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芍陂治理初探

2011-01-06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寿县计划书安徽省

李 松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淮南 232038)

民国时期芍陂治理初探

李 松

(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安徽淮南 232038)

民国时期对芍陂的治理是芍陂水利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现代水利技术逐渐被运用到芍陂工程中,芍陂治理呈现科学化、系统化趋向,其管理频度也明显超越前代,民间和官方均为此做出了贡献。治理芍陂成为民国时期整个淮河流域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复兴芍陂水利奠定了基础。

民国;芍陂;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芍陂现名安丰塘,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被誉为淮河流域“水利之冠”。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之一,有关其历史变迁的研究一直颇受学界重视。

目前,学术界关于芍陂历史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芍陂创建问题、芍陂水源问题、芍陂水利工程的历史兴废、芍陂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等几个方面。既有微观的考证,也有宏观的论述[1]。

但在芍陂兴废沿革的历史研究中,关于民国时期芍陂治理的情况,学界鲜有论述。昔周魁一先生曾撰《1935年芍陂修治纪事》一文,记述了1935-1936年芍陂修治的情况,并认为当时“对芍陂的修复工程为民国年间所仅见”①(P23)。而对于民国时期芍陂治理是否有新的变化,治理内容与以往历史时期相比呈现怎样的特点等方面尚乏深入探讨。笔者认为,民国时期对芍陂的治理并未间断,全面考察民国时期芍陂治理的情况,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水利建设不无裨益。有鉴于此,笔者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拟对整个民国时期芍陂的治理状况做一初步梳理,以勾勒千年古塘在这一时期兴废沿革的概貌。

二、民国时期芍陂治理述要

(一)民国时期芍陂治理的诱因

明清以来,芍陂的灌溉水利一直受到占垦为田的威胁。民国之后,这种占垦现象仍屡有反弹。民国10年(1921年),寿县部分地方士绅,向安徽省主席吕调元呈请开垦安丰塘,遭环塘民众反对,未遂。民国27年(1938年),众兴集附近的塘河两岸,被沿堤农户侵占为菜园,阻塞河道,导致河水由滚水坝向西漫溢,小河湾、鲁家湾等地数千家农田被淹。民国30年(1941年),众兴集南北居民侵占堤坡、堤顶为田,破坏堤型。夏秋大旱之际,“地方人士皇甫道明、鲁振声等,倡议放垦安丰塘。安徽省建设厅派技士与寿县县长至安丰塘实地查勘。旋由安徽省政府以建农字第4623号文,批准在塘南露滩处暂设小农场,种植耐水作物。”[2](P20)这种占垦行为,极大破坏了芍陂的生态系统,成为民国时期芍陂逐渐萎缩,丧失灌溉功能的重要原因。除了占垦为田的威胁之外,芍陂的水源问题也成为制约其发挥水利功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民国17年(1928年)安丰塘主要引水河道淤塞,蓄水量锐减,灌溉面积仅六七万亩。“民国21年至24年,四年间三次塘干,滴水不蓄,……造成农业严重减产”[2](P10)。导淮委员会编写的《治水兴利》刊物记载有:“安丰塘……昔为灌溉水库,迄今水源阻塞,塘堤颓废,蓄水之效几已全失。”[3](P66)这些均反映了水源不畅是芍陂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成为民国时期芍陂治理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二)民国时期芍陂治理的基本情况

从1920年代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在芍陂治理过程中,相关的水政部门积极组织工程测量,而民间的塘民大会及部分有识之士,也踊跃投身芍陂水利建设中,为芍陂的恢复发展做出了贡献。笔者根据《安丰塘志》的记载,以时间为序,对民国时期芍陂治理的 情况进行统计,制成表1:

