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全球化、国家间对外贸易的差距和中国的作用——基于1978—2007年全球36个国家地区的实证研究

2011-01-10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外贸曲线差异

魏 浩

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不同的国家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也不同,在一部分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同时,一部分国家却反对全球化,学者们围绕全球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全球化对国家间贫富差距的影响。国内外学者针对国家间经济发展差距、收入差距的研究很多,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国家间“对外贸易差距”的研究却比较缺乏。国际贸易是全球化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①绝对差异——标准差指标 余官胜.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的影响.现代经济探讨,2010(6)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过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加强区域合作、改革封闭的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深入研究国家间对外贸易差距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那么,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对外贸易上的差距是增大还是减小了呢?历史变迁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发达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对外贸易差距的变化有什么区别吗?不同区域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差距变化趋势是什么呢?另外,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崛起会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国际贸易的不均衡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是加剧还是减小了地区间的差距呢?这也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将利用1978—2007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基于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借鉴并融合不同学科的经典研究方法,对世界36个国家地区间的外贸差异进行了研究,不仅测算了36个国家地区间的外贸差异,而且,根据洲际划分,对美洲国家、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这三大洲国家贸易的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进行了测算,并根据发展程度的差异,将36个国家地区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分为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其内部和外部外贸差异进行了测算。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还对中国在国家间外贸差异变化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测算。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式中S是标准差指数,V是变异系数,Xi是i国家的某年外贸额,X¯是某年

(2)差异分解指标:锡尔指数

本文借鉴锡尔指数对地区间外贸差异进行分析。根据锡尔指数的原始公式、分解公式及其内涵,结合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用国家的总数代替分解公式中的人口变量,用外贸总额代替分解公式中的收入变量。锡尔指数就变为:

式中N是国家的总数,Xi是i国的某年外贸额,¯X是某年所有国家的平均外贸额。

如果按照某种方法把世界上主要国家分为G组,那么分解公式就是:

式中g代表第g组,Ig是第g组内部的差异,Ng代表第g组的国家数目,N是主要国家总数,Xg是第g组的外贸额,X是所有国家的外贸额。式中第一项表示地区内部的外贸差异,第二项表示地区之间的外贸差异。

(3)发展水平差异指标:外贸区位熵指数

根据经济区位熵指数的内涵和界定,本文构建外贸区位熵指数,具体公式是:

式中Qi为区位熵指数,Xi是i国的某年外贸额,GDPi是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N表示国家总数。公式上面是某国占所有国家外贸的比重,公式下边是某国占所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Qi为两种比例的比值。Qi值越大,说明i国的外贸越发达,反之,说明i国的外贸越落后。因此,如果以表示所有主要国家外贸区位熵的平均值,那么,如果Qi>¯Q且Qi>1,说明此地区的外贸发展水平在主要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如果¯Q<Qi<1,说明此地区的外贸发展水平一般,如果Qi<¯Q且Qi<1,说明此地区的外贸发展水平在主要国家中处于落后地位。据此,就可以把所有主要国家加以分类。

(4)差异风险指标:基尼系数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选取的计算方法是(Sen,1973①Sen,Amartya K.On Economic Inequality.Oxford:Clarendon Press,1973;Fei,Rains,1974②Fei,John C H,Gustav Rains.Income Inequality by Additive Factor Components.Economic Growth Center,Yale University,1974;Fei,Rains,Kuo,1979③Fei.John C H,Gustav Rains,Shirley W Y Kuo.Growth and the Family Distribution of Income by Factor Component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92:17-53):

G表示基尼系数,N表示国家数,Xi表示i国的外贸额。X¯表示平均外贸额,定义为要注意的是:利用此公式计算时,要先对外贸额从低到高排序,使外贸额大的国家在指数的计算中所占权重较小,外贸额小的国家在指数的计算中所占权重较大。

2.数据来源与研究视角

(1)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所用数据,1978—2007年间各国的外贸数据来自于WTO数据库和国际贸易及发展促进会议数据库,1978—2007年各国GDP数据来自于国际贸易及发展促进会议数据库和中宏数据库,两岸经贸数据来自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另外,全球化中的贸易通常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本文主要讨论占贸易主导地位的货物贸易。

