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综合测试题
2011-01-11韩国军
韩国军
一、 选择题
1.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
A. 春秋战国 B. 秦代
C. 汉代 D. 唐宋时期
2.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
()
A. 实施行省制度 B. 废丞相,权分六部
C. 设立内阁制 D. 增设军机处
3. 宋代诗人范大成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描写夏季的农村生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儿童也从事辛苦的劳动
C. 商品经济的发达
D. 女子具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
4.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 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5.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6. 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
()
A. 维新变法的兴起 B. 辛亥革命的进行
C.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 五四运动的爆发
7.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下列图片最能表明洋务派“求富”目标的是 ()
①总理衙门 ②开平煤矿局 ③唐胥铁路 ④京师同文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
8.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是指
()
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李贽笔下的孔子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空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9. 下图为杨清馨在1920年创作的一幅漫画《靠不住的人》,画面中的女人孤独无依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在风起云涌的世界进步潮流下,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动摇。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启蒙运动的影响 B. 辛亥革命的影响
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0.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 电视 B. 电影 C. 报纸 D. 广播
11. 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 “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员会组织法》
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2.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 粮票→股票 B. 大人→先生
C. 法币→人民币 D. 臣民→公民
13.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出了陈锡添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文章活灵活现地再现了邓小平1992年1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考察期间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此后几天,《羊城晚报》、《文汇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报纸纷纷予以摘登、转载。一个春天的故事由此传遍神州大地。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春”是指中国()
A. 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
B. 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C. 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D. 迈开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14. 布鲁图是罗马帝国时期伽太基城里的一个铁匠,他向贵族卡西借了20个金币,并立契约30天以后归还。但30天过去了,布鲁图并没有能力还钱,贵族卡西因此告上法庭,要求布鲁图作他的奴隶。法官同意了卡西的要求。法官之所以这样判决主要是因为()
A. 布鲁图是铁匠,地位低下
B.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罗马法只保护贵族的利益
D. 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5. 某国的宪法中有以下一些条文:“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任命帝国官吏……可决定其免职”;“帝国的全部陆军组成一支统一的军队,在战时、平时均由皇帝统率”;“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以及使议会延期结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颁布该宪法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 英国 B. 德国 C. 法国 D. 美国
16. 16世纪始,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北大西洋东岸;20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北大西洋西岸。在这两个过程中先后崛起的世界性大国是()
A. 葡萄牙和西班牙 B. 德国和美国
C. 美国和日本 D. 英国和美国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
A. 二战后来自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渗透、控制加剧
B. 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荡
C.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D. 二战后欧洲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18. 2008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对中外记者说:“我现在所忧虑的是,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美元在历史上曾经确立过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其最早体现在()
A. 布雷顿森林体系中
B. 关贸总协定中
C. 北美自由贸易区中
D. 《北大西洋公约》中
19. 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欧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B.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C. 世界银行主宰世界经济
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20. 下图分别是西方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作,这两种文学的相同点()
A. 揭露社会问题 B. 塑造英雄形象
C. 鼓吹暴力革命 D. 崇尚理性主义
二、 非选择题
21. 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记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把新创的政治制度推向全国。
简述秦朝政治制度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卫者,天下攻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9月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北平群众聚集在中南海新华门前,热烈庆祝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
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有何发展?
材料四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正确探索。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甲午中日战争110周年之际,有人发表言论认为:“从实质上看,甲午中日战争是现代文明和近代文明的战争。难道慈禧太后不挪用军费修颐和园,欧洲卖给北洋水师炮弹合格,李鸿章制定较为进攻性的战略,甲午中日战争就可以扭转?这些非主导因素哪怕可以左右一两个战役,但无法改变中国失败的最终结局。即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我们在国力上的落后。”
材料二 有人反思甲午中日战争,从而提出科技实力不济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关键在于中日两国海军实力相差甚远,中国战败是必然的。
材料三 2004年9月17日,《解放日报》上刊登翟骏的文章,指出:反思历史、冷静客观,如果深陷“激情”,有时就不免产生一些虽不全错,但是比较“粗鄙化”的反思。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材料一、材料二表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能否全面提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二者在看待历史问题所犯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2)材料二的作者为什么说有些人对历史的反思是比较“粗鄙化”的?结合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全面看待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4)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痛定思痛后给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摘自《中华网》
材料三 1999年西雅图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期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反全球化示威。在此后的一些重大国际会议期间,都爆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和抗议活动。——摘自《人民网》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 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2) 结合所学知识,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原因(除材料二所叙述的以外)还有哪些?
(3) 材料三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主要问题有哪些?
(4) 依据材料四,分别归纳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
24. 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民族危机面前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历程。
请回答:
(1) 分别指出以上四幅图片反映的主要思想主张。概括指出它们思想的最主要共同点。
(2) 分析四幅图片所反映的进步思想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5. 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种为宗教宣传品,占总数的69%。 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来到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一批先前已经入教、粗通医学的人,如梁发、梁柱臣、卢挺善、周勤堂等人供职其中。同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校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约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有哪些主要途径。
(2) 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3) 由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对比说明了什么?
