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膜下滴灌杂交棉水分利用效率及增产因素分析

2011-01-06吴艳琴孙绘健张旺锋马富裕

关键词:通径氮量利用效率

吴艳琴,樊 华,孙绘健,张旺锋,马富裕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石河子832003)

膜下滴灌杂交棉水分利用效率及增产因素分析

吴艳琴,樊 华,孙绘健,张旺锋,马富裕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石河子832003)

采用大田小区调控试验的方法,在杂交棉花铃期设置水分与氮素的双因子多水平互作处理,水分共设3个水平,即设0~60 c m土层田间持水量的55%(55%FC)、65%(65%FC)、75%(75%FC),6个灌溉频率水量处理(W1(3d18 mm,每3 d灌溉18 mm,下同)、W2(3 d 30 mm)、W3(5 d 18 mm)、W4(5 d 30 mm)、W5(7 d 42 mm)、W6(10 d 60 mm))和 N1(生育期追施纯氮0 kg/h m,下同)、N2(150 kg/h m2)、N3(300 kg/h m2)、N4(450 kg/h m2)4个氮素水平的互作处理,研究膜下滴灌不同施氮量和灌水量条件下杂交棉的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 WUE)、总水分利用效率(T WUE)。结果表明:产量与单铃重、单株铃数和干物质积累之间的单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干物质积累通过单株铃数对产量的间接影响最大,而直接影响较小,说明在生产中,应选取较高单铃重杂交棉品种,同时提供合理的水肥配比,提高单位面积铃数,增加单位干物质的载铃率(单株铃数在地上总干物质重中的比例)是获得高产的有利保证。充分供水条件下施氮量的增加将对I WUE和T WUE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通过改变灌溉频率(灌水强度6 mm/d的情况下)并不能显著的影响到I WUE,本研究中6.5 d的灌溉频率和258.4 kg/hm施氮量可获得最高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为1.51 kg/m3。

杂交棉;产量构成因子;籽棉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自Shull首次提出“杂种优势”(heterosis)概念以来,各国科学家先后进行了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和探讨。20世纪30年代美国率先在生产上推广杂交玉米,随后其它作物如水稻、高粱、油菜、棉花以及蔬菜等在生产上相继利用了杂种优势[1]。杂种优势表现为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旺盛,如根系发达,植株强壮,抗逆性增强等[2]。随着干旱区棉花生产的不断发展,利用杂种优势可有效地提高棉花产量,改进纤维品质,增加特异性状[3]。张正圣等[4]采用 NCII设计,研究和分析高强纤维品系与Bt基因抗虫棉杂交组合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其产量、单株铃数和铃重具有极显著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而衣分均具有极显著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

在我国,杂交棉的种植面积已占总植棉面积的20%以上,杂交棉的大面积应用为我国棉花产量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3],施肥是提高旱区作物水分利用率,实现增产的主要措施[5-6],因此在一定水分和氮素水平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率是旱区杂交棉大面积推广的有利保证。本研究通过在膜下滴灌条件下,以石河子地区近几年推广的杂交棉花品种石杂2号和新陆早43号为试验材料,在花铃期设置不同水分梯度和氮素梯度互作处理,对杂交棉产量与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以明确不同水氮处理下杂交棉的水分利用效率,以期为杂交棉花在生产实践中水分和氮素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试验于2008-2009年在石河子国家农业高新示范园区(86°01′E,44°26.5′N)进行,2010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86°03′E,45°19′N)进行,试验地土壤为中壤土。播种前深施基肥三料磷肥220 kg/h m2(含 P2O546%),尿素 150 kg/h m2(含 N 46%),供试品种为北疆地区推广的杂交棉花品种石杂2号(2008年)和新陆早43号(2009年、2010年)。

试验地的基础情况见表1。

表1 试验地基础情况Tab.1 Soil statue of experiment fields

1.2 方法

试验采用膜下滴灌的“二管四行”模式,棉花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行距配置采用幅宽145 c m薄膜种植4行宽窄行配置(25 c m+55 c m+25 c m+70 c m)的棉花,每条膜设2条滴管带,每条滴灌带灌溉2行棉花,滴灌带置于2行棉花的中央位置,行内株距9 c m,小区面积为3.3 m×20 m,裂区设计,主区为水分处理,副区为氮素处理,3次重复。在开花前,采用相同的水分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同当地高产田),水氮处理从花铃期开始直至全生育期灌溉结束。水分设9个水平:3个临界值处理,分别是灌前水平方向离滴灌带5~10 c m处,0~60 c m深度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55%FC,中旱)(FC为田间持水量),65%(65%FC,轻旱),75%(75%FC,适水处理CK);6个灌溉频率水量处理,分别是W1(3 d 18 mm,每3 d灌溉18 mm,下同),W2(3 d 30 mm),W3(5 d 18 mm),W4(5 d 30 mm),W5(7 d 42 mm)和 W6(10 d 60 mm)。氮素设4个水平:N1(生育期追施纯氮0 kg/h m2,下同),N2(150 kg/h m2),N3(300 kg/h m2),N4(450 kg/h m2)。

