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战时钢铁生产的丰厚利润也刺激了此次调查活动的开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国相继执行钢铁禁运政策,导致国内洋铁来源骤减,市场“需铁孔殷,铁价高涨,为前所未有,业此者,皆利益丰厚”[6],战前国内生铁每吨售价约20—30两,到1918年9月暴涨至250两[1]。受高额市场利润驱使,中国国家和社会投资钢铁业的热情被激发出来,推动着国家与社会加强对铁矿资源的勘察工作。在当时,中国已探明具备开采价值的铁矿区有湖北大冶铁矿区、东北辽宁铁矿区、皖南铁矿区及山东金岭镇铁矿区等。所有这些铁矿,到民国初年几乎都难以实现自主开发。其中,大冶铁矿早已与日资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辽宁的铁矿处于日本势力范围内,金岭镇铁矿为德国所霸占,皖南铁矿也与日商订了售矿合同,以至于当中国政府要计划发展钢铁工业时,几无可利用之铁矿。调查寻找新的铁矿区成为北洋政府实施“棉铁主义”、开展钢铁工业建设的首要工作。

最后,日本为掠夺中国铁矿资源,四处调查寻购铁矿石,这种外部压力也迫使国人必须加快国内铁矿资源调查工作。日本铁矿资源极其贫乏,据20世纪初日本政府调查,其本土铁矿石储量总计约8000万吨[7]。为获取这一工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日本政府将目光转向国外,其中中国东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铁矿资源成为其觊觎的重要目标,很早以来就对以上地区展开铁矿调查工作,并大肆掠夺铁矿石资源,引起中国政府的警觉。

在此背景下,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做准备,矿产资源调查成为北洋政府开展实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正如张謇所阐述:“私计实业之事万端,我国民智待牖,必有法律而后有准绳,有技术而后有规划,有经济而后有设施,故首拟订法律,次事查勘,次设劝业银行。”[8]而铁矿石资源成为“查勘”的重要内容之一。自1913年起,一场遍及全国诸多省份的铁矿调查活动拉开序幕。

二、调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纵观这一时期的铁矿调查活动,参与调查的主体主要有三种,一为中国民间组织,二为外部势力,三为中国官方力量。其中中国民间组织的调查活动主要由各钢铁企业推动实施。大凡一家钢铁企业成立,受经济利益驱动,均会程度不同地参与对某些地区的铁矿资源勘查活动。如宝兴公司曾聘请谢家荣、孙建初调查皖南铁矿,汉冶萍公司组织人员对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的矿产进行调查等等。至于外部势力,主要是指日本,它自清末就已经开始,其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及长江流域一带,其目的是为日本政府对中国的资源掠夺服务。以上这两种类型的活动,一为企业自发的经济活动,一为列强经济侵略行为。

前述三种力量中,中国官方力量是最主要的,也最能反映出此次调查活动的性质,即是在中国政府组织下,一次大规模、有目的的铁矿资源勘查活动。官方力量的主要载体是农商部特聘的外籍顾问、地质调查所以及各省财政厅(实业厅)。

1913年,张謇执掌农商部后,在矿政方面曾考虑发奋振作,但是,“徒以金融奇窘,官民交困,进行未免稍迟,……复因政费支绌,各署人员大加裁减,不能广事搜求,乃定从调查铁矿入手。”[9]他先后聘请梭尔格博士(Dr.Solger,北京大学德籍教授)、安德森博士(J.G.Andersson,瑞典地质调查所前所长,1914年8月应北洋政府之邀来华)、卫勒博士等外国专家为农商部顾问,携部员遍访湖北大冶,安徽当涂、繁昌,直隶永平,山西泽潞,河南修武,江苏利国驿等地,调查铁矿资源。其中,两个最重大的成果是发现了直隶龙门县铁矿和江苏秣陵关铁矿(亦称“凤凰山铁矿”)。这两大铁矿区因系新近发现,无外部势力纠葛其中,引起北洋政府的高度重视。

