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尔胡特父之书
2011-01-10尼玛特哈勒木别托夫
尼玛特·哈勒木别托夫 著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译
胡尔胡特父之书
亲爱的孩子,你好!
前一封信里,我们讲了有关乌古斯人盛宴的话题。根据考证,曾经的乌古斯人不仅把举办各种仪式看得很重,而且还把一些事关大局的问题,都放在盛宴上解决或达成一致。不知孩子你是不是关注过有关这方面的史料,并研究乌古斯人盛典活动的相关细节?乌古斯——克普恰克时期的盛典十分有趣。有些史料不是传说,也不是故事,是八世纪留下的真实的史料。有一段关于乌古斯人的盛典这样记载道:“巴彦可汗每年都要请来乌古斯的别克们,为他们举办一次盛宴。这一次,一如既往。可汗下了谕旨,命杀死公骆驼、公马、公羊,并为客人分别在三处搭建了白色、红色、黑色行帐。汗王传令,下榻的别克们,膝下有儿的,下白帐;无儿有女的,下红帐;无儿无女的,下黑帐。而且下黑帐的别克们,将被赐于黑色的羊、黑色的毡。因为,在汗王看来,无儿无女的别克们,是受了腾格里神的诅咒,所以作为凡人,理应遵循腾格里神的旨意。”
不难看出,我们的先民有多么重视部族的传宗接代。这倒时常让我想起时下有些不负责任的母亲们,竟然可以抛弃自己亲生儿女,实在令人痛心。前边说到的这些,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有些难以接受,甚至有些愚昧,但那个时候的人,却能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确实让我们所谓的现代人有些汗颜。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该忘掉自己为人父母的天职。
哦,对不起,孩子,我说远了,还是言归正传。前面说的有关乌古斯人的事情,我是从《胡尔胡特父之书》中摘录下来的。那么,胡尔胡特又是谁呢?胡尔胡特是八世纪生活在锡尔河畔的一位哲人,是奎奇(乐师)、诗人、士,一个极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巨人。胡尔胡特的母亲是克普恰克人,父亲是乌古斯哈拉霍哲部人,因此,胡尔胡特在克普恰克人及锡尔河乌古斯人中具有广泛影响。他一生做过右贤王,先后辅佐过三代汗王,是一个具有领袖风范的人物。
胡尔胡特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哲人,还是一名成就卓著的音乐天才。他创作的《胡尔胡特奎》、《胡尔胡特调》及其它音乐作品,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的哈萨克奎奇、巴赫斯(萨满)、阿肯(诗人)、吉劳(宫廷诗人)都把胡尔胡特奉为艺术上的神明。哈萨克民间艺术家们有这样的传统,在展示才艺前,要先拜胡尔胡特:
我们神明的胡尔胡特父亲
巴赫斯们崇敬的胡尔胡特父亲
当他奏响他的库姆孜琴
我们心中充满对他的崇敬
在传说里,我们看到的胡尔胡特阿塔(父亲),总是骑着一峰骆驼,周游天下,为人类寻找极乐世界。在他寻找的极乐世界里,人们长生不老,幸福美满,没有痛苦,没有忧愁。这不仅是他的理想,而且是他毕生的目标。为此,他的一生都在与死亡抗衡,为不死人生苦苦寻找出路,他永远不想承认人类要最终遭遇死亡。历史上的胡尔胡特阿塔,已经化作了哈萨克人“不死”的心灵指向,因为他确实走遍了克普恰克大地,为寻找人类“永生”的路。诗人马赫江写过:
或许,真的有不死的人
或许,真的有死而复生的灵药
一个只有圣水、圣山的地方
或许,真的是人类要去的圣土
没有了那,他没有去的地方
胡尔胡特父亲为此血汗流尽
可怜的父亲
遇见的,都是张着大口的坟茔
然而,胡尔胡特的努力,终将要失败。他走遍了天下,最终得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世上没有不死的生命!”所以,后来,他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他的库姆孜琴上,用琴声继续寻找“不死的世界”。而这一次,他总算是找到了一个真正使他的精神成为永恒“不死的世界”。他创作的库姆孜作品,旋律回肠荡气,他给后人留下的警句、箴言般深刻的诗行,及人生训诫,世世代代相传,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越来越弥足珍贵。