表1 民国时期治理芍陂情况一览表

由表1可知,其一,民国时期对于芍陂的治理涵盖成立管理机构、制定规章制度、水利查勘、工程测量、编制计划书、疏浚水源、培修塘堤、建进水涵洞、阻止放垦等诸多方面。特别是1930年代以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相对稳定以及导淮委员会的成立,明显加大了对淮域的治理力度,而安丰塘由于其水利灌溉的功效,自然成为淮河流域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上述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民国时期对芍陂的勘测和管理多达15次,平均约2.5年一次。这个频率远高于清代对芍陂平均10.3年一次的治理频度[4],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淮河流域水利建设上,民国时期还是有所作为的。

其二,民国时期,参与芍陂治理的机构多达11个,从性质上看,既有官方性质的机构,又有民间性质的机构。它们既涉及专业水利部门,如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又涉及专业私营行业,如1937年5月1日,导淮委员会与安庆陈宏记营造厂签订承包合同,将培修塘堤和淠源河河堤、建淠源河进水闸的工程项目外包给陈宏记营造厂建设。这种将水利工程外包的行为,反映了当时水利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是内地水利建设的一种新趋势,是芍陂治理史上的一大新变化。

(三)民国时期芍陂治理的成效分析

以往认为,民国时期在芍陂治理上乏善可陈,所以鲜有人深入研究。笔者以为,在时局动荡、战乱频仍的这一时期对芍陂的治理虽不如建国后的成就,但在很多方面仍取得可喜的成绩。兹分析如下:其一,对芍陂的查勘测量以及相关工程的实施,使芍陂第一次有了科学准确地数据。例如1934年7月为引淠水而进行的测量,准确地给出了当时芍陂的面积“纵七·四公里,横五公里,计面积三七·四二平方公里”,同时,明确指出“该塘最大容量计仅五六·一兆立方公尺,附近稻田除雨水外,尚须有三十公分左右水深,以供灌溉,则每十万亩所需水量,约在一八·四二兆立方公尺,若利用该塘平时蓄水,以供需水时期之灌溉,至多不过三十万亩,而待灌之田有百万余亩。其余田地,自必取给于引淠渠之进水量。”②(P1-2)这些通过科学测量得出的数据,是当时进行芍陂工程治理的基础,也为后世了解掌握芍陂的历史变化,复兴芍陂水利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其二,民国时期对芍陂的整修、治理,使芍陂不至于被进一步占垦及湮废。芍陂作为千年水利工程,在历史上曾发挥过极其重要的灌溉作用,泽被淮南。民国时期,芍陂不断得到勘查、测量,一度得到整治、疏浚,使其得以继续发挥灌溉之利。民国33年(1944年)秋,寿县田粮处副处长赵同芳代表豪绅大地主利益,呈报《寿县安丰塘放垦计划书》,在关系到芍陂存亡的紧急关头,当地有识之士联合环塘民众,到处奔走呼吁,力陈安丰塘灌溉之利,废塘垦田之弊,迭次呈诉于安徽省水利工程处以及导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导淮委员会遂转请安徽省政府予以查禁,到1945年10月13日,安徽省政府电告导淮委员会:“已将寿县安丰塘荒地管理专员办事处撤销”[2](P21)。占垦侵塘之风至此得到有效遏制,芍陂得以幸存。

其三、对芍陂的治理日益呈现出规范化操作的趋向。在1912-1949年间,芍陂水利的治理被纳入到整个淮域水利建设的层面,从而使芍陂的治理呈现出规范化的趋向。在整修芍陂水利过程中,有专门的水政部门负责实施,其步骤是首先查勘测量,然后制定相应的“工程计划书”,再成立相应的工程处,实施具体的治理工程。这一系列程序化的操作,得益于相关水政部门的有效组织。同时产生了大量关于芍陂治理的计划书。如1933年的《疏浚芍陂塘淠源及修筑塘堤计划书》、1934年的《寿县安丰塘引淠工程计划书》、1944年的《安徽省寿县安丰塘灌溉工程计划书》、1946年的《寿县安丰塘查勘报告书》等等。这些计划书及报告书使芍陂的治理建立在科学勘测的基础上,对整个工程建设起到规范化的作用。