田间实施方案见表2,生育期的有效降雨量见表3。

表2 水氮处理在不同年份的田间实施方案Tab.2 Regimes of irrigation and N application in different years

表3 棉花生育期有效降雨量Tab.3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during the cotton growth season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所有处理从盛蕾期开始每14 d取样5株进行破坏性取样分析,立即带回实验室将整株棉花分为茎、叶、蕾铃,于干燥箱105℃杀青30 min后,80℃烘至恒量,分别称取干物质重。用Li-3100 AREA METER面积仪器测定叶面积。成熟前在各小区选取具有代表性棉花20株考察单株结铃数;收获期取下部第2果枝、中部第4~5果枝和上部第6~8果枝第1果节棉铃各30个,供室内考种,以小区实际收获产量记产。

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 WUE)=经济产量/生长季灌水量, (1)

总水分利用效率(T WUE)=经济产量/生长季总蒸散量, (2)

棉田蒸散量计算公式[8]如下:

ET=P+I+U+W1-(R+D+W2), (3)式(3)中ET为作物实际蒸散量(mm),P为有效降水量(mm);I为灌水量(mm);U 为地下水分上渗量(mm);W1为作物播种时土层内储水量(mm);R为地表径流量(mm);D为土壤水分渗透量(mm);W2为作物收获后土层的含水量(mm)。

本试验点位于典型的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为100~200 mm,平均每次降水量也很小,且试验为滴灌处理,因此基本避免了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渗漏的损失。由于2008年和2009年实验田有2 m的地下水位,所以采用(3)的化简式计算:

地下水蒸发采用阿维里扬诺夫[9]的抛物线型公式,即

式(5)中,E 为地下水蒸发强度(mm/d);E0为埋深为0时的地下水蒸发强度(mm/d),可用大气蒸发代替[10];H 为潜水埋深(m);Hmax为潜水蒸发强度为0时的埋深(m);n为经验常数。这里H为2 m,Hmax为4 m,n为2。2010年试验田的地下水位很低(>2.0 m),因此地下水对根层的补给可忽略不计,因此2010年采用式(4)简化形式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因子与杂交棉籽棉产量的关系

引入单铃重(x1)、单株铃数(x2)、衣分(x3)、地上部总干物质重(x4)、最大叶面积指数(x5)5个因子进行籽棉产量的通径分析,各因子对籽棉产量(y)的单相关系数Ri、直接通径系数Piy和间接通径系数RiPiy的计算分析结果见表4、5。

各因子(x1~x5)与产量(y)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式(7)中回归关系有P<0.001,达极显著水平,说明y关于x1、x2、x3、x4、x5的通径分析是有意义的。通过对各因子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可知,产量(y)与单铃重(x1)、单株铃数(x2)、地上总干物质重(x4)之间的单相关系数均在0.45以上,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说明杂交棉的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以及各单项因子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各因子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单铃重和单株铃数与其它因子均成正相关,而衣分与最大叶面积指数负相关,与地上部总干物质重成显著负相关。除衣分与产量负相关外,其它各因子均与产量正相关,其相关性x2(单株铃数)>x1(单铃重)>x4(地上总干物质重)>x5(最大叶面积指数)。

表4 单项指标间相关分析和直接通径系数Tab.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ndividual index and directly path coefficient

表5 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Tab.5 Indirectly path coefficient bet ween yield and its composing factors

直接通径系数表明了各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4)表明,单铃重→产量(P1y)和单株铃数→产量(P2y)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66、0.79,达极显著水平,这说明杂交棉的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对产量的贡献率较大。而衣分→产量(P3y)、地上总干物质重→产量(P4y)、最大叶面积指数→产量(P5y)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16、-0.04、0.06,这3个因子对产量的贡献率较小。这说明在生产中,选取较高单铃重杂交棉品种,同时提供合理的水肥配比,提高单位面积铃数是获得高产的有利保证。

