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1-01-06汪洋
汪 洋
(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汪 洋
(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回顾了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已有产业基础,并进行了SWOT分析。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定位应是与制造业并重的重点产业;战略目标应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推动制造业与创意产业相互结合,培养皖江地区消费者的区域文化认同感;建议选择以政府为导向的发展模式;选取“重点突破”战略路径;做好人才战略、资金战略和计量战略措施。
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文化创意产业可谓当今“朝阳产业”,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皖江地区也正面临如何合理、高效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本文旨在基于皖江地区自身特点探讨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一、文化创意产业界定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依靠创意的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它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极为相近,比较通行的提法是创意产业。我国的上海也采用了这一概念,而北京、香港和台湾等城市则采用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对此现象,兰建平、傅正认为经济高度发达,第二、三产业比重较高的地区以“创意产业”为提法;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则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提法。这种提法更加突出产业的文化属性。他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总和[1]。周秀玲、王信东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能够将文化和创意成果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和市场价值的、具有市场现实需求的“产品”的各种企业或组织[2]。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高科技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形态,是产业发展到相应阶段的必然产物[3]。
综合以上理解,考虑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文化背景,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总体上属于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是文化产业的高级阶段,具有跨行业重组的产业形态,表现出高附加值和高风险特征。
二、皖江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近年来,安徽省尤其是皖江地区在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绩。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包括: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将高科技、动漫创意等融入旅游,形成新型文化旅游产品;香港某集团与马鞍山市雨山区政府签约,将游戏动漫生产研发基地落户马鞍山,预计到2011年末将吸引全国各地200家企业入驻基地,同时,马鞍山与广州视聆通集团联合投资建设了“徽港游戏动漫公共服务平台”,可大大缩短动漫企业和游戏开发商的研发时间;07年合肥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海内外400多家原创动漫机构和出版单位共签署版权转让协议240多项,成交额突破20亿元,09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在芜湖举办,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动漫皖军”在全国动漫舞台异军突起。
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虽已起步,但要想健康快速发展,还需进一步拟定针对性的战略。因此,有必要通过SWOT分析找出皖江地区面临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挑战,为下一步制定战略打下基础。
(一)S——优势
1、文化资源优势:徽文化内涵丰富,在各层面、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皖江的戏曲、民俗以及众多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人物和自然景观,为发展创意产业奠定了文化资源基础。
2、地理优势:皖江所处地理位置毗邻长三角,又位于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间地带,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上海、南京、武汉、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有利于各种创意产业理念和思想的融合。
3、人力资源优势:桐城派文风百年不断,皖南地区则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合肥作为国家级科技创新试点城市,拥有较丰富的科技创新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人力资源保证[4]。
(二)W ——劣势
1、产业意识比较淡薄:对文化产业化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根源在于对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系统研究,发展思路不清晰,众多文化企业得不到有效的理论指导,严重滞缓了文化创意成为产业并融入市场的步伐。
2、创意产业人才匮乏:不仅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创造者和设计人才,而且缺乏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具体大规模生产的普通劳动者,尤其缺乏既通晓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
3、基础设施不足:皖江地区目前的创意产业园、孵化器以及风投基金都非常少,这些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三)O ——机遇
1、国际、国内良好大环境:当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2005年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向纵深发展,使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2006年安徽省将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列入“861”行动计划,并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契机,将使皖江城市在基础建设和财政转移政策方面获得较多国家资源。同时示范区的聚集效应将会吸引大量资金、人才汇集皖江。因此,借产业转移之东风是皖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好的机会。反过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承接的转移产业创新发展带来了机会。
(四)T ——挑战
1、如何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统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多个行业,而这些行业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现在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创意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科学、全面地反映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如何构建面临挑战。
2、如何应对其他省市同类产业发展的竞争: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并未清晰定位。“错位发展”思路在省内外均未获得实施。这样极易产生近距离内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造成皖江地区人才、资金流失,区域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将面临极大挑战。
3、如何构建区域文化认同感:皖江文化创意产业短期内想要以国际市场为营销主体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以区域消费者为主要营销对象。如何获得区域消费者认可,产生消费,必须要建立区域消费者的区域文化认同感。这方面的构建目前尚未得到重视,而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这又是必须考虑的。
总之,通过SWOT分析可知,皖江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资源、地理、人力资源是其优势;产业意识比较淡薄、创意产业人才匮乏、基础设施不足是其劣势;国际国内良好大环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是其机遇;面临文化创意产业统计体系的构建、其他省市同类产业发展的竞争与区域文化认同感的挑战。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本文认为皖江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选取如下战略:
(一)战略定位
区域经济中某-产业所处的战略地位根本上是由该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199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经济发展四阶段论: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其中所谓创新驱动阶段,就是以知识产业为经济主产业的阶段。目前,皖江地区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应是间于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阶段之间。做出此判断源于中国总体经济发展是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过渡中,而我国是一个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大体可分为东、中、西三个阶梯。东部地区属于第一阶梯,已进入创新驱动阶段;西部地区属于第三阶梯,尚在投资驱动阶段;皖江区域所属的中部地区属于第二阶梯,一方面承接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转移,承担着提升制造业的重任,一方面也具备了一定创新驱动的基础。因此,根据皖江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定位应定位为与制造业并重的重点产业。