三、民国时期芍陂治理的特点

(一)科学化——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应用

民国时期对芍陂治理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在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运用上。这主要体现在对芍陂测量的科学化和工程设计的科学化上。“长期精密的测量数据是进行水利建设首先必备的工具。”[5](P233-234)对芍陂的查勘测量在民国后期是导淮工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34年编制的引淠工程计划中,安徽省水利工程处派队测量安丰塘,历时两个月完成。其测量成果不仅在于得到了有关芍陂的精确数据,还据此绘制出“芍陂引淠灌溉区域图,芍陂塘淠源平面图,芍陂塘淠源纵断面图,孙家湾、木厂铺、两河口横断面图,芍陂塘引淠工程木厂铺桥闸图”五个水利工程图,并根据工程预算设计出甲乙两种工程计划方案,使观者一目了然。此外,在芍陂治理中,还配备专门的水文监测员,从事水文监测工作。民国29年(1940年)安丰塘塘工委员会成立,“下设工程股和总务股及工队长,由导淮委员会任命1人为水文监测员,按时记载和整理水文资料,上报导淮委员会。”[2](P59)上述情况表明现代水利科学知识与技术已应用到芍陂治理中,是芍陂水利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二)系统化——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系统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淮河流域屡受自然灾害影响,而芍陂作为重要的反调节水库,灌溉之利极大,而被纳入整个淮河治理过程中,成为导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后期《导淮委员会十七年来工作简报》载述:“安徽寿县安丰塘为该区灌溉水库,可灌田420000亩,以堤防圮废,水道淤塞,久失灌溉之利。经本会测量设计,与安徽省政府合作施工,浚河筑堤工事已竣。……已实支工款110000元”③(P6)。在导淮系统工程中,安丰塘灌溉区在导淮工程计划总图中被标为23,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专项治理的系统性灌溉工程。

除此而外,民国时期对芍陂的规划治理,综合考虑了芍陂的水利效益,将开源、防洪、灌溉、航运集于一体。1934年7月,安徽省水利工程处在编制的《寿县芍陂塘引淠工程计划书》中提出:“其主旨在于灌溉,而航运防洪,亦兼筹及之。”1935-1937年导淮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开始系统治理安丰塘,据沈百先《三十年来中国之水利事业》载:安丰塘工程:“二十五年一月开工,迄至二十六年十二月止,除淠源河进水涵洞尚未完成外,其余各项工程均已告竣。”①(P23)可见,当时对于安丰塘的治理不是单纯的解决水源灌溉问题,还充分的考虑到了防洪甚至航运的问题。

(三)民间与政府治理的双重推动

水利是一种需要投入庞大人力物力,耗费需时的工作。“因此水利不但是省县地方政府重要的施政项目,也是地方自治(社会层次)中的重要工作。”[6](P285)民国时期对芍陂的治理,同样体现了民间与政府互动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其一,在芍陂的保护上,民间与政府共同努力。1921年,寿县部分地方士绅,向安徽省主席吕调元呈请开垦安丰塘,遭环塘民众反对,未遂。1931年6月,塘民大会审查通过《寿县芍陂塘水利规约》,并呈请官府备案,该规约“分组织管理、塘务管理、使水规则三部分”[2](P60)。同时“筹备成立安丰塘水利公所,公所采用委员制,由塘民大会选举产生,办公地点设在孙公祠内。”[2](P19)水利规约的制定和水利公所的筹建为芍陂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1941年,安丰塘塘工委员会组织清除被侵占的堤岸,遭到占垦者的抗拒,致使双方讼案迭起。1946年8月3日,蒋中正签发(卅五)京会字第1025号训令,“转发寿县芍陂塘塘工委员会主任黄了白等呈之《寿县整理安丰塘工程复工计划意见书》”,重申禁垦事宜,并令淮河流域复堤工程局,“派员查勘设计、筹划施工,并将查勘情形及施工计划报核”[2](P21)。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芍陂没有被废为田,千年古塘得以继续发挥灌溉效益。其二,在修治芍陂工程中,环塘民众与官方积极配合,确保了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例如,1937年芍陂治理工程中,“11月8日正式开工,初期上工500人,后逐渐增至1600多人”[2](P43),“塘河两岸197座涵洞,也于12月由受益民户修缮完竣。”[2](P38)又如1941年开始担任寿县政府建设科长的朱士镇,多次配合安徽省水利工程处的技士查勘安丰塘,积极筹划治理措施,征集民工,组织施工。在一次施工中,因连日阴雨,交通受阻,拨款未到,他典卖田产,解决了经费困难。凡此种种,都是民间力量参与芍陂治理的表现。正是官方与民间的双重努力,才使芍陂在时局动荡不安中得以幸存,并一度扩大其灌溉面积,为后世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四、余论