(4)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B 秦朝废分封,实行郡县制;同时在文化上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
2. D 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没有任何的决策权,清朝通过设立军机处,大大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是君权空前加强的表现,就是说,军机处管理的是皇帝家的事务。
3. A 材料信息反映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特点首先表现为以家庭为单位。B、C、D项不符合题意。
4. C 本题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甲体现了理学和心学的注重品德观点,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乙体现了黄宗羲的“工商皆本”的思想;丙体现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丁体现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的思想。
5. D 解答本题需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A项发生在1895年,B项中义和团运动开始于1898年,C项中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要求。
6. B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故出现了上述现象。
7. D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①项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排除;③项是80年代清政府的作为,不属洋务运动;④项属于教育成就,排除。
8. C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
9. C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20年”“《靠不住的人》”“女人孤独无依地靠着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世界进步潮流”“石柱正摇摇欲坠”“封建正统思想已经动摇”等。“三从四德”的石柱摇摇欲坠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关,正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故选择C项。
10. B 注意关键词“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得见一样”,C、D项不具备上述特点,电视晚于电影20世纪20年代才诞生。
11. C 材料反映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场景,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实行直接选举和海选制度,它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员会组织法》。
12. A 注意关键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A项最符合题意。
13. D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后来,在其谈话精神的指导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春”指的是D项。
14. B 材料反映了对欠债无力偿还的人沦为债务奴隶,说明罗马法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
15. B 抓住材料信息——皇帝大权独揽,即可知是德国。
16. D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于18世纪晚期成为世界殖民强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英国在大西洋东偏北,美国在大西洋西偏北,总之,英美两国均在大西洋沿岸。
17. A 二战使欧洲失去传统的世界中心地位;二战后,美苏“冷战”,使欧洲各国受到威胁和控制。
18. A 二战后,美国取得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绝对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了。
19. B 图1和图2体现经济全球化,图3反映区域集团化。
20. A 本题考查对近代世界文学作品的理解。《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作品,《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作品,它们都揭露了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社会问题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因此选项A正确。
21. 解析 第一问回答秦朝中央主要机构与主要的地方制度。影响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第二问从建立民主共和国和颁布民主宪法的角度回答。第三问新中国成立时民主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责,因此主要民主政治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2)小问回答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第四问根据课本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 (1) 创新内容: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为后世沿用;明清以后,专制制度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的羁绊。(2) 举措: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用:使民主政治、共和政体成为历史潮流;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有利于社会进步。(3) 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 1982宪法及全面立法:加强法制建设。民主政治体制恢复完善:国家领导体制、人大、政协、基层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创建特别行政区制度等。
22. 解析 解答此题要紧靠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分析。第(1)问主要通过阅读材料获得,同时结合思考分析其二者的共同错误所在;第(2)问注意回忆教材抗日战争有关史实加以说明;第(3)问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全面分析即可;第(4)问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得出的经验教训问题
参考答案 (1)材料一认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力太弱、落后造成的;材料二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是科技实力不济,海军实力太差造成的。这二者都不能全面的揭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其共同错误在于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2) 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国力也不强于日本,而且科技实力也很弱,但我们通过全民族的共同抗战,同样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3)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战争过程中的战术问题、是否发动民众以及环境等方面是具体原因。(4) 启示:①坚持以科技为本,大力提高国家的科技实力;②要正确反思政治腐败问题,要反对政治腐败;③要一心一意的大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④要大力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23. 解析 回答第(1)问时要抓住“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关键词。回答第(2)问时要运用当今的史实。回答第(3)问时要注意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影响。回答第(4)问时要从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角度思考,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处境,我们的态度要围绕经济全球化展开,避免答题过于笼统。
参考答案 (1) 观点: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依据: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由孤立到联系(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封建制度加速解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其它原因:跨国公司的推动;各种国际组织(世贸组织)的推动;两极格局解体;交通的发展。(3) 主要问题:经济上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加大;主权安全面临威胁;生存环境恶化。(4) 认识: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看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基本态度:一方面我们要顺应这一潮流;另一方面要规避其中的风险,趋利避害,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等。
24.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各阶层救国思想主张,从图片信息可知,分别反映了地主阶级抵抗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救国方案。结合各政治派别的主张和产生的积极作用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1) 甲:师夷长技以制夷;乙:维新变法思想或君主立宪;丙: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丁:民主与科学思想;共同点:向西方学习。(2) 甲: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乙: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丙: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或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丁: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25.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概括。第一问可从所给的材料中分析、归纳。第二问可从所给的材料中分析其含义:认为极贵重者,就是洋物,而极贵重者也就是质量好的,反映了对外来事件的崇尚,这自然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第三问从所给的材料中来看,一方面点明有很多政党,体现了政党政治的活跃局面,但同时也说明存在着投机现象。第四问注意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总结,一定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来总结。
参考答案 (1) 途径:出版书籍,设立医院、传播宗教、开设学校。(2) 社会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社会时尚崇洋。原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及思想、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科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3) 政治局面:民国初年组建了很多政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标榜共和,出现了政党政治的活跃局面。说明:民主共和是大趋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官僚投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控制政局。(4) 经济上:近代化进程启动,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政治上:民主共和成为主要潮流,出现政党政治。思想文化:西方文化及习俗传入中国并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