(2)研究视角。由于历史原因,本文中俄罗斯的数据从1978—1991年间为苏联数据,捷克1978—1992年间的数据为捷克斯洛伐克数据,比利时、卢森堡从1978—2001年间采用联合统计数据。另外,根据本文研究需要,我们选取国家的依据如下:首先根据WTO2007年的统计数据整理出进出口总额前30位国家,考虑到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国际贸易主要依赖于石油出口的特殊性,我们剔除这两个国家,补上31、32位的挪威、印度尼西亚两国,再考虑到欧盟的影响,我们补充了欧盟15国中剩下的丹麦、卢森堡、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芬兰,这样共计36个国家地区,2007年这36个国家地区的国际贸易总额占全世界174个国家贸易总额的84.8%,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文不仅测算了36个国家地区间的外贸差异,而且考虑到36个国家地区中的美洲国家(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7.35%,亚洲国家地区①香港和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在本文的分析中,为了方便分析,把台湾和香港作为单独的地区看待。特此说明。(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贸易总额占全球的25.68%,欧洲国家(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俄罗斯、瑞士、奥地利、瑞典、波兰、土耳其、捷克、挪威、爱尔兰、丹麦、芬兰、葡萄牙、希腊、卢森堡)贸易总额占全球的41.27%,合计占全球贸易额的84.3%,因此,我们对这三大洲国家贸易的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进行测算。另外,我们还根据发展程度的差异,将36个国家地区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分为发达国家地区(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瑞士、奥地利、瑞典、捷克、挪威、爱尔兰、丹麦、芬兰、葡萄牙、希腊、卢森堡、澳大利亚)和发展中国家(中国、俄罗斯、墨西哥、巴西、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波兰、土耳其),对其内部和外部外贸差异进行测算分析,并分析中国在其中的影响。

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测算并分析1978—2007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外贸差异的演变历程、趋势及其原因,并探讨中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下文分析中36表示包括我们选择的国家,35表示剔除中国之后的其余35国地区。

国家间对外贸易的差异性分析

1.世界主要国家对外贸易绝对差异的S指数分析

从整体来看,在1978—2007年期间,世界主要国家间对外贸易绝对差异的S指数基本表现为增加的态势。也就是说,这些国家间对外贸易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1978年36个国家间的对外贸易绝对差异额只有738.75亿美元,2007年差异额变为6 725.31亿美元,在30年的时间里,差异增加了9.1倍左右。从这个层面来看,世界主要国家间的外贸差异日益明显。从变化速度来看,S指数基本表现为增加的态势,但2000年后递增的速度越来越快。在1978—1984年间,绝对差异处于缓慢增长的态势,年均增加55亿美元;从1985年到2000年年均增长161亿美元;从2001年到2007年绝对差异表现为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458亿美元。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家间外贸的绝对差异将以更加快的速度增长。国家间外贸绝对差异的发展态势与各国对外开放起步的时间不同、工业基础和外贸基础不同、区位优势不同、对待参与全球化的态度不同等因素紧密相关,由此导致国家间外贸差异日益扩大。

考察剔除中国后的绝对差异变化,如图1所示:1978—2002年两条差异曲线基本吻合,但是2002年后差异开始凸显,包含中国的差异曲线开始越来越显著高于剔除中国的差异曲线,这也就意味着2002年后中国在增加国家间外贸差异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主要原因是中国重返WTO,使得中国的进出口增长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从2002年的 6207.66亿美元增加到 2007年的21737.8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3.2%,而其他国家平均增长率为12%,差不多只有中国增长速度的一半。

图1 1978—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对外贸易的S指数

2.世界主要国家对外贸易相对差异的V指数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从相对差异变化的整体趋势来看,与S指数的增加态势相反,V指数在1978—2007年间变化的整体趋势基本表现为波动性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183下降到2007年的1.015,反映了30年间36个国家间对外贸易的相对差异在减小。具体来看,在1978—2007年期间,国家间对外贸易的相对差异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①1978—1984年期间,V指数基本表现为“U”形的变化趋势,即国家间对外贸易的相对差异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②1985—1996年期间,V指数基本呈下降态势,国家间外贸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③1997—2000年期间,V指数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国家间外贸相对差异逐渐增加。④2001—2007年期间,V指数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国家间外贸相对差异逐渐缩小。

