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所录鉴书博士考

2011-01-05王力春

关键词:文阁杨俊御史

王力春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所录鉴书博士考

王力春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金石萃编未刻稿》录《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其中有官宣文阁鉴书博士者,原石人名阙如。经考证,此人为杨俊民,扬历馆阁,显赫一时,历任数官。其任宣文阁鉴书博士的时间为至正十一年(1351)前后,任职的时限也可以大致界定。

进士题名记;鉴书博士;杨俊民

鉴书博士是元代特有的正五品职官,关于何人曾任此职,史传的记载十分零散且常有阙疑,以致引起当代学者的误解,笔者曾就此问题做过相关考证[1]。此文乃考察鉴书博士的另一个案,旨在结合石刻史料和史籍文献,探赜索隐,并厘清相关讹误,对于考察元代职官和书画鉴藏史具有特殊意义。

一、《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相关文字的解读

《金石萃编未刻稿》[2]110-111中收有《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主要内容为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即辛丑科的进士名录,前面附有考官情况,其中有官宣文阁鉴书博士者。原稿分两大部分,后面为进士题名,前面为题记。题记前半部分内容如下:

至正十一年岁在辛卯二月天下贡士三百同国子生员百二十人会试京师知贡举官正奉大夫中书知政事同知经策试翰列大夫左司郎中提崇文少监正中大夫同检校籍事兼经参赞官周伯绮宣文阁鉴书博士承德郎兼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提翰监试官奉训大夫监察御史大都承直郎监察御史张士坚。

据《元史》[3]1b卷81《选举一·科目》:“御试三月初七日,前期奏委考试官二员,监察御史二员,读卷官二员,于殿廷考试。……省部会试,都省选委知贡举、同知贡举官各一员,考试官四员,监察御史二员。”需要说明的是,此乃皇庆二年(1313)之制,具体情况与至正十一年(1351)稍有出入。从《金石萃编未刻稿》的录文来看,讹误、脱衍情况甚多,多处不合职官之制,人名亦多不实。尤以“知贡举官”“监试官”部分歧异最多,而本文要考的“宣文阁鉴书博士”正在其中。“宣文阁鉴书博士承德郎兼?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提翰”不可通,“兼”字不应重出,而且“提翰”作为人名于史无征。更不能将此处断为“提翰监试官”,或视为“提调监试官”之讹,因元代科举考试无此官,况且职官连赘,不可解读。

需要注意的是,该题名记多处乖舛或脱漏。依元官制,可知“中书参知政事”脱“参”字,“同知经筵”和“经筵参赞官”均阙“筵”字,“朝列大夫”讹作“翰列大夫”,“亚中大夫”讹作“正中大夫”,“同检校书籍事”阙“书”字,“兼知制诰”阙“知”字。人名之误,如“周伯琦”被讹作“周伯绮”。“策试”后所阙当为“官”字,策试官即考试官。大都为人名而非地名,《元秘书监志》卷9有名大都者,高昌人,至正二十年(1360)由户部尚书迁秘书卿,或即此人。刻石中的“监试官”当即《元史》所称的“监察御史二人”。

如何解释刻石中的错误呢?《金石萃编未刻稿》是传世金石名著《金石萃编》的未收部分,同为清末王昶编纂,但民国初年方由罗振玉刊行于世。王昶称“此本未对”,并注曰:“石约长四尺五寸,宽约三尺四寸,三十二行,行四十九字或五十字。”由此可知,原稿是据刻石或拓片所录,但并没有进行校勘。《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刻石至今依然存于北京国子监,从文字脱讹的情况来看,正是清人王昶所见到的刻石。但上文指出的错误恐怕不止“此本未对”这样简单。关于这一点,当代学者邢鹏先生给出了答案[4]。他认为,此题名碑是清人依据出土品仿制而成,其说确凿可从。也就是说,原石于清代出土时已经多有蚀损难辨,故又重新立石,导致今本错讹。文中“经筵”“国”等字前面的空格当与平阙避讳现象有关。