不可否认,民国时期对芍陂的治理还很不成熟,主要体现在:治理芍陂更多的是停留在计划上或图纸上,真正实质性的治理为数不多。与此同时,芍陂之利往往被地主豪绅所侵占。时谚云:“安丰塘下暗无天,地主豪绅狠又奸,用水他们使头份,单门弱户不摸边。摊粮派款干什么?吃喝嫖赌抽鸦片。要问他们啥货色?塘工委员臭老爷。”①(P109)可见芍陂水利已为地方豪强势力所把持,普通民众是难以共享灌溉之利的,以致到解放之初,芍陂的灌溉面积只有8万亩左右,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使用效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时局艰难所致,两淮地区先后经历抗日战争和内战的洗礼,水利建设屡受干扰。1936年修治芍陂就是因为日军迫近,民工散去而被迫停工的。另一方面,经费不足是困扰芍陂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又一重要原因。在民国时期,无论导淮工程还是地方水利建设,都遭遇严重的经费困难,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进行水利建设,所以周魁一先生曾感叹:“在今天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工程,而当年却需要主管官吏四处奔走去筹措经费,甚至不得不使用赈粮款项。”①(P23)故而芍陂的治理多停留在计划图纸上,难以真正实施,也在情理之中了。

注释:

①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芍陂水利史论文集,1988.

②安徽省水利工程处丛刊之二.寿县芍陂塘引淠工程计划书,1934(安徽省图书馆藏).

③导淮委员会编印.导淮委员会十七年来工作简报,1946(安徽省图书馆藏).

[1]郑全红.建国以来芍陂问题研究述要[J].江淮论坛,1997,(3):78-81.

[2]安徽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安丰塘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3]康复圣.淮河沧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李松.从《芍陂纪事》看明清时期芍陂管理的得失[J].历史教学问题,2010,(2):35-40.

[5]胡慧芳.淮河中下游地区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1912-1949)[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6]谢国兴.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Z].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64),1991.

Study on the Harnessing of Quebei Lak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L ISo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Huainan N orm al University,H uainan232001,China)

The harnessing of Quebei Lak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is a very impo rtant stage in the histo ry of the great water conservancy.Compared w ith the p revious societies,modern hydrotechnics was app lied to the water conservancy in this period.There was a tendency of scient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in the harnessing of Quebei Lake.Mo re frequently was Quebei Lake harnessed than ever before.Itwasa great partof thew hole construction of hydrop rojects along Huaihe River to harness Quebei Lake.The masses and the autho rity all contributed a lot to harnessing Quebei Lake,w hich laid a firm foundation fo r later generations’reconstructing the lake.

the Republican Period;Quebei Lake;harness

TV 632

A

1009-9735(2011)03-0025-04

2011-04-1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161)。

李松(1977-),男,安徽淮南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史与社会文化。

猜你喜欢

寿县计划书安徽省
成长相册
别让游戏计划书成为游戏的“门槛”
巧用构造法求解一类抽象函数问题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创业计划书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性探析
天骄联盟之商业计划书培训成功举办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对问题代表说“不”——安徽省寿县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人大代表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