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社会稳定情况调查报告——基于浙江省的研究

2011-01-11□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群体性群众

□钟 其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浙江杭州 310025)

当前社会稳定情况调查报告
——基于浙江省的研究

□钟 其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浙江杭州 310025)

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本报告根据浙江省的调查,对当前社会稳定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群众对当前社会稳定情况的评价相对较高,对未来社会稳定发展的预期也比较乐观。同时,群众对威胁社会稳定的一些典型性行为的支持度有明显区别,呈现喜忧参半的现象。此外,群众认为官员腐败、贫富分化与社会治安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三大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社会稳定;社会群体;浙江省

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只要有利于中国稳定的就是好事。”“中国如果不稳定就是个国际问题,后果难以想象。只有稳定,才能发展。”[1]江泽民同志说:“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他指出:“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混乱当中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多么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2]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3]事实上,保持社会稳定,确保社会有序发展,也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事业生机勃勃,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同我们的社会保持团结稳定的局面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社会稳定问题,寻找确保社会稳定的对策,至为必要。

一、研究方法与调查样本

(一)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浙江省居民。在调查户中,以18-65岁,生日最接近1月1日的人为调查对象。为全面了解调查点的当前浙江省居民对当前社会稳定的基本认知状况,资料收集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典型访谈方法。采用阶段抽样法:调查样本采取非随机多阶段立意抽样,根据地理区划,浙江省一般可被划分为浙东北和浙西南两个板块,分别在两个板块中按照城市的人均GDP排序,并以各辖区人口数作为辅助信息,采用PPS(不等概率抽样)系统抽样。共抽取了杭州、湖州、温州、衢州等4个市。在4个市中,按照二级单位的人口数情况,我们对调查样本进行分配。并在其中随机选取8个区。接下去的区县、街道(乡镇)和居委会(村委会)一级,我们都采取等量抽取。对8个区14个乡镇(街道)村的1200户居民进行入户调查,调查于2009年进行,共发放问卷1200份。

(二)数据处理和样本概况

在回收的1200份问卷中,共计1165份合格问卷。1165份合格调查问卷利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在设计录入程序时,特别设置了逻辑筛选,以确保录入的质量。然后,我们将数据导入SPSS,采用频数分析和变量关联的逻辑校验方式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校验和清理。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15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58%。在总体中,男性占54.5%,女性占 45.5%;年龄上,18-29岁占29.9%,30 -39岁占22.6%,40 -49 岁占24.6%,50岁及以上占22.8%。

二、群众对社会稳定情况的基本感受

(一)群众对当前的社会稳定程度总体上评价较高

在测量群众对社会稳定程度的感受时,我们要求其对当前的社会稳定程度打分,分值为0—10分之间,为了更好地体现群众对社会稳定程度评价的状况,我们把0—1分界定为“很不稳定”,2—3分为“不稳定”,4—6为“一般”,7—8为“稳定”,9—10为“很稳定”。调查显示21.7%的群众认为当地社会很稳定,50.9%的群众认为当地社会稳定,对社会稳定程度呈积极评价占到 72.6%,1.2%的群众认为社会很不稳定,1.8%的人认为社会不稳定。总体来看群众对当地社会稳定程度评价较高。

对比中国社科院2008年推出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我们发现两者在群众对社会稳定认知上基本一致。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查统计,75.8%的人认为现阶段我国社会“比较稳定”或“非常稳定”,认为“不太稳定”或“非常不稳定”的人合计为 17.4%。[4]因此不难判断,在群众看来,当前我国社会的整体稳定程度还是非常坚固的。

再进一步,我们在询问“您认为政府(浙江省)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举措就总体效果上讲”如何时,发现不同社会群体认为“得力”(包括“非常得力”和“比较得力”)的比例都达到60%左右。其中,国家公务人员占 73.3%、经理人员占74.4%、私营企业主占74.0%、专业技术人员占59.8%、办事人员占 71.2%、个体工商户占53.0%、商业服务人员占 62.0%、产业工人占57.2%、农业劳动者占63.7%、失业无业人员占52.2%、学生占 78.8%、其他占 81.4%(见表 1)。