专职矿业调查机构的设立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铁矿资源调查活动的重要保障。早在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政司就设立地质科,由章鸿钊出任科长。他积极推动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曾建议:“专设调查所,以为经营之基;树实利政策,以免首事之困;兴专门学校,以育人才;立测量计划,以制舆图”[10],为中国地质调查活动定下基调。首届全国工商会议期间,与会者达成共识,认为“不欲工商业之发展则已,不然则地质调查事业诚至不容缓者也”,讨论并通过了《地质调查待商案》,确立了设立矿业调查机关及推进矿业调查的原则。1913年9月4日,北洋政府工商部命令:“调查地质系矿务司应办之事,载在本部官制,迭经派员试办在案。嗣因中国幅员辽阔,人才缺乏,特饬矿务司筹设地质调查、地质研究二所,于该司地质科原有人员外,酌聘中外地质专家分任职务,各以半年出外调查,半年担任教务,以期教学相长,切实进行。”[11]地质研究所、调查所于1913年秋相继成立,丁文江兼任两所所长。至1916年7月,地质研究所首届22名学生毕业。作为一个地质人才培养单位,该所仅培养了一届学生,但它“是中国自办近代地质学教育,系统传授近代地质学知识之始,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发展的摇篮”[12]。首批毕业生中,至少有13人被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录用,成为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开拓者、生力军。近代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曾言:这届“学生毕业之日,即我国地质调查事业发轫之日”[13]。而地质调查所作为一个地质调查研究机构,长期活跃在近代中国地质勘探第一线,它的设立对此次铁矿调查活动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地质调查所的铁矿调查活动,参与人员除丁文江外,还有技师丁格兰(F.R.Tegengren)、新常富、王臻善,调查员曹树声、张景澄、叶良辅、赵志新、王竹泉、刘季辰、谢家荣、李彝荣等。他们作为专职人员,为此次调查活动的长期开展提供了技术人员保障。

官方力量的另一载体是各省财政厅(实业厅)。1915年春,作为张謇整顿矿务活动的重要机构——矿务监督署随着他的离职而被裁撤,地方矿业管理先划归各省财政厅,后由各省实业厅管理。这些地方部门也曾经参与各自省份的铁矿调查活动。但在后袁世凯时代,中央威权日益削弱,不能对地方实现有效管理。再加上各省对矿业调查的态度不尽一致,一些省份的地质人才极为缺乏,影响到活动的实际执行效果。面对地方的逃避推诿,农商部曾责成地方安排专员负责资源勘查,每年6月和12月各向中央报告一次,但效果并不明显[14]。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仅有少数几个省份有报告,如江西财政厅对永新县铁矿、九江城门山铁矿的调查,以及福建省实业厅对莆田、福清等县铁矿的调查。由于许多省份并不积极,导致此次调查活动实际上未能详细勘察全国的所有省份,像西北、西南等边远省份,并没有形成确切可信的调查报告。这是本次调查活动的一个显著缺憾。

笔者根据积累的资料,将这一时期中国官方铁矿调查活动的时间、人员和地域罗列成表1,以粗窥此次调查活动的概貌。可以肯定的是,限于资料,一些活动被遗漏,有待于日后作进一步补充。

表1 近代中国官方铁矿调查活动情况

这次调查活动大致可以将1920年代初《中国铁矿志》的出版作为告一段落的标志。此时,一战结束,全球钢铁工业极为萧条,而中国又陷入军阀混战的状态中,铁矿资源勘查活动处于低潮。该书的出版是此前铁矿调查活动报告的系统总结。正如该书主编丁格兰在序言中所言:“本书于中国铁矿所有材料,就今日力所能及者,亦既搜罗尽致,此著者所引为欣慰者也”[15]。

三、调查活动的历史意义

晚清时期,外国来华技术人员或受母国指派,或受雇于中国的企业,开始对包括铁矿在内的矿产资源展开调查。当时的活动零星分散,规模十分有限,且探矿活动并非侧重于铁矿。民国初年的这次调查活动以北洋政府“棉铁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为诱因,并受一战所造成的市场环境刺激,目标明确,取得重大成果,影响深远,主要表现为:

第一,它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我国铁矿资源储量的错误认识。自古以来,国人以天朝上国自居,自诩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特别是对随处可见的铁矿石,常以随处皆有、不可胜计等词来形容,根本未曾意识到中国会缺乏铁矿资源。但这次系统的调查活动改变了这种错误认识。在整理、汇编、总结前人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中国铁矿志》一书统计中国铁矿石储藏量约为9.5亿吨。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这一结果一直是最权威的统计数据,被官方及学界所普遍接受,后人只是在此基础上增补新的零星发现的铁矿,数字变化不大。如《(第三次)中国矿业纪要》(1929年)认为全国铁矿储量约为9.8亿吨,《(第四次)中国矿业纪要》(1932年)为10亿吨,《(第五次)中国矿业纪要》(1935年)为12.1亿吨。

矿产资源勘探是一项受制于人类活动范围及技术发展水平的工作,不管哪一时期的勘探结果,都是历史性的。虽然这次统计结果与中国铁矿的实际储藏量相去甚远,如据1990年统计结果,中国铁矿探明储量531.4亿吨,保有储量501.2亿吨[16]。但是,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系统科学的考察论证,对铁矿总储量得出的认识。它改变了国人妄自尊大的矿产资源观念,使其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不足。如1920年《申报·中国之铁产》评论:“中国誇涎者恒谓中国矿产必能供给日后之用,迟早终有一日所有矿产必能开采发达,吾人得以享受繁盛满足之快乐日也。此等自慰之言实非深悉矿产情形者所敢保证。盖中国矿产,除煤之外,并不能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也。观于中国钢铁之情形,可以知矣。”[17]

第二,它强化了中国社会保护国内铁矿资源的要求。中国铁矿资源总量不足的现实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如亲自参与调查活动的翁文灏、丁文江指出:“就地质调查所历年调查结果而言,吾国全国铁矿矿量,其交通便利易于开采而矿量在三十万吨以上者,总量不逾五百五十余兆吨(其中以奉天、直隶、湖北、安徽诸省为较丰)。以此与世界各国较,不过美国八分之一,英国五分之二,法国六分之一,德国六分之一。再若以人口需要相较,美国平均每人每年用铁0.25吨,若中国人用铁与美相等,则五百兆吨仅足供三年。夫然后知苟使吾国家进而达于工业国之地位,则铁矿之储藏不患其有余而患其不足也。”[18]所描述的情形令人触目惊心。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国初年,中国铁矿资源被大量输出,从1912年的203,165吨激增至1924年的846,833吨,其中绝大部分被运往日本[19]。对此,社会舆论要求保护钢铁资源、禁止铁矿出口的呼声日益高涨。1914年铁矿国有政策出台,1918年《铁矿公司监督权限章程》颁布,均为北洋政府为保护铁矿资源所作的尝试。1930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工商会议。会上,同济大学校长胡庶华提交《禁止铁砂废铁出口案》,认为中国铁矿资源极为有限,绝大部分又为日本垄断经营,“若不及早设法制止,则今日多输出一吨铁砂,即将来减少半吨钢铁,亦即农工兵缺少一分利器”,建议政府明令禁止铁砂出口,除汉冶萍与日本有债务关系,每年准许输出若干,其余各省一概禁止。该意见经大会审议通过,并呈请国民政府设立钢铁事业管理委员会,限制出口铁砂废铁及制炼钢铁所需之各种金属原料[20],凸显出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重视。

第三,它使国人对我国铁矿资源分布状况形成全新的认识。关于我国铁矿资源的分布,长期以来,外间普遍认为山西的铁矿资源最为丰富,这主要是因为,同治年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在游历考察中国后,对山西省煤铁矿资源作出过高估计。回国后,他发表《中国旅行日记》,使得中国山西富于煤铁资源的传说闻名于世,并引起列强对山西煤铁资源的觊觎。1913年11月,丁文江和梭尔格等人沿正太铁路考察山西地质资源,得出结论,山西煤多铁少,正太铁路沿线铁矿的经济价值不大[21]。山西平定一带的铁矿,在新式矿冶业上,不能占任何的位置[22]。这使得山西铁矿资源丰富的论说被终结。而根据此次调查结果,东北地区的铁矿储量高达7.4亿吨,是国内铁矿最集中的地区。其次则为直隶、湖北、安徽、江苏以及山东等省份,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中国铁矿分布情形的错误认识。

