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11-01-11黄爱芳
黄爱芳
工业革命后,在西方国家经济侵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近代经济格局开始了变动,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产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近代企业,即外商企业、洋务运动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是影响近代社会发展走向的主干,是本专题乃至高中历史学习的重点内容。本专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尤其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在近年各地高考命题中更是频频出现。
在本专题的学习中首先要抓住近代经济格局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等关键词,理清线索,构建专题知识结构,注意纵横联系,通过概括民国初期、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创业品质。分析各个阶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近代中国政治领域(必修一)和思想领域(必修三)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分析和掌握世界工业化浪潮和西方列强争夺世界市场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层面探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地位和历史作用,认识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才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其次要学会从不同视角去整合和领会本单元知识,可以从现代化和全球化观点去理解近代经济格局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同时中国近代经济格局的变动和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与西方工业化浪潮和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密切相关,是中国被迫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全球化)的表现。
【考点扫描】
下面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例予以说明。
【重难点突破】
学习中要善于找寻联系,整体感悟和拓展教材内容。这样不仅能提高记忆速度和学习效率,而且在联系中还会有新的史学认识和领悟。如本专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整合教材内容,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1.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境内出现哪几种不同性质的近代企业?简述其产生过程并分析这些企业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 类型:不同性质的近代企业——外商企业、洋务运动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 产生: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开办船坞和工厂,形成了外商企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以“自强”为口号开办近代军事工业,为“求富”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形成了洋务派企业。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开始投资近代企业,形成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 影响:经济上,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政治上,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推动了民主政治化;思想上,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推动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时代向近代工业文明时代转变。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1) 短暂春天——民国初期
原因:①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措施,激发了投资热情。② 抵制日货等群众反帝爱国运动。③ 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④ 利润刺激、爱国心驱使。
(2) 良好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原因:国家实现形式上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
(3) 抗日战争时期——日益萎缩
原因:战争的破坏、日本的侵略和掠夺、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制。
(4) 解放战争时期——陷于绝境
原因:战争破坏、美国的侵略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
3. 概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有利因素:
(1) 列强的侵略,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 清末至民国时期,政府鼓励兴办实业的措施。
(3) 人民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
不利因素:
(1) 三重压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阻碍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2) 政局动荡,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先天不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4) 后天畸形,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平衡,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认识:
(1) 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国家统一才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2) 民族资本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4. 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及其特点和归宿。
(1) 封建自然经济
特点: 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
归宿: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
(2) 洋务经济
特点: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是中国早期的近代企业;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始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归宿: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开放且富有侵略性。
归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据不同情况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4)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不平衡,发展缓慢畸形。 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依赖性和妥协性。 用机器生产,是近代企业。 近代前期最富有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归宿:经过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5)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特点: 垄断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 买办性:适应英美列强经济侵略的需要; 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反动性: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尤其能表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归宿:1927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6) 新民主主义经济
特点: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中国各革命阶级利益;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建国后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
归宿: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