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龄幼儿超前入学现状调查及弊端分析

2011-01-09刘黎微

关键词:适龄低龄入学

刘黎微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心理世界》曾经登过这样一个例子:在一次大班的美术观摩课上,一个名叫小超的幼儿因画不出老师要求的画而在班上哭了起来。当听课的老师问他为什么不画时,几个小朋友抢着说:“他是笨蛋”,“他什么也不会画”……五岁多一点的小超比班里其他孩子小一岁左右,但他妈妈认为孩子行,就让他小班、中班、大班一直跟着读。小超在其它方面还勉强跟得上,美术、音乐方面就不行了。自己的落后和小朋友的耻笑深深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像这种超前入学导致孩子学习上遇到障碍,能力上得不到很好发展的事例还很多。每年到了9月份报名入园的时候,总有不少家长托人情、走关系,甚至改户口,将低龄儿童提前送进幼儿园或小学。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超前入学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点接受正规教育,好赢得先机、获得成功。

超前入学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超前入学的教育现状如何?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小学生的超前入学现象研究比较多,而对低龄幼儿提前进入幼儿园的现象研究非常少。为了了解当前学前儿童超前入学的现状以及低龄儿童的教育问题,笔者于2010年11月至12月,对福建漳州市的几所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随机抽取漳州市芗城区5所幼儿园,其中公立园3所、私立园2所,调查对象为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幼儿教师。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2份(公立园43份、私立园29份)。

(二)方法:采用自编的“幼儿超前入学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了解低龄幼儿与适龄入园幼儿相比较,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表现,共17道题,选项采用五级制;二是了解幼儿教师对低龄幼儿的教育措施,共10道题,选项采用三级制。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访谈法,以进一步了解低龄幼儿在幼儿园的具体表现、幼儿教师对低龄幼儿提前入园的看法以及目前幼儿园对低龄幼儿的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结果

根据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本市公立幼儿园低龄幼儿的超前入园率是8.0%,私立园则是13.8%,后者多于前者。这和公立园的门槛较高、入园把关较严密切相关。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大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育完善的。低龄幼儿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普遍落后于适龄幼儿,不利于其身心发展。

(一)低龄幼儿的认知发展

与适龄幼儿相比较,低龄幼儿在认知方面的表现情况,见表1。

表1 低龄幼儿认知发展情况表

由表1可知,与适龄幼儿相比较,低龄幼儿认知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其中,观察力、注意力和知识的丰富性这三个因素,“比较不符合”和“很不符合”的比例超过一半;有44.3%的幼儿教师认为低龄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要落后于适龄幼儿。

在访谈中,不少教师反映低龄幼儿对活动和常规的要求理解有困难,对老师的要求不太明白,在集体生活中出现我行我素的现象,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有的低龄幼儿语言沟通困难,生活及常规学习等跟不上,“同等教育条件下,完成目标、要求的情况较差”(教师访谈录音,2010);大部分低龄幼儿的注意集中时间要短于适龄幼儿,无法将注意力始终保持在集体活动上,顺利完成整个活动;同时,由于低龄幼儿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基础比较薄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较慢,等等。可见,认知发展偏低会影响低龄幼儿对新经验和常规的学习和掌握,进而影响其认知的发展。

(二)低龄幼儿的情绪发展

与适龄幼儿相比较,低龄幼儿在情绪方面的表现情况,见表2。

表2 低龄幼儿情绪发展情况表

由表2可知,低龄幼儿的情绪总体还是比较积极乐观,但是在分离焦虑、自信和大胆这三个因素上,表现明显不如适龄幼儿,其中“自信、喜欢表现自己”这个因素上,“比较不符合”和“很不符合”的比例高达68.5%。