间接通径系数表明构成产量的各单因素通过其他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通过表5的分析结果可知: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对籽棉产量的影响主要是直接影响,同时x1(或x2)→x2(或x1)→y的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说明单铃重与单株铃数间一个因子的变化可通过另一个因子的增加影响产量,x1(x2)→x3→y ,x1(x2)→x4→y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说明单铃重或单株铃数的增加均不能导致衣分和地上干物质增加从而对产量施加影响;地上总干物质重通过单株铃数对产量的间接影响最大且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而直接对产量的影响较小且为负值,说明增大单株铃数在地上总干物质重中的比例对产量的增加十分有利;最大叶面积指数对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单铃重的影响,而直接影响较小。

图1可以确定产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从而确定临界值。当单铃重≥6.1 g,单株铃数达到6.8个时,地上总干物质重为84.6 g/株,而此时的最高产量为 7013.5 kg/h m2,单铃重与常规棉差异 不大[11],但单株铃数要比常规棉多,因此在栽培当中要充分发挥杂交棉的优良特性,保持较高的单株铃数。

图1 籽棉产量和单铃重与单株铃数及干物质量与单株铃数的相关关系Fig.1 Relationship bet ween seed cotton yield and cotton boll weight or boll numbersper plant and regression bet wee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boll numbers per plant

2.2 生育期总蒸散量和籽棉产量的关系

对3年棉田总蒸散量与籽棉产量的关系分别进行拟合的结果(图2)表明,棉田蒸散量与籽棉产量呈开口向下的二次相关关系,对二次函数求导分别得到的当蒸散量分别达到621.5、686.1、431.5 mm时对应的最高籽棉产量,分别为6148.5、6796.1、6473.0 kg/h m2,3年的蒸散量差异可能主要是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但籽棉产量的最高值差异并不大。因此,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尽管在肥力差异较大的土壤中,因覆膜的保墒效应,相同的灌溉制度均能达到差异不大的籽棉产量效应。

图2 生育期总蒸散量和籽棉产量的相关关系Fig.2 Relationship bet ween seed cotton yield and evapotranspiration during growth period

2.3 水氮互作对IWUE和TWUE的影响

I WUE表示农田灌溉单位体积水量所能收获的农产品的质量,灌水量一定时,产量越高,I WUE越高[18]。研究结果(图2)表明,随着灌溉临界值的提高,I WUE 逐渐降低,中旱(55 FC)、轻旱(65%FC)的I WUE 分别为1.66~1.97 kg/m3、1.62~1.83 kg/m3,分别比CK(75%FC)增加了61.6%~29.3%、42.9%~14.6%,T WUE 变化不大。在灌水量相同时(灌水强度6 mm/d),氮肥投入的增加将使I WUE和T WUE均有所提高,并且在低氮水平下增幅较大(N1-N2),但超过N3后增幅减缓甚至有所下降,如W1的I WUE在N1水平时为1.10~1.22 kg/m3,N2时为1.27~1.62 kg/m3,而 N3时为1.45~1.63 kg/m3,N4水平时下降为1.52 kg/m3以下;在同一氮肥水平下,不追施氮素时(N1)W5的I WUE 最高,值为1.35 kg/m3,与75%差异不大,施氮量为 N2和 N3时,W1、W4的I WUE和T WUE均比较高,但到达N4水平时W1、W4的I WUE和T WUE,比75%均有所下降。在灌水周期相同时(W1和W2、W3和 W4),灌水强度过大时(W2,10 mm/d)I WUE 和T WUE 值均为所有处理中最低值,分别仅为0.51~0.88 kg/m3、0.46~0.76 kg/m3,且随着氮肥投入量增加逐渐降低(2008年)或者变化不大(2009年),说明在水分过量时增施氮肥将对I WUE和T WUE产生负效应;当灌水强度过小时 (W3,3.6 mm/d),I WUE 和T WUE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值分别在1.40~2.3 kg/m3、1.09~2.19 kg/m3,且随着氮肥投入量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在杂交棉花铃期适当的水分胁迫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利。

图3 棉田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与总水分利用效率Fig.3 IWUE and TWUE of cotton field

2.4 灌溉频率和施氮量对IWUE的影响

对I WUE(Y)与灌溉频率(x)和施氮量(y)之间的关系做回归分析,得如下二元二次方程:

F检验结果表明,式(4)达到5%显著水平(F=3.27*,F0.05(5,28)=2.56,F0.01(5,65)=3.75),能够较好地表达灌溉频率(x)和施氮量(y)与I WUE之间关系。对式(4)中各回归系数显著性做t检验,结果表明仅有施氮量的一次和二次项系数达到了5% 显著水平(ty=2.90*,ty2=3.07*),其它各项均不显著,说明施氮量对I WUE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而通过改变灌溉频率(灌水强度6 mm/d的情况下)并不能显著的影响到I WUE。对式(4)求最大值,算得灌溉频率为6.5 d,施氮量258.4 kg/h m2时I WUE最大值为1.51 kg/m3,