表1 群众对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举措的的评价

产业工人4.4 52.8 16.4 1.3 25.2农业劳动者3.7 60.0 17.0 0.7 18.5失业无业人员0.0 52.2 13.0 8.7 26.1学生6.1 72.7 7.6 1.5 12.1其他3.8 77.6 9.0 2.6 7.1

(二)群众对未来社会稳定的预期总体上比较乐观

同时,调查还显示,5.1%的群众认为社会稳定状态在将来会有很大的提高,65.9%的群众认为社会稳定状况在未来会有所提高,对未来社会稳定程度预测呈积极评价的占总数的71.0%,23.5%的群众认为未来社会稳定状况不会有明显变化,5.2%的人认为社会稳定将有所下降,0.3%的人认为社会稳定状况将下降很多。总体而言,群众对未来社会稳定状况也比较乐观。

(三)作为社会稳定负向表现的上访行为和群体性事件总体上并不严重

上访行为和群体性事件对当前我国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调查,我们发现,上访行为和群体性事件并没有想象中的严峻。

一是关于上访行为。根据调查显示,66.8%的人在近两年内没有听说过其居住的社区(村)有人到县及其以上政府上访,33.2%的人了解到有人进行上访。

二是关于群体性事件。据调查,62.2%的人表示最近两年内其居住地社区(村)没有发生过群体性事件,16.2%的人表示其社区最近两年有发生群体性事件,另外还有21.8%的人对于是否发生群体性事件表示“不了解”。

进一步追踪分析,在178位回答“有”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群众中,有153位群众近两年内其居住社区(村)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次数进行了回答。(见表2)

表2 社区(内)最近两年发生过多少起群体性事件

综合分析以上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体会,可以发现大部分(91.5%)的群众了解到其社区在近两年内发生了1—3起群体性事件,社区内群体性事件发生在4—8起的比例为6%,10起及其以上的为2.6%。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看到,近两年来,社区(村)群体性事件有一定的发生比例,其发生次数大部分集中在1至3起之间,有的社区存在群体性事件频繁、多发的现象,但是这样的社区数量较少。

三、群众对威胁社会稳定的一些典型性行为的基本态度

为进一步了解群众对当前一些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行为的态度,我们设计了包括是否同意“因警察处理不公对其进行报复”、“出租车司机因工资太低罢运”、“因拆迁补偿标准低拒不搬迁”等威胁社会稳定的典型性行为的相关问题。从调查结果看,群众对这些典型性行为都有一定的支持率,但对不同性质的事件支持程度还是有区别的,呈现喜忧参半的现象。

(一)群众对挑战国家权威的行为支持率最低,但非常值得关注

警察作为国家机器,具有依法履行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机制正常运转的职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国家权威的象征。从理论上来说,国家的权威不容挑战。但是在近来发生的一系列影响较大的群体性事件中,警察等国家强力部门也受到了一定挑战。从调查结果看,有18.9%的人对“因警察处理不公对其进行报复”这一行为表示支持,其中3.4%的人选择了“赞同且支持”,15.5%的人选择了“赞同但不支持”。虽然在所有的选项中其支持率是最低的,但是这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群众对威胁社会机制正常运转的行为支持率不高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陆续出现出租车工人罢工事件,冲击社会稳定和发展,例如重庆、海南等地,虽然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维权意识的高涨,从普通民众来看,对“出租车司机因工资太低罢运”行为的支持率并不高,51.8%的表示不赞同,11.0%的人表示坚决反对。或许,出租车在当前已成为老百姓出行的重要手段,当各地出租车司机罢工的时候,就直接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引起大众的反对和抵制。