从图2可以看出,剔除中国后的V指数曲线1978—1982年期间基本处于36国曲线下面,这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扩大了国家间外贸的相对差异,即中国对缩小国家间外贸相对差异表现为“负”作用;在1982—1991年间,两条曲线基本重合,这段时间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经济都处于复苏或者恢复发展阶段,中国的作用不明显;1991—2007间35国曲线一直处于36国曲线之上,表明中国缩小了国家间对外贸易的相对差异,即中国对缩小国家间外贸相对差异表现为“正”作用,但2001年后两条曲线开始呈现收敛的趋势,表明中国对缩小国家间外贸相对差异的作用在下降,这也反映了其他国家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相对差异可能存在收敛趋势。总的来看,自从1984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国家间外贸的相对差异,其作用日益凸显,于2001年到达最大值,其后作用开始变小。

3.美洲、欧洲、亚洲对外贸易的I指数分析

(1)三大洲对外贸易内部差异的I指数分析

从整体来看,美洲地区内部的差异最大,欧洲地区内部的差异次之,亚洲地区内部的差异最小。三大洲内部外贸差异总体都表现为下降趋势。

从各个地区来看:

①美洲4个国家内部的外贸差异最大,但差异呈减小的趋势。在1978—1991年期间,I指数基本在0.25—0.3之间,除1980—1984年之外,I指数基本保持降低的态势,这反映美洲地区主要国家间的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日益收敛。

图2 1978—2007年世界主要国家对外贸易的V指数

②欧洲地区21个国家内部的外贸差异在三大洲中居于中间位置,是三大洲中发展最平稳的,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在1978—2007年间一直处于0.229—0.175之间。这是由于欧洲内部一体化大大消除了彼此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了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国家之间的协同效应减小了各国的贸易发展差异。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国家之间互为主要的贸易伙伴,各国均有很强的产业内贸易的特征。例如,德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以欧盟成员国为主,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法国、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各国之间的优势产业互补促进了欧盟区域内各国贸易的协调发展。

③亚洲10个国家地区间内部的差异最小。从1978—2007年期间,I指数基本呈下降趋势,到2000年I指数最小,为0.096,其后开始平稳发展并出现增加的苗头,到2007年增加到0.11,但是由于I指数本身值很小,而且增加的速度也很小,这种变化趋势说明亚洲国家地区间的外贸差异比较均衡。但是比较剔除中国后的I指数,我们发现以2001年为分水岭,之前两条曲线的走向基本一致,但是不含中国的曲线位于包括中国的曲线上面,说明2001年前中国起到了降低亚洲内部发展差异的作用,但是2001年后两条曲线的走向差异很大,包含中国的曲线表现为上升趋势,而剔除中国后的曲线表现为下降趋势,说明2001年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剧了亚洲地区间外贸差异。这是由于2001年中国重返WTO后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中国外贸发展的速度领先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2002年到2007年增长了近2.5倍,而其他亚洲国家地区平均增长了2倍,中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从4%左右增加到9%左右。①张二震.我国贸易顺差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设.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

图3 1978—2007年美洲、欧洲、亚洲主要国家地区内部的I指数

(2)三大洲对外贸易差异的I指数分解分析

从三大洲主要国家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I指数来看,基本保持持续下降的态势,1978年I指数值为0.243,1996年降低到最低值0.178,2007年降低到0.175。可见,美洲、欧洲、亚洲地区的对外贸易差异基本表现为不断下降的态势,且差异越来越小。

差异性不仅仅包括地区的内部差异即国家间的差异,还包括地区之间的差异即外部差异。从图4来看,在三大洲主要国家地区外贸差异的构成中:①三大洲间的内部差异占据主导地位,但内部差异有缓慢下降趋势。从数值来看,三大地区间内部差异的I指数从1978年的0.214降低到1997年的0.158,2007年为0.159。从所占份额来看,所占份额从1978年以来一直保持在85%以上,2007年为91%。另外,三大洲间的内部差异主要来源于美洲和欧洲地区,也就是说地区内部差异主要来源于美洲和欧洲地区的内部差异。②三大洲的外部差异在总差异中的地位日益下降。从数值来看,三大洲外部差异的I指数从1978年的0.029下降到1995年的0.013,其后开始缓慢增加,2000年增加到0.028,但随后又呈下降趋势,2007年降低到0.016。从所占份额来看,所占份额自从1978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5%以下。