第四,它影响到民国政府的钢铁工业建设活动。这次调查活动为我国有计划地开展钢铁工业建设奠定了原料基础,使得在此以后的钢铁建设活动不再是盲人摸象,找不到原料处所。如河北龙烟铁矿和江苏秣陵关铁矿以其优越的开采条件和交通环境受到中国政府的青睐。自发现以后,这两大铁矿区历来成为建立国营钢铁厂的首选地区。1914年8月,张謇主张在直隶龙门县筹设国家第一铁厂,专供枪炮之材;在江苏秣陵关设国家第二铁厂,专供舟车之材。到1917年7月,农商总长张国淦编订《参战后新建设之计划大纲》,提出利用凤凰山铁矿,在南京浦口建立国营钢铁厂[23]。再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业部筹议国营钢铁厂,以上两处铁矿无不受到密切关注。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两处矿区的铁矿资源也被人民政权充分利用。

今天,铁矿石交易问题已经成为困扰中国钢铁企业乃至政府的重要经济、政治问题,为加强对中国铁矿石资源开发利用历史的认识,对于民国初年这次铁矿调查活动的考察不可回避。对这次铁矿调查活动的历史作用,今人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1]梁宗鼎.钢铁之研究[J].矿业联合会季刊,1924,(6).

[2]彭维基.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95.

[3]庞淞.中国商战失败史(1876—1915)[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26.

[4]刘揆一.工商会议开会日刘总长演说词[C].工商部.工商会议报告录.北京:共和印刷有限公司,1913.

[5]李海涛.试论近代中国钢铁产业建设观念的形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胡博渊.晓晴斋散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23.

[7]程文熙.日本铁矿石之埋藏量[J].中华工程师学会会报,5(12).

[8]政府公报(第917号),1914-11-23.

[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张謇等关于铁矿国有条陈[Z].全宗号1038(2),案卷号重165.

[10]李学通.翁文灏年谱[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3.

[11]政府公报(第483号),1913-9-8.

[12]李学通.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始末考[J].中国科技史料,2001,(2).

[13]潘江.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师生传略[J].中国科技史料,1999,(2).

[14]本部纪事[J].农商公报,1915,2(2).

[15]丁格兰.中国铁矿志(下)[M].北京: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3.

[16]姚培慧.中国铁矿志[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21-23.

[17]中国之铁产[N].申报,1920-4-25.

[18]翁文灏,丁文江.矿政管见[M].著者刊,1920:21.

[19]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第二次)中国矿业纪要[M].1926,附表十四.

[20]实业部总务司商业司.全国工商会议汇编[G]第二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545.

[21]丁文江.调查正太铁路附近地质矿务报告书[J].农商公报,1914,1(1-2).

[22]丁文江.漫游散记(八)[J].独立评论,(16).

[23]杜春和.张国淦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185.

Preliminary Study of First National Investigations of Iron Ore in Modern China

LI Hai-tao

(School of Humanitie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Against the special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of the early er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Beiyang Government organized the first large-scale investigations of iron ore in Chinese history.The investigation corrected the misconcept about the iron deposit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made people to concern themselves about and protect the domestic iron ore resources.Thi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public government’s iron and steel-building activities.

Beiyang Government;iron ore;investigation

F429.3

A

1009-105X(2011)03-0116-05

2011-06-02

安徽工程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2011YQQ008)

李海涛(1982-),男,博士,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

猜你喜欢

铁矿资源活动
大红山铁矿找矿前景分析
铁矿渣高强海绵砖配合比设计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漫画与幽默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