(三)群众对因政策设计导致利益受损而抵制的行为支持率较高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政府与民争利的事件。中央以维护百姓利益为重,强调和谐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类矛盾和问题,而一些地方政府把前者当作软指标,把发展和政绩看作硬指标。例如政府财力不够,往往以土地换取发展;为吸引开发商控制开发成本,往往降低拆迁的补偿和安置成本,牺牲居民利益。从调查看,“因拆迁补偿标准低拒不搬迁”行为,群众对其有较高的支持率,58.2%的人支持“因拆迁补偿标准低拒不搬迁”行为。进一步分析,对“因拆迁补偿标准低拒不搬迁”持“赞同且支持”和“赞同但不支持”看法的:国家公务人员中有51.8%,经理人员中有56.4%,私营企业主中有61.3%,专业技术人员中有64.2%,办事人员中有62.3%,个体工商户中有59.1%,商业服务人员中有62.8%,产业工人中有61.9%,农业劳动者中有67.5%,失业无业人员中有56.5%。

(四)群众对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行为支持程度也较高

一段时间来,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没有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处理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这引起群众的不满和反对。群众对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行为,支持程度也相对较高,有58.4%的人支持“因工厂污染严重,村民集体示威游行”。进一步地认为“因工厂污染严重,村民集体示威游行”是可以(包括赞同且支持和赞同但不支持)的,国家公务人员占40.0%,经理人员占61.6%,私营企业主占50.8%,专业技术人员占61.4%,办事人员占 49.0%,个体工商户占61.5%,商业服务人员占 65.4%,产业工人占63.7%,农业劳动者占67.2%,失业无业人员占58.8%,学生占 63.1%,其他占 41.3%。

(五)群众对日常经济中维护自身利益的正当行为支持率很高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劳动者有劳动的权利也有通过劳动获得正当收入的权利,但是一些企业、雇主受利益的驱使,加上有关部门对“欠薪”行为的惩罚力度不足,当前还常常会出现拖欠工人工资的现象,这对社会安定带来一定影响。从调查来看,群众对“工人拿不到工资而上访”这一行为持普遍的支持态度,80.1%的群众表示赞同,其中,57.1%的人选择了“赞同且支持”,23%的人选择了“赞同但不支持”,表示坚决反对的为4.5%。(见表3)上访是国家赋予公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利的一个途径,相比较与一些工人登高跳楼威胁、绑架老板等行为,更多地体现了工人维权的理性。

表3 群众的维权意识

四、群众对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基本认识

(一)群众认为官员腐败、贫富分化与社会治安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三大诱因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不同职业群体都认为官员腐败、贫富分化与社会治安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三大诱因。其中,对于官员腐败的感知最为明显,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员认为官员腐败将危害社会稳定的,基本比例都是在45%以上。同时,贫富差距已成为位居第二位的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居民眼里,贫富差距是影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最影响社会稳定的第一选择项中,22.2%选择了贫富分化,位居所有选择的第二位;在第二选择项中,贫富分化的比例为19.9%,仍然居第二位;在第三选择项中,该比例很低,只有0.4%。此外,当前人们对于社会治安的关注也值得注意。(见表4)

表4 群众认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事项

办事人员52.0 34.7 42.9个体工商户47.0 32.6 52.3商业服务人员49.4 46.8 44.3产业工人54.1 45.9 37.1失业无业人员46.5 33.8 45.1其他50.3 47.8 47.1经理人员66.7 48.7 51.3农业劳动者45.6 39.7 40.4学生47.0 40.9 40.9

(二)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改善干群关系是促进社会稳定排在首位的措施

在询问“您认为下列哪些措施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稳定,请选择最重要的一项”时,36.7%的受访者认为是加强官员与百姓的沟通。由此可见,由于干群关系生疏、融洽度不高乃至紧张已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政府公信力以及社会发展与稳定,因此目前政府需要努力改善干群关系,恢复干群原本应有的鱼水关系、血肉关系。