在访谈中,笔者发现低龄幼儿的分离焦虑相对明显,特别是提前进入小班的低龄幼儿,当其他幼儿已经进入正常学习、游戏状态,低龄幼儿的情绪还不稳定,情绪比较低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进入活跃状态。有的老师则反映对低龄幼儿是“说不得,骂不得,一说他(她)就会哭,有的还很会撒娇,耍赖”,“最担忧的一点就是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这些孩子做事情总觉得不如别人好,自卑心理可能伴随孩子一生”“经常受到个别‘待遇’,容易产生自卑感”,等等。调查中笔者还发现,现在很多幼儿园的幼儿人数都偏多,特别是公立园,幼儿超编严重(有的小班多达45人,大班也接近50人),老师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足够耐性,无法更多地照顾低龄幼儿的不良情绪。可见,低龄幼儿的情绪健康也令人担忧。

(三)低龄幼儿的行为发展

与适龄幼儿相比较,低龄幼儿在行为能力方面的表现情况,见表3。

表3 低龄幼儿行为能力发展情况表

由表3可知,低龄幼儿在反应性、坚持性、适应性、领导能力和独立性等方面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适龄幼儿,“比较不符合”和“很不符合”的比例均超过60%。低龄幼儿的意志力水平偏低,尤其是独立性和坚持性方面表现明显。

在访谈中,小班老师反映低龄幼儿的小肌肉发展不成熟,动手能力差,独立完成任务比较吃力,主要表现在手工、绘画、自理能力上;低龄幼儿的适应能力较差,有的人际交往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中大班的老师反映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跟不上进度,对老师千交代万叮嘱,回家又加强辅导,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孩子累家长也累,而且也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偏高,期望过大,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大班的低龄幼儿“写字握笔方面较吃力,计算方面也较差”(教师访谈录音,2010)……可见,低龄幼儿的能力发展总体水平偏低,和各方面能力比他们强的适龄孩子同班,不利于低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低龄幼儿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均不如适龄幼儿。我国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是以集中活动为主,教师要以年龄阶段目标为依据来制定活动目标,需要以适龄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为出发点,这种目标和要求对大多数的低龄幼儿来说难度偏大,容易加重低龄幼儿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研究结果认为,低龄幼儿超前入学弊大于利。

三、超前入学的弊端分析

春播秋收,万物生长自有其规律。儿童作为独立存在的完整个体,教育者若人为地加速或强化其某方面的发展进程,只能以牺牲、丧失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况且研究实验表明[1],低龄儿童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所获得的优势并不能长期保持。因此,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超前入学肯定是弊大于利。

(一)超前入学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2]393学前心理学的理论表明[2]392,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是以年龄为标志,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儿童的经验积累,都与生活时间相联系,没有一定的生理发展和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儿童的心理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

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一般说来,儿童年龄较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发展与他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正是在一定时间进程中,儿童和周围的人交往,接触各种事物,积累各种经验,获得各种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掌握各种技能技巧。也正是在这些进程中,儿童的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形成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的新特征。因此,年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对心理发展起着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而幼儿求学主要靠听讲,听讲需要具备相应条件,如语言理解力、日常生活知识、反应速度、心理活动的有意性、意志行动、注意力等学习能力和心理品质,这些条件具备与否与年龄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笔者的调查显示,52.9%的教师认为低龄幼儿的日常生活知识不够丰富,集中活动所需的知识准备不够;51.5%的教师认为低龄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顺利完成整个活动;超过60%的教师认为低龄幼儿的坚持性和独立性等意志水平偏低,等等。低龄幼儿因为受年龄限制,这些心理行为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不可避免会招到同伴的取笑、排斥甚至欺负。如果再碰上素质欠佳的老师,还会因为孩子影响幼儿园正常教学秩序而厌烦他、忽视他,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孤僻、懦弱等不良性格,影响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超前入学不容易达到适龄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众所周知,“最近发展区”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被称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2]401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杨玉英的研究中[2]401,对不能完成推理任务的儿童全都采取了提示法。结果发现,提示对3岁儿童无效,他们仍旧不能完成任务;而对4岁以后的儿童,提示的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实验说明,解决相应推理问题的能力在年龄较大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而3岁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还达不到所要求的水平。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够掌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向他们提出稍高而又力所能及的任务,使他们“跳一跳”就能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但如果提出的任务超出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无论孩子怎么努力,都很难达到应有的水平。而超前入学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受心理年龄特征的制约,大多数情况下还无法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水平,他们需要付出比其他小朋友更多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或者部分达到教师的预期水平。笔者的调查显示,有40.7%的教师认为低龄幼儿在同等的教育和引导下,不容易达到预期的活动目标。如果长期努力得不到成功的回报,幼儿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退缩的心理,而这时期的孩子还不具备自行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持续的失败、打击容易导致习得性无能,大大影响了孩子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三)超前入学容易加深儿童分离焦虑的程度