可见,三大洲总体对外贸易发展差异主要表现为内部差异(90%左右),外部差异较小。从1978—2007年的30年中,三大洲总体对外贸易发展差异在不断的降低。

图4 1978—2007年美洲、欧洲、亚洲主要国家地区外贸差异的I指数及其分解情况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I指数分析

(1)对外贸易内部差异的I指数分析

从整体来看,发达国家内部的差异始终大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差异。

从各个地区来看:①发达国家地区26个国家地区内部的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最大,但是差异发展相对平稳,基本是在0.19—0.16之间较为平缓地波动,只有在2002年达到0.203。这种变化趋势说明发达国家地区间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差异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了平稳的发展。②发展中国家地区10个国家地区内部的外贸差异波动较大,1978—1986年间表现为波动过程,在1987—1991年间从0.122显著下降到0.043,1992—2000年又表现为平稳波动,2001年后开始显著上升,到2007年达到0.188。

中国的作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比较剔除中国后的曲线发现,以1991年为分水岭,1978—1990年期间剔除中国后的曲线在包含中国的曲线上面,两条曲线走向基本一致;但是1991—2007年则位于包含曲线的下方,在2000年前两曲线走向基本一致,但是2000年到2007年间包含中国的曲线方向显著上升,剔除中国后的曲线则显著下行。这表明在1991年前中国的作用是减小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差异性,在1991年后中国的作用是增加了发展中国家间对外贸易发展的差异性。这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速度接近30%,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大幅提高,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在1980年仅为第26位,2004年上升到第3位。从1980年到2005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不足1%增加到6%,占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总额则从3%上升到20%,这导致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大。

图5 1978—2007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国家地区内部的I指数

(2)对外贸易差异的I指数分解分析

从两大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I指数来看,整体上表现为小幅度持续下降的态势。1978年I指数值为0.215,1996年降低到最低值0.174,2007年降低到0.173。可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两大地区的对外贸易差异表现为不断收敛的态势,且差异越来越小。

从图6来看,在两大地区主要国家地区外贸差异的构成中:

图6 1978—2007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国家地区外贸差异的I指数及其分解情况

①两大地区的内部差异占据主导地位,但内部差异发展呈现先下降、平稳波动后再上升的“U”形趋势。从数值来看,两大地区间内部差异的I指数从1978年的0.169降低到1992年的0.133,1993年到1998年间在0.134—0.144之间波动,1999年后开始上升,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0.194之后开始平稳波动。从所占份额来看,所占份额从1978年的78.60%上升到1985年的81.30%,1986年起开始下降到1992年的65.70%,之后开始上升直到2007年的96.80%。这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贸差异主要是由两类国家的内部差异所导致的。

②两大地区的外部差异在总差异中的地位日益下降。从数值来看,两大地区外部差异的I指数从1978年的0.046下降到1985年的0.038,其后开始缓慢增加,1992年增加到0.07,但随后又呈下降趋势,2007年减少到0.006。从所占份额来看,内部差异自从1978年的21.40%下降到1983年的17.50%,之后开始上升到1992年的34.30%,之后又开始持续下降,在2007年仅占3.20%。

可见,在1978—2007年期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两大地区总体对外贸易发展差异主要是由两大地区的内部差异导致的,发达国家间的内部差异大于发展中国家,两类国家间的外贸差异基本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但是,近年来内部差异表现为增加的态势,外部差异表现为下降的态势。

5.世界主要国家对外贸易差异风险的G指数分析

从图7以看出,在1978—2007年期间,世界主要国家间对外贸易差异的G指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G指数从1978年的0.547下降到2007年的0.473。这表明这些国家间对外贸易差异的风险表现为减小趋势,这里的分析结果与前文分析的相对差异不断降低的结果是一致的。

观察剔除中国后的G指数变化,我们发现1980年前中国在国家地区间的差异变化中起的作用不明显,这是由于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发展刚刚起步;在1981年到2003年间35国曲线位于36国曲线上方,这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行为,有利于减小国家间外贸差距的风险;但是自从2002年重返WTO后,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远远高出其他国家地区,从而增加了国家间对外贸易差距的风险,在图中表现为35国线向下穿破并保持低于36国线,并且从趋势来看,两条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图7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对外贸易的G指数