3 讨论与结论

3.1 产量及构成因子的相关关系

通过对籽棉产量构成因素单铃重、单株铃数、衣分、地上部总干物质重、最大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知,单铃重、单株铃数和地上总干物质重与产量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衣分和最大叶面积指数不显著;而各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说明杂交棉的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以及各单项因子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将相关系数分解为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后表明杂交棉的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对产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率较大,因此建议在当前生产中,选取较高单铃重杂交棉品种的同时,提供合理的水肥配比,提高单位面积铃数是获得高产的有利保证,这与前人对海岛棉的研究结果[13]相似;适宜范围内源不足引起的产量损失,可通过增加水分来弥补,而这种弥补是通过增加单株结铃数而实现[14],地上总干物质重通过单株铃数对产量的间接影响最大且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而直接对产量的影响较小且为负值,因此增大单株铃数在地上总干物质重中的比例对产量的增加十分有利。本研究中当单铃重≥6.1 g,单株铃数达到6.8个时,干物质积累为84.6 g,可获得最高产量7013.5 kg/h m2,W1和W4处理在施氮量为N3时单株铃数和单铃重接近该值,但干物质积累由于受到不同年份生育后期气温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年际间变化较大,此外本研究是在不同的水氮处理下探讨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不同环境因素下水氮互作效应对杂交棉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3.2 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两部分:籽粒产量和耗水量的大小。何华等[15]对玉米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地表下灌施水分养分,不仅减少了耗水量,还促进了根系的合理分布及改变光合产物在地上地下部分的分配,促进了地上部分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对作物高效利用水分和产量的提高是有利的。本研究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肥料随水滴施,因此水肥的配备方式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有利的。杨斌等[16]认为在土壤水分含量较低的条件下,增施氮肥有利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同步提高,Nor wood等[17]和 Nangia等[18]研究表明,在有限灌溉或雨养条件下,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可通过适量施用氮肥而得到提高或改善,Ki m等[19]研究指出,水分可提高玉米吸收土壤氮和肥料氮的能力。本研究中灌水强度过小的 W3处理,I WUE和T WUE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随着氮肥投入量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同,而在土壤水分含量高的条件下,增施氮肥的籽粒产量无显著提高,灌水强度过高的W2处理I WUE和T WUE随氮肥投入量增加有所下降(2008年)或者变化不大(2009年)。因此,在水分过量时施氮量的增加将对I WUE和T WUE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20-21]有所不同。不同滴灌模式下WUE(T WUE)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升,随灌水量增加而显著下降[22]。本研究日均灌水量6 mm时,氮肥投入的增加将使I WUE和T WUE均有所提高,并且在低氮水平下增幅较大(N1-N2),但超过N3施用水平后增幅减缓甚至有所下降。因此,在膜下滴灌条件下要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就要将氮肥的配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对灌溉频率和施氮量与I WUE作相关分析发现施氮量对I WUE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而通过改变灌溉频率(日均灌水量6 mm)并不能显著的影响到I WUE。对式(2)求最优值,算得灌溉频率为6.5 d,施氮量258.4 kg/hm2时I WUE 最大值为1.5 kg/m3,施氮量和I WUE均高于前人对常规棉的研究结果[23-24]。

[1]邢朝柱,喻树迅.棉花杂种优势表达机理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4,16(6):379-382.

[2]张永山,吕友军,郭红祥.外源抗虫基因对棉花杂种优势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4,30(3):215-220.

[3]邢朝柱,靖深蓉,邢以华.中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回顾和展望[J].棉花学报,2007,19(5):337-345.

[4]张正圣,李先碧,刘大军,等.陆地棉高强纤维品系和Bt基因抗虫棉的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2):1450-1455.

[5]廷辉.施肥对旱地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生态农业研究,1999,7(2):28-31.

[6]张仁陟,李小刚,胡恒觉.施肥对提高旱地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机理[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9,5(3):221-226.

[7]Richar d G Allen,Luri S Pereira,Dir k Raes,et al.Crop evapotranspiration-guide lines for compating crop water requirements-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R].Ro me:FAO,1998.

[8]慕彩芸,马富裕,郑旭荣,等.覆膜滴灌棉田蒸散量的模拟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4):25-29.

[9]阿维里扬诺夫.防治灌溉土地盐渍化的水平排水设施[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85:56-70.