关于辛卯科的主考官情况,当事人之一周伯琦在《近光集》[5]20a卷3中,留下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资料,录其诗之长题如下:

至正十一年岁辛卯,二月一日,天下贡士及国子生会试京师。凡三百七十三人,中书承诏校文,取合格者百人,充廷对进士。先二日锁院,凡三试,每试间一日,十有二日揭榜。时参政韩公伯高知贡举,尚书赵君伯器同知贡举,予与左司李君孟豳考试,博士杨君士杰、修撰张君仲举同考试,收掌试卷则典籍毛君文在也。诸公皆翰苑旧游,诚盛会也。纪事四首奉呈

按,文中的韩公伯高为韩镛,赵君伯器为赵琏,李君孟豳为李稷,张君仲举为张翥,毛君文在为毛元庆,这些人在当时都较有声望。而“博士杨君士杰”当即石刻中提到的宣文阁鉴书博士,其人名当为杨俊民,后文另有详考。

张翥的职官“修撰”乃翰林修撰的简称,《元史》卷186张翥本传称其“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成,历应奉、修撰”,至正九年(1349)张翥为陈旅《安雅堂集》所作的序已署翰林修撰。郑元祐《侨吴集》卷 11《石楼郑氏先德碑》称:“(翰林)学士、侍读,必兼知制诰、同修国史,以所授阙之也。”以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是元时的通例。据张翥为《午溪集》作序的署名,至正三年(1343),他亦为“应奉翰林文字登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由此推知,至正十一年(1351)张翥任主考官时,其职为“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据此,石刻中的“提翰”当为“张翥”之讹,二者形近而讹。综上考释,可知《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题记的前半部分有较多的脱漏和讹误,结合《近光集》的记载,参照《金石萃编》文本的格式,拟释原文如下:

至正十一年,岁在辛卯,二月,天下贡士三百同国子生员百二十人会试京师。知贡举官:正奉大夫、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韩镛。策试官:朝列大夫、左司郎中李稷;崇文少监、亚中大夫、同检校经籍事、兼经筵参赞官周伯琦;宣文阁鉴书博士、承德郎、兼知制诰杨俊民;翰林修撰、××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张翥。监试官:奉训大夫、监察御史大都;承直郎、监察御史张士坚[6]。

二、“杨君士杰”及其任鉴书博士的时限

出现在《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和《近光集》中的“杨君士杰”即杨俊民。其证据有二。其一见于《河朔访古记》[7]24b,该书卷上《常山郡部》记载:“真定县南十里古常山城下……是为汉胶东侯贾复之墓。……因砻石,请监察御史杨君俊民为文,刻诸石,名曰《怀贤之碑》,以表其墓。”后文又称:“杨君字士杰,郡人,举进士,扬历馆阁,今为国子司业,亦余之故人也。”其二见于黄宗羲的《宋元学案》[8]9b,该书静修学案记载,刘因有私淑弟子安熙,安熙弟子有杨俊民,注曰:“杨俊民字士杰,真定人,学于其乡隐君子安敬仲。……为博士,与吴正传师道同僚,为莫逆。”杨俊民出任宣文阁鉴书博士的明确记载不见于他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的珍贵史料价值。

下面我们来看杨俊民出任鉴书博士一职的时间。据前引可知,《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的时间为至正十一年(1351)二月,杨俊民的署衔为宣文阁鉴书博士,此时在任。但关于其任职的期限还须加以考察。