6.世界主要国家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的Q指数分析

我们对36个国家地区30年来的Q指数进行了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在1978—2007年期间,对外贸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基本保持稳定,大部分年份有9个国家地区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但个别年份也出现了10或11个国家地区。总的来看,这些国家地区间的排序和Q指数也都是相对稳定的。具体来看(见表1):第一,从国家地区的构成来看,新加坡、香港始终排在前两位,这和两个国家地区高度开放国际化的经济体系密切相关;马来西亚、台湾、泰国、比利时、爱尔兰、荷兰、捷克也很稳定地保持了领先的对外贸易水平,但它们之间的排序可能随着一些年份的经济波动而有所变化。第二,从Q指数的变化来看,整体看贸易的促进作用日益下降,1978年最领先的新加坡Q指数为11.24,但是30年间持续下降,在2007年降低到7.54,其他国家地区的Q指数也呈现类似的发展趋势。从均衡的角度看,这也反映了贸易对不同国家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均衡,有利于世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表1 1978—2007年对外贸易发展领先国家地区变化情况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上升的态势。1978年Q指数只有0.37,2007年达到了1.38,大概是1978年的4倍。相对于世界平均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及其变化来说,在1978—2007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日益缩小。从世界大国的情况来看,主要考察7个国家: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巴西、印度、中国。如图8所示,在1978—2007年期间,包括中国在内7个大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都低于世界的平均发展水平。在这7个国家里,德国的发展水平基本保持最高的态势;中国整体保持逐渐增加的态势,与德国的差距日益缩小,目前已经基本趋同;俄罗斯的变化幅度最大;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的发展水平都比较低,但是原因各异。

图8 1978—2007年美国、日本、德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区位熵指数

基本结论

本文利用1978—2007年期间30年完整的统计数据,借鉴并融合不同学科的经典研究方法对世界上36个主要国家地区的对外贸易差异及中国在差异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是:

(1)从整体来看,国家间对外贸易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自从2002年以来中国加剧了国家间的外贸差异;国家间对外贸易的相对差异呈波浪式下降,自从1984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国家间外贸的相对差异,其作用日益凸显,并于2001年到达最大值,但其后作用开始逐渐变小。

(2)从美洲、欧洲和亚洲三大洲对外贸易的差异来看,三大洲对外贸易差异日益下降,其差异主要由于内部差异导致的,外部差异较小,内部差异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90%左右,外部差异占10%左右。从内部差异来看,美洲地区内部的差异最大,欧洲地区内部的差异次之,亚洲地区内部的差异最小。本文的研究结果还发现,在2001年之前中国起到了降低亚洲内部外贸差异的作用,但是2001年之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剧了亚洲地区内部的外贸差异。

(3)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差异来看,两类国家的外贸差异基本表现为下降的趋势,其差异主要是由两大地区的内部差异导致的,但是,发达国家内部的差异始终大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差异。近年来,内部差异表现为增加的态势,外部差异表现为下降的态势。在1991年之前,中国的作用是减小了发展中国家间对外贸易发展的差异性,在1991年之后中国的作用是增加了发展中国家间对外贸易发展的差异性。

(4)国家间对外贸易的差异风险日益下降,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547下降到2007年的0.473。其中,在1981—2003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降低国家间外贸差异风险,但是自从2004年以来增加了国家间外贸差距风险。

(5)在1978—2007年期间,对外贸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基本保持稳定。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上升的态势,Q指数从1978年的0.37增加到2007年的1.38。相对于世界平均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及其变化来说,在1978—2007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日益缩小,与德国的差距日益缩小,目前已经基本趋同。

本文的研究表明:近30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广化,世界主要国家地区之间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等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支持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观点。但是,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减小区域内部外贸发展的差异对在全球范围内减小国家间外贸差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一个国家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积极融入国际分工,有利于加快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①周善乔.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与重构.学海,2010(3)另外,为了减少地区间的外贸差异,区域或集团内部的一体化的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本文通过对中国在地区间外贸差异演变作用的考察,我们发现,中国对缩小全球地区间外贸差异的作用基本上都从“有利”变为“不利”,自从2004年以来,中国的作用基本变为“不利”。这与自“入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紧密相关,这也与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环境日益恶化、贸易摩擦日益增多、贸易风险凸显等现象相一致。为了缓解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应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外贸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并加强与亚洲内部国家特别是周边地区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提高“共享式发展模式”的水平。

猜你喜欢

外贸曲线差异
未来访谈:出版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幸福曲线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70年外贸大事记
梦寐以求的S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