(三)社会公众对政府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政策认同度不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群众也认为贫富差距是影响稳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在询问“各级政府正在调整相关政策,以缩小贫富差距,您认为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可能性”时,认为较小(包括非常小和比较小)的占有相当比例。其中,国家公务人员占48.4%,经理人员占57.9%,私营企业主占39.7%,专业技术人员占49.0%,办事人员占56.2%,个体工商户占31.8%,商业服务人员占40.5%,产业工人占 48.7%,农业劳动者占40.3%,失业无业人员占40.6%,学生占36.4%,其他占41.5%。这就是说约有一半公众对政府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分配公平政策调节的效果不看好,如再加上“难以说清楚”的社会公众,那对这一政策调节信心不足的公众高达80%以上,而认为通过政策调整有可能(包括“比较大”和“非常大”)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分配公平的公众仅占一成多。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群众对当前社会稳定情况的评价相对较高,对未来社会稳定发展的预期也比较乐观。干群关系、经济发展、维权意识等影响群众社会稳定的预期。

2.群众的维权意识有所提升,对合法的维权行为支持率高,对非法的维权行为支持率低;对危害公共秩序的维权行为支持率低。当前群众关心和关注的主要问题还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二)建议

1.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展党内民主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扩展和加强。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要充分结合各级党校系统力量和其他教育力量,通过各种学历教育、业务培训、理论学习等方式,采取定期轮训、集中调训、委托培训等措施,对干部队伍进行整体性、专业化轮训。

2.必须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完善以民生为重点的发展体制。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全面改革,努力实现政府转型的全面突破,这是新阶段改革的基本目标。政府转型要同城市化进程相一致,或者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如何同城市化的进程相适应。同时要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改变初次分配中扭曲的体制,努力缩小城乡、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控制城乡之间、高低收入群体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3.必须加强反腐败力度,从源头上进一步加强预防和遏制腐败。腐败虽不可能杜绝,但是腐败是可以通过各种措施进行控制的,其中制度建设是关键。因此,要结合国情,着手推进各种制度建设,例如探索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并建立公务人员的就职、离职和换岗的财产审查制度;改变目前所得税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状况,建立普遍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制度;增加税务征收力量,提高税务管理和监督的技术水平,加强对偷税、漏税、避税行为高发领域的监管力度,等等。

4.必须建立健全群众合理的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合理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护机制,对于党和政府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点、分区联系群众制度,促使社情民意、群众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合理表达;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建设,切实发挥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经常听取他们反映的基层情况和群众建议。另一方面,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非法干扰和侵害。

5.要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稳定和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各类犯罪活动,确保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当前社会,正处于社会矛盾剧增、犯罪活动高发这样特殊的社会转型阶段。各类治安刑事犯罪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社会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坚持“民安为本”的理念,通过多种手段,借助社会各方力量,把严打与严治、严防、严管有机结合,认真对待和严厉打击各类治安刑事犯罪活动。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08-12-18.

[4]李培林,陈光金等.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8-09-12.

An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the Status Quo of Social Stability——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Zhejiang Province

ZHONG Qi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Zhejia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angzhou,Zhejiang)

Social stability is a premise and basis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dvancement.This report,based on the survey in Zhejiang Province,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social stability in our country.It is argued that the people have a relatively high evalu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have a comparatively optimistic expectation on the future condition of social stability.Meanwhile,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s of their support for some typical behaviors threatening the social stability.Besides,the people think that the corruption of officials,the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and the social safety are thre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cial stability.Based on such analyses,some suggestions are brought forward in this report in the hope of further promoting the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social stability;social groups;Zhejiang Province

C915

A

1674-0599(2011)04-0119-07

2011-03-14

钟其(1977—),男,浙江诸暨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廖才茂)

猜你喜欢

群体性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群体性60Co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紧急处置及护理体会
关于目前处置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以A市政府化解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行为策略为例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