后至元六年(1340),奎章阁改为宣文阁,仅余鉴书博士和授经郎两个职官,至正元年(1341)开始正式施行。据笔者考,改为宣文阁后,鉴书博士的定制由原来的两人变成了一人,其中前期的任职者情况如下:首任鉴书博士的是王沂,约至正元年(1341)到至正三年(1343)之间任职;其续任者是周伯琦,至正四年(1344)正月廿八日到至正五年(1345)七月八日任职;其后为麦文贵,约至正五年(1345)到至正六年(1346)任职;再其后为归旸,至正六年(1346)到至正七年(1347)任职。归旸之后应为李黼。考《元史》卷194李黼传,李黼的任职为“转江西行省郎中,入为国子监丞,迁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官……升秘书太监,拜礼部侍郎”。《勤斋集》序载:“至正丙戌(1346)春,赐进士及第奉政大夫前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国子监丞汝阴李黼谨序。”又,《滋溪文稿》卷30《书泰定廷试策题稿后》载:“(李)黼累迁秘书太监,方以材能进用云。至正己丑(1349)夏六月甲戌,通奉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赵郡苏天爵书。”据上述三条史料以及归旸的当任博士时间,可知李黼于至正七年(1347)到至正九年(1349)任宣文阁鉴书博士。据此可知,至正九年(1349)当是杨俊民当选此职的上限。

杨俊民任鉴书博士的下限不易确定,但可大致推测。宣文阁鉴书博士除上述数人外,还可知四人,其中郑深和刘中守的任职时间可考。郑深任鉴书博士时间见《宋元学案补遗》卷56龙川学案:“十年春迁宣文阁授经郎,十四年转鉴书博士,侍经帏,教胄子者四载。改中书吏部员外郎。……至正十七年(1357)除佥江南浙西道肃正廉访司事。”按,“侍经帏,教胄子者四载”,应包括授经郎和鉴书博士二职,郑深是年即转吏部员外郎,也就是说他任鉴书博士的时间不长,于至正十四年(1354)四月至七月任职。刘中守应是郑深之前的一位,贡师泰《玩斋集》卷6《送刘中守佥事还京师序》记其:“累官宣文阁博士、工部员外郎。……闽海道远……佥廉访司事。……久之竟以言去。”刘中守与《玩斋集》的作者贡师泰关系甚密,二人俱官于宣文阁(贡氏曾任授经郎),均出任闽海道肃政廉访司。贡氏作《送刘中守佥事还京师序》,乃其于福建任上送行之作,贡为廉访使,刘为佥事,刘氏即为贡之下属。据《玩斋集》所附《贡师泰年谱》,贡氏于至正十五年(1355)任闽海道廉访使,因刘中守出佥闽宪之前为鉴书博士和工部员外郎,则其任鉴书博士必在至正十五年(1355)之前,具体时间还要向前稍提。“久之”说明其任职尚有一段时间,且“闽海道远”,往返尚需时日,此前又有工部员外郎之任,故刘中守任鉴书博士当在郑深之前。此外,还有两位宣文阁的鉴书博士:王与,哈喇图。《钦定日下旧闻考》卷139引《温阳纪略》载,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译文官王与书《红螺山大明寺碑》,其时间仅言“至正中”。又许有壬《圭塘小稿》卷8《河南省左右赞治堂记》载:“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译文官哈喇图……为员外郎。”王与和哈喇图任鉴书博士的时间不可考。

考之史书,至正十四年(1354)之后,宣文阁鉴书博士已无迹可寻。又据上述分析,至正九年(1349)之前,鉴书博士的任职者比较明确,时间也基本连续,所以任职时间不甚详的两位鉴书博士王与、哈喇图,最有可能在至正九年(1349)到至正十四年(1354)之间任职。而且,据笔者考察,位于杨俊民之后的鉴书博士刘中守留有较多鉴赏书画的印鉴和墨迹,辨验书画名副其实,可见其任职不能太短。这样看来,本文要考察的杨俊民任宣文阁鉴书博士的时间就不会太长,应在至正十一年(1351)前后的较短时间内。《宋元学案》卷91《静修学案》称其“为博士,与吴正传师同僚,为莫逆,既而去为御史,正传为作静思斋记”,这种“既而”的表达,虽与它所依据的《吴礼部集》稍有出入,但以我们的推断,或正近于事实。杨氏在书法和鉴藏史上寂寂无闻,与此相表里。