分离焦虑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是幼儿入园特别是初期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3-5岁儿童分离焦虑最高。[3]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依赖心理逐步减弱,自理能力逐步增强,入园产生的分离焦虑则相应减少。由此可见,按照规定年龄入学是有科学根据的,超前入学极有可能加深低龄幼儿的分离焦虑,处理不好,就会给儿童心理留下难以消除的阴影,从而与家长最初的良好愿望背道而驰。笔者的调查显示,有40%的教师认为低龄幼儿的分离比较明显,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幼儿园是让幼儿逐步完成由依赖向自理过渡的重要阶段,如果低龄幼儿长期处于高度的分离焦虑中,这一过渡是无法完成的。

(四)教师的过度关照同样不利于超前入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面对超前入学的低龄幼儿,老师往往会给予额外的照顾。一般能将孩子提前送入园的,家长和幼儿园往往都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和幼儿教师的关系,而这样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自然也更容易受到老师的特别关照。超前入学的幼儿不仅学习上比较落后,生活自主能力也差,有些甚至吃饭、上厕都需要老师照顾。由于年龄小,老师和家长往往降低标准,放松要求,处处给孩子以特殊的照顾,这对孩子的成长同样不利。长期得到别人特殊照顾的孩子,不知不觉就会产生依赖性和自卑感,做事被动、畏首畏尾;有的则可能形成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笔者的调查显示,有68.5%的教师认为低龄幼儿不够自信,有40.2%的教师认为低龄幼儿存在胆小畏缩的现象。

文文的妈妈是幼儿园的老师,3岁不到就把女儿送进幼儿园小班。文文原本聪明伶俐,在班里学习还算跟得上,但其他方面却有明显差距,什么事都跟在哥哥、姐姐的后面,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养成了动作慢、胆小怕事、事事处于被动状态等不良的行为习惯。莉莉是2006年10月出生的,本来应该进小班的,她妈妈托人将她送进中班。结果小宝在班级经常坐不住,喜欢捣乱,但因为年龄最小,老师比较迁就她,同班适龄幼儿都比较让着她、照顾她,慢慢形成任性、耍赖和不讲理的坏脾气。

社会比较理论告诉我们,正确地选择比较对象、适当地向下比较,有助于自尊感的形成,增强自信心。这一点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尤为重要,家长不能不慎重考虑。有一位家长的教育方法就很值得借鉴,他的儿子比同龄孩子小半岁,孩子也很聪明。但他却让儿子推迟一年入学,这样就比同班的同学大了很多,由原来的弱势一下子转变为强势。因为在班级里年龄较大,再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尤其是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很快就成为小伙伴中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同伴都喜欢追随他。孩子是优秀的,而父母更是明智的。

综上所述,低龄入园的幼儿心理发展总体水平要落后于适龄幼儿。他们受心理年龄特征的局限不容易达到适龄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分离焦虑也比较明显,而教师的区别对待更凸显了他们的不足。可见,低龄幼儿超前入学是弊大于利。

[1]饶淑园.超前幼儿教育弊端谈[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3):1.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65-69.

猜你喜欢

适龄低龄入学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红色主题儿童绘本的适龄性研究
给单身者“算命”
互联网+背景下低龄儿童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入学面试
适龄不结果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