[10]来剑斌,王永平,蒋庆华,等.土壤质地对潜水蒸发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6):153-157.

[11]张旺锋,王振林,余松烈,等.氮肥对新疆高产棉花群体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2,28(6):789-796.

[12]宋文,张玉龙,韩巍,等.渗灌灌水定额对温室黄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61-66.

[13]张西英,朱永军,李金荣,等.海岛棉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及通径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290-293.

[14]何在菊,罗宏海,韩春丽,等.不同水分条件下源库调节对膜下滴灌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5(4):397-403.

[15]何华,康绍忠.灌溉施肥深度对玉米同化物分配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4):454-458.

[16]杨斌,张恒嘉,李有先,等.不同灌水量对菊芋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0,29(4):139-142.

[17]Nor wood C A.Water use and yield of limited-irrigated and dryl and corn[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2000,64:365-370.

[18]Nangia V,Turral H,Molden D.Increasing water productivity with improved N fertilizer management[J].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s,2008,22:193-207.

[19]Ki m K,Clay D E,Carlson C G,et al.Do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s bet ween nitrogen and water influence the ability of corn to use nitrogen derived fro m fertilizer and soil[J].Agronomy Journal,2008,100:551-556.

[20]Shaaban S M.Effect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nitroge fertilizer on wheat plant under water regime[J].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Research,2006,2:650-656.

[21]郑成岩,于振文,张永丽,等.不同施氮水平下灌水量对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1):2799-2805.

[22]李培岭,张富仓,贾运岗.沙漠绿洲地区膜下滴灌棉花水分利用的水氮耦合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3):53-59.

[23]雷咏雯,郭金强,危常州,等.棉花膜下滴灌水氮耦合的初步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1):43-47.

[24]高龙,田富强,倪广恒,等.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及灌溉制度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0,41(12):1483-1490.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Yield In creament Factor of Hybrid Cotton with Mulched Drip Irrigation

WU Yanqin,FAN Hua,SUN Huijian,ZHANG Wangfeng,MA Fuyu
(College of Agronomy,Shihezi University/The Key Laboratory of Oasis Ecological Agriculture,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Group,Shihezi 832003,China)

A 3 year field experiment for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on of water and nitrogen was conducted in the years 2008,2009 and 2010.The experiment included 9 water treatments(55%FC (55%field capacity of 0-60 c m profile of 5-10 c m beside drip irrigation pipe before every irrigation time,the same as below),65%FC,75%FC,W1 (3 d 18 mm,irrigation with 18 mm every 3 days),W2(3 d 30 mm),W3(5 d 18 mm),W4(5 d 30 mm),W5(7 d 42 mm),W6(10 d 60 mm)and 4 nitrogen treatments(N1(fertilizing nitrogen with 0 kg/hm2),N2(150 kg/h m2),N3(300 kg/h m2),N4(450 kg/hm2)).Effects of interaction of water and nitrogen o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an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I WUE),total water use efficiency(T WUE)were studied under the different treatments of nitrogen and water during the cotton growth period fro menthesis to ripening with mulched drip irrigation.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 ween seed cotton yield and boll nu mbersper plant boll weight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reached to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Dr y matter accumulation(DMA)showed an indirect effect on yield through boll numbers per plant.Increase of boll number per DMA was the guarantee of a high yield witha cultivation of high boll weight.Under the condition of sufficient water,increase of nitrogen application could caus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IWUE and TWUE.The change of IWUE was not significant in changing the irrigation interval(when the irrigation was applied to 6 mm/d),the maxi mu m irrigation water used efficiency occurs when irrigation interval was 6.5 d and nitrogen application was 258.4 kg/h m2.

hybrid cotton;yield component factor;seed cotton yield;water use efficiency

S562

A

1007-7383(2011)05-0529-07

2011-03-03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6 AA100218),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44B07)

吴艳琴(1984-),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作物生理生态;e-mail:yanrun12356@163.com。

马富裕(1967-),男,教授,从事棉花高产生理生态研究;e-mail:mafuyu403@sohu.com。

猜你喜欢

通径氮量利用效率
牡丹江市气象因子与PM2.5浓度影响通径分析
新型全自动气动通径机设计要点探究
气动通径机设计及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避免肥料流失 提高利用效率
体制改革前后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比分析
新型钢管气动通径机的研发
高、中、低产田水稻适宜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不同地力水平下超级稻高产高效适宜施氮量及其机理的研究
不同白菜品种对锌的响应及锌利用效率研究
嫁接与施肥对番茄产量及氮、磷、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