附:宣文阁鉴书博士任职时期推测

(注:哈喇图、王与不详,当在1349-1354之间)

三、杨俊民的才具与仕履

鉴书博士秩正五品,是一个清贵之职,必选择精通书翰的文人充当,《元史》卷88称此职“品定书画,择朝臣之博识者为之”。杨俊民虽然在《元史》中无传,但如果披览相对零散的文献资料,我们依然可以见到一个显赫一时、卓具才华的鉴书博士形象,并勾勒出他的仕履情况。

据《宋元学案》卷91和《儒林宗派》[9]卷13,杨俊民被列入静修学案,其学问祖于元代大儒刘因,刘因传乌叔备,乌叔备传安熙,安熙又传杨俊民、苏天爵等人。杨氏斋号曰静思斋,请吴师道作记,《礼部集》卷13存有《静思斋记》,其中赞杨氏之学云:“士杰学于其乡之隐君子安氏,讳熙,字敬仲。安氏之学,则祖建安而宗魏国者也。士杰笃守师说,蔼然淳懿悫实之风。与予言,而为莫逆也,则知其尝得何王氏之书,与其句读音训之法。……士杰,明于易者也。”刘因去世后,杨俊民作为门人,曾编纂《静修集》续集两卷。《四库全书总目》卷166《静修集》提要称:“(刘因)卒后,门人故友裒其轶藁……最后杨俊民又得续集二卷。”

至顺元年(1330),杨俊民以其博学多才,中进士第。苏天爵是元代后期非常有名的文人,与杨俊民相友善,二人同籍真定,且均师于安熙之门。苏天爵所撰《滋溪文稿》中,保留了很多二人交往的记录。苏天爵曾为杨俊民撰写先人的碑铭,《滋溪文稿》卷16《杨氏东茔碑铭》称:“杨氏为著姓旧矣,其家真定,由束鹿徙,推本世次,鹿城翁某生总管成,总管生严斋君义,严斋生从仕郎灵寿县尹昌荣,县尹生应奉翰林文字承事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俊民,凡五世。……天爵少与俊民同门学,今又同执笔太史,乡闾故家遗事,固所喜闻而乐道也。……孙男十人……其一俊民也,皆读书业儒。俊民登至顺元年进士第,知名于时。”可见杨氏是以县尹生的身份进士及第,之后被授予应奉翰林文字,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其勋阶为承事郎。《滋溪文稿》卷24《祭张文在教授文》又载:“维至顺元年闰月某日,应奉翰林文字苏天爵,国史院编修官杨俊民,谨以清酌之奠,致祭于故濮州教授张君之灵。”这也是杨氏进士及第不久的活动踪迹。元统三年(1335),杨氏仍为国史院编修官,称太史。事见《伊滨集》卷23《元故应奉翰林文字从仕郎致仕郭君墓碣》,该文记载杨俊民曾为同僚郭士文撰写墓志铭,“先子官次行治,既载太史杨俊民幽宅之铭”。

至正十一年(1341)前后,杨氏官宣文阁鉴书博士,并与周伯琦、张翥等名流一起,任至正十一年(1341)进士考试的策试官。此后,他由鉴书博士迁为监察御史。吴师道《礼部集》卷13《静思斋记》:“师道之为博士也,与真定杨君士杰为同僚。……于是,士杰既去为御史,犹时时相过谈此事。”其中提到的御史指监察御史,地点当在真定府,事见前引《河朔访古记》卷上,真定县南发现汉代贾复之墓,元代官员立碑,请监察御史杨君俊民为文刻诸石,杨氏的部分佚文也载于此记中。据《元史》卷86,监察御史秩正七品。