(二)战略目标
世界各地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时都有自己明确的战略目标。例如密西根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增加就业岗位、培养和促进地区文化经济发展、储备人力资源、在区域内增加与各行各业的合作机会。大伦敦区域的主要战略目标有四:卓越性、创造性、参与性和价值性,支撑这些目标的是多样性原则。皖江地区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是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提出的。如果仅以此为目标,在战略层面有显不妥。结合我国创意产业在全球的地位以及前文对皖江地区的分析,本文认为皖江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目标应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推动制造业与创意产业相互结合,培养皖江地区消费者的区域文化认同感。
(三)战略导向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导向模式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英、美的市场主导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另一类是日、韩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特点是在政府强有力的干预和主导作用下,大力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而政府干预的重要手段就是比较成功地运用宏观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皖江地区在战略导向上一方面必须符合国家总体导向模式,另一方面它还必须符合地方市场经济成熟度。从两方面来说,政府主导型的导向模式是最适合皖江地区的产业导向模式。
(四)战略路径
在发展产业过程中采取不同路径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效率。借鉴国际成功案例,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新加坡式的“全面开花”路径。1998年,新加坡政府出台“创意新加坡”(Creative Singapore)计划,2000年又推行了“艺术无处不在”(A rts Every W here)计划,全面推进创意产业发展。之所以采取这种发展路径,是基于新加坡是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型岛国,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众素养、多元文化和透明的政府管理体制等因素考虑的。另一种是日、韩的“重点突破”路径。日、韩政府认识到,由于文化产业门类众多,不可能采取全面开花战略,因此,集中力量培育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使国家扶持政策产生最大最快的整体实效。本文建议皖江地区发展路径应选取“重点突破”路径。这是因为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还很薄弱,集中力量先发展优势项目,不但能起到立竿见影、鼓舞士气的作用,还能为将来发展其它项目积累经验,争取更多国家、市场资金。
(五)具体战略措施
1、人才战略措施。人才是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人才战略措施包括人才培养和人才吸引两步骤。人才培养应改变原先单向培养模式为双向培养模式。原来只由学校设计课程培养的人才进入市场后,与企业对接产生隔阂,不能很好发挥效用,更不用说产生创意。如今上海部分动漫企业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由用人单位招生交由学校代培,课程设计双向交流确定,并在学生毕业前夕直接进单位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有利于创意发展。皖江地区应积极采用该种模式,通过企业学校双向互动确定教育模式与内容。此外,政府应在高校聚集城市的高校园区附近建造创意产业园,营造氛围,提供平台,鼓励实践,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立体化培养模式。
人才吸引既包括对外吸引人才,也包括对内留住人才。主要措施首先需要政府政策引导,例如设立专项基金,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杭州通过实施“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项经费,成功吸引余秋雨、余华、麦家成为了杭州市的专职作家;刘恒、邹静之、赖声川、杨澜等以开办工作室的方式落户杭州。其次,开展创意人才认证制度,创建创意人才储备库。一方面可以系统掌握本地区人才总体状况,同时,认证本身也是对创意人才的认可和鼓励,有利于留住人才。最后,要加强孵化器和创意平台建设,使得创意人才真正有用武之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资金战略措施。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前期资金回流慢,风险性大的投资项目。以此特性,完全依靠市场运作很难吸引充足资金进入该行业。因此在资金战略措施方面,皖江地区应坚持政府资金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加入的战略。首先,可通过政府设立引导基金,引入风投机构,吸纳社会资金共同形成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文化创意产业初创期。对于政府和风投不同利益诉求的分歧,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撮合。其次,通过银行、担保、保险的业务创新,满足企业成长期发展的融资需求。例如开展知识产权和股权抵押担保、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设立专业分支银行,推行参与式保险模式等。最后,通过建设股份、产权交易转让系统,加强创业板辅导推荐工作,协助成熟期企业股权融资和风投资金退出。以上措施基本可满足文化创意产业整个生命周期的资金需求,其中关键就是初创期的资金需求,必须倚仗政府基金投入。此外,还需一些辅助措施才能有效支撑以上资金措施的运转,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无形资产评估能力的加强,完善知识产权登记、保护措施。
3、计量战略措施。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至今尚未非常清晰,加之本身属于跨行业融合的产业,其计量统计成为十分头痛的问题。而有失准确的统计不可避免地对政策制定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此,这是一个必须且应尽早解决的问题。2002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和泰内格莉构建的“欧洲创意指数”,开创了定量计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的先河,之后我国香港和上海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创意指数。本文建议在借鉴上海创意指数和史征(2010)的义乌文化小商品指数的基础上,尽早着手设计制定计量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程度的创意指数,以便更好服务于未来的政策制定。
图1 皖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图
四、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皖江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探讨了皖江地区现有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拟定了适合该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框架: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以期达到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合,培养区域文化认同感的目标。在路径和导向的选择上参照日、韩模式,注重在人、财、物等具体战略措施方面的手段创新。
[1]兰建平,傅正.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J].浙江经济,2008,(4):40-41.
[2]周秀玲,王信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兼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J].当代经济,2009,(11):48-51.
[3]金元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24.
[4]束俞俊,汪传雷,汤楠.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 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08,(6):47-51.
Research on the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Wan jiang Region
WANG Yang
(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M anagement,Anhui N orm al University,W uhu241000,China)
This paper defined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reviewed the industry bases in Wanjiang region,and gave a SWOT analysisof the industry.We think the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Wanjiang region should be a key industry w hich isas important asmanufacture.Its strategic target should be to p 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impel the two industries to interact,and to cultivate the regional cultur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sumers in Wanjiang region.We suggest the government oriented developing mode and‘breakthrough at key points’strategic path should be chosen.The strategies about talents,capital an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a perfect way.
Wanjiang region;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developmental strategy
G123
A
1009-9735(2011)03-0063-04
2011-02-15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F09-10D50)。
汪洋(1974-),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分析与投融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