锡尔河下游的养吉干城,一直是乌古斯人的国都。后来,因为有了胡尔胡特这样一个伟人,民间就有了这样一句警世格言:“水流尽处有胡尔胡特。”意思是说,凡事必有果。因为,锡尔河下游这个叫养吉干的小城,不仅是胡尔胡特生之地,也是死之地。那里留下他的人生追求、人生经历,还有他不朽的著作、不朽的思想、不朽的艺术成就。古时的养吉干城,现在是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州的卡拉马克施。胡尔胡特的亡灵长眠于此。
胡尔胡特
哈萨克民间有大量关于胡尔胡特的传说,其中有一个讲的是他的出生。说他母亲怀了他整整三年,才生下了他。那三年里,母亲每年都要经历一次阵痛的折磨,就在他出生前的三天,天空又突然经历了长达整整三天的黑暗,伸手不见五指,黑色风暴席卷大地,人们领略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恐惧。那可怕的三天,锡尔河到卡拉套一带,一片黑色天幕,所以,那里现在的名字依然叫卡拉阿斯潘(黑色天空)。母亲阵痛三天之后,胡尔胡特出生,父母就给他取名“胡尔胡特”(意为“骇娃儿”)。
据传说,胡尔胡特的出生确实不同凡响。他一生下来就会讲话、走路。关于他的出生,早期哈萨克萨满神歌里,有这样的描述:
胡尔胡特出生的时候
黑水流进了天空
大水淹没了大地
他让人类无比恐惧
直到他生下才有欢喜
胡尔胡特给后人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其中包括他的警句、箴言、朴素的哲学思想,还有他字斟句酌的文字。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胡尔胡特父之书》。
亲爱的孩子,实际上,欧洲人很早就已经开始对胡尔胡特进行研究了。有些高等院校还设有专门的“胡尔胡特学”。早在上世纪,《胡尔胡特父之书》就已经被翻译成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但遗憾的是,我们却对这样一个始祖式的历史文化名人,感到陌生,以至于要通过欧洲学者的手,才能看见曾经用突厥语完成的这部书稿。感谢上苍,这也算我们幸运了。
《胡尔胡特父之书》共由十二部长诗构成,也可以说是由十二部乌古斯传构成。十二部的内容,各具风采。
我的孩子,这本书提供给了我们关于包括塞人、匈奴人、蓝突厥人在内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伦理道德、生死观、宇宙观等诸方面的信息。比如说,乌古斯——克普恰克时代,一个年满十五六岁的男孩儿,必须接受军事技能的训练;成年男性,有义务把童子兵带到战场去,经受战火的洗礼和磨砺;一个没有拿过兵器,没有战绩的童子兵,将被人视为懦夫、无能,并受人歧视。那个时候的人认为,一个人最坏的品质是胆小、怕事,不知恩图报,或者背叛。所以,一个临阵脱逃的少年士兵,一定会受到父亲最严厉的惩罚。《喀赞别克的儿子被俘》一歌,讲的就是这样的内容。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先民“教子有方”。教子成为一名真正的士兵,是为父者的天职。一个普通人,欲受人尊敬的最好方式,或者最高荣誉,就是战场立功。下面,我聊聊《胡尔胡特父之书》第十卷《欲森赫加之子伊格莱克之歌》。
古代先民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要这样教子:让他们懂得礼仪,敬重老人,有老人在时,不当着老人的面横穿而过。别克们进入可汗的行宫上朝,有固定的座次,固定的座次根据别克们的战斗业绩,及对百姓的贡献和个人胆识高低来确定。
在十卷伊格莱克的故事中,欲森赫加的长子伊格莱克,是一个生性傲慢、矫情、尖刻又无礼无节的孩子。他的不拘小节常令众别克深感厌恶,但伊格莱克依然我行我素。每当可汗上朝的时候,他总要大大咧咧地穿过众别克,坐到受人尊敬的大人们上首去。有一次,他的父亲大别克欲森赫加召集众别克上朝,伊格莱克的无礼达到了极点,他破门而入,走到了可汗的身边。一位德高望重的别克狠狠地给了伊格莱克下马威,说:
“嗨,欲森赫加之子,且听我直言。可汗宫里,有别克们的席位。那是别克们自己争来的荣誉。他们身经百战,死里逃生,功绩卓著。你又有什么资格可以坐在可汗的身边,目中无人?你曾杀过敌人,让他们流过血吗?你救济过穷人,让他们吃饱、穿暧、过上好日子了吗?”