吴师道《礼部集》称与杨俊民“同僚”,指的是曾同官国子监。吴师道任国子博士,而杨俊民则由监察御史迁为国子司业,正五品。事亦见《河朔访古记》卷上,文称:“杨君字士杰,郡人,举进士,扬历馆阁,今为国子司业,亦余之故人也。”该文中两次提到杨俊民的职官,一为上面所说的监察御史,二称“今为”国子司业,则御史居于司业之前。《河朔访古记》的作者,为元代后期曾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廼贤(一译纳新),该书为廼贤至正五年(1345)北游所记。前面说杨氏官御史载至正十一年(1351)之后,这与此是否矛盾呢?据刘仁本《羽庭集》卷5有《河朔访古记序》,作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可见,《河朔访古记》的成书和出版是较晚的,不影响将杨氏官国子司业系于至正十一年任鉴书博士和续任监察御史之后。

杨氏又官国子祭酒,从三品。《畿辅通志》卷61《进士 ·元》有杨俊民,著曰:“正定人,国子祭酒”。《千顷堂书目》卷29著录元人文集有杨俊民《滹川文集》,注曰“真定人,第进士,国子祭酒”。此职当在国子司业之后,祭酒乃国子学之主管,而司业为其副。

至正十六年(1346),杨氏官集贤直学士,从三品。《元史》卷44《顺帝本纪七》载是年“命集贤直学士杨俊民致祭曲阜孔子庙,仍葺其庙宇”。据《元史》卷87,集贤直学士和国子祭酒均为从三品,为可考的杨氏最高官秩。

此外,杨俊民还曾任河东廉访司佥事,此职为元代特有的职官,正五品,与鉴书博士同秩。《宋元学案》称“佥事杨先生俊民”,其末有云濠案曰:“先生官河东廉访佥事时,作《静修祠堂记》,称默庵曰‘先师子安子’,自称曰‘滹川学者’。”按,杨俊民《滹川文集》的命名当源于此,惜已失传。河东廉访司佥事这一职官品秩相对不高,当任于监察御史之后、国子司业之前。

[1]王力春.元代奎章阁鉴书博士杜秉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4,(3):99-102.

[2]王昶.金石萃编未刻稿[M]//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五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3]宋濂等.元史:卷81[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邢鹏.北京国子监元代进士题名调查研究——元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刻石考辨[J].中国历史文物,2007,(5):35-49.

[5]周伯琦.近光集:卷3[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萧显庆.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校补——元朝科举史料校注之二[J].台北:食货月刊.1987,16(7-8):325-340.

[7]廼贤.河朔访古记:卷上[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黄宗羲.宋元学案:卷91[M]//广文书局景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007.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Book-appreciation Doctor in ARecord of Jinshi Candidates in1351

WANG Li-chun
(Liberal Art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34,China)

The bookN on-carved Version ofEpigraphy Collection includes A Record of J inshi Candidates in1351.There is a Book-appreciation Doctor in Xuanwen Chamber whose name was still wanted.After a textual research,this man is Yang Junmin,who had successively held the posts of governmental officials and was famous at that time.He was appointed as the Book-appreciation Doctor in Xuanwen Chamber in 1351,and his tenure of office can also be defined approximately.

A Record of Jinshi Candidates,Book-appreciation Doctor,Yang Junmin

G256

A

1005-6378(2011)05-0028-04

2011-04-21

王力春(1974-),男,蒙古族,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献学。

[责任编辑 王雅坤]

猜你喜欢

文阁杨俊御史
杨俊德:农业丰收的“守护神”
DYNAMICS ANALYSIS OF A DELAYED HIV INFECTION MODEL WITH CTL IMMUNE RESPONSE AND ANTIBODY IMMUNE RESPONSE∗
Similar Early Growth of Out-of-time-ordered Correlators in Quantum Chaotic and Integrable Ising Chains∗
A Renormalized-Hamiltonian-Flow Approach to Eigenenergies and Eigenfunctions∗
Supercontinuum generation of highly nonlinear fibers pumped by 1.57-µm laser soliton∗
《红蜻蜓》教案
大型黄梅戏《御史夫人》
试析明代成化初期御史刷卷政策的变化
霍志军《唐代御史与文学》一书出版
明朝御史的权与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