伊格莱克的尊严受到了伤害,他当即上了战马,去了战场。结果,他立了战功,从此以后,得到乌古斯人的尊敬。
《胡尔胡特父之书》中,还有大量关于表现民间调侃,或进行机智的口语对抗的故事。敢情,当年的先民不仅用武器与敌进行对抗,还用机智的大脑和灵敏的舌头战胜对手。这里,我们讲讲英雄喀赞。英雄喀赞打猎归来,已累得天昏地暗,沉沉地睡了过去,且一睡就是几天几夜。一个巨人可以这样贪睡,在先民们看来无疑于一场“小死”。敌军侦探发现了此事,火速禀报给了他的主子。结果,敌人就向喀赞的军营发起了进攻。喀赞被俘,别克们全部被杀。
胡尔胡特父之墓
英雄喀赞被敌人五花大绑,架在囚车上,押解回府。路上,沉睡中的喀赞被迷迷糊糊摇醒。他意识到自己手脚被捆绑着,明白了一切。但是,他却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他挣脱了绳索,并哈哈大笑着从车厢里站起来,对敌军可汗说:“哈!原来是个摇摇晃晃的破囚车呀,我还以为自己在我家的小摇床里做梦咧,你的这些士兵,就好像我可爱的亲娘在摇我入睡。”敌人的可汗非常生气,为了羞辱他,就又把他扔进一口深井里。敌人可汗的女人是一个好事的女人,很想拿英雄喀赞开开心,就来到井口,向里喊:“嗨,好汉,感觉怎么样啊?”
“棒极了。我在这里看见你们的老祖宗啦。我跟他们在一起。这里还有你们的亲戚。我把属于他们的福分都抢过来啦。我把你家的人都当马骑咧!”
这可吓坏了可汗愚蠢的女人,就见她趴在井口,求喀赞道:“天呀,你怎么可骑死人呢?哦,我可怜的女儿,她才七岁,你手下留情呀,别那么狠心,她太小了,太可怜了。”
喀赞忍俊不禁:“哦,宝贝,瞧你说的。你的女儿是这些死人里跑得最快的一个,我怎么可以忍心放弃她呢?有这么好的马,我可不想累死。”
可汗的女人信得五体投地,苦苦求她的丈夫把英雄喀赞从井里拉了出来。
数世纪以来,胡尔胡特作为哈萨克人的一个精神向往,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已经成为哈萨克人社会生活价值判断的标准,常有这样的口头禅,叫做“胡尔胡特父说”。
所谓“胡尔胡特父说”,即:
大限不到,人不会死掉;人死不再复活,生命不再返回;好汉取财,存之,扩之,用之,但足后而不再求;纵大水泛滥,海亦难盈;纵骄横,而天不悦;夫败德,必不得财;旁姓之子,虽苦教于心,却难为子亲。饱腹,却难感恩,裹衣,却难知情;雪从天降,亦难至夏,百花娇艳,亦难立秋;棉残破,难为布疋;故敌相近,难为挚友;骥不劳其足,必不得路;黑斧不到,敌不自败;女不教其于母,必卑,子不教其于祖,必邪,夫者若此,必不善其民,不施舍于人;良母之心在教子,而孝子者,必有一目为母而视;孝子成才,必为家中之栋梁。
胡尔胡特还有这样的话:
无客之寓,同于饿汉之穴;马儿不食之草,何须开花娇艳;人不饮之水,何须一水长流;败先民威望之少年,何须生之于父骨,产之于母身;少年扬祖之威,无人堪比;谎言必无登高之能;为谎之言者,随日见光明尤死而黑。
为牧者,知牧草之所在,为山鹿者,知劲草之所在,云雀,知天之所明,夜之降临。唯母知谁人为子之父;唯马者,自认其主;唯驴者,自知负重;唯库姆孜(琴)之主者,明众晓君所之好;唯诗者,识英雄,别小人。
感觉到了吗,我亲爱的孩子,你先民何其智慧与睿智,教子有方。作为他们的后人,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他们的教诲中得到更多的东西吗?
孩子,前面我们谈了很多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像这样的财富并不多见,是十分珍贵的。是的,《乌古孜可汗传》和《胡尔胡特父之书》无疑是珍贵的。我们必须对它们有所了解。
晚安,我的孩子。
(选自《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