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运行模式的构建
2011-01-02吴军伟林大参高丽华
丁 响,吴军伟,林大参,高丽华,方 媚
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运行模式的构建
丁 响1,吴军伟1,林大参2,高丽华1,方 媚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以上海市部分
社区居民及社区体育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在对社区、社区体育、社区文化、社区体育文化等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上海市社区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在借鉴了部分发达国家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经验后,构建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的运行模式。
上海;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在当今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上海市作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居于领先地位,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迈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对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运行模式的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文化发展模式,有助于对全国社会体育建设形成辐射作用,产生先鉴意义,为我国大中城市发展社区体育,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安定与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次对上海市社区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现状及运行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数据及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运行模式,在理论上拟填补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方面的空白;在实践上,为政府部门制定社区体育发展相关政策提供翔实数据,力图使该模式不仅能为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参考,更为指导我国其他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上海市部分社区居民及社区体育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研读大量社会学、文化学、体育学、管理学等方面专著的基础上,在中国期刊社数据库、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社区体育”、“体育文化”、“社区体育文化”为检索词,查阅国内外有关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同时查阅历年的《上海市统计年鉴》等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发放之前根据相关专家建议进行多次修改完善,之后请10位专家进行效度检验,专家效度检验结果合格。经“再测法”进行问卷信度检验,符合统计学要求。为优化调查样本的覆盖面及代表性,本文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市区的黄浦区、静安区、杨浦区,郊区的嘉定区、宝山区、松江区,以及最大的浦东新区共7个区的7个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每个社区发放问卷50份,共发放问卷350份。问卷的发放、回收工作于2010年5-6月进行,共回收问卷348份,其中有效问卷334份,有效回收率为95.4%。
1.2.3 专家访谈法
选取10位社区体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就本文研究的设计思路、目前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运行模式的优化策略等进行访谈。
1.2.4 个案研究法
遵循“借鉴发达国家的先发经验,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原则,选取发达国家的社区体育运行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进行个案研究,为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模式的优化提供借鉴。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及文献资料中所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1 性别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的样本总数为334人,其中男性197人(59%),女性137人(41%)。
2.1.2 年龄分布情况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如下:30岁以下56人,31~40岁67人,41~50岁34人,51~60岁45人,60岁以上132人。由于问卷发放地点多为社区的晨、晚练点,且社区的晨、晚练点锻炼者多为老年人,所以6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较大。
2.1.3 婚姻状况
调查对象中绝大部分为已婚(占71%),未婚和离异者占29%。
2.1.4 学历状况
由于调查对象为社区普通居民,绝大多数仅具有高中(含中专)及以下学历(占57.5%),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仅为21人(占6.3%)。
2.1.5 家庭年收入状况
调查对象家庭年收入多为10万元以下(占73%),基本符合上海市普通社区居民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
2.1.6 职业状况
调查对象人数排序依次为:离退休人员、学生、教科文人员、个体劳动者、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企业工人、无业人员、其他人员。
2.2 上海市社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2.2.1 社区体育经费来源
社区体育经费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是无法开展的。从图1调查结果可见,上海市社区体育经费的第一来源为政府拨款,其他来源还有会费收入、各种赞助收入、经营收入等。虽然经费来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通过访谈发现,经费短缺仍是制约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2.2.2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情况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同样为社区体育物质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只有社区拥有足够的体育场地、设施,才能满足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虽然,上海市是全国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之一,但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民认为其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的占67.1%。说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仍是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同时,有 304人(占91%)反映其居住的小区拥有健身路径,但真正使用其进行锻炼身体者仅仅有68人(占20%)。这从另一侧面反映,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固然重要,但建设真正符合社区居民需要、教会社区居民使用、优化体育设施管理等仍是目前社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2.3 社区体育活动指导情况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是一种特殊职业。1993年12月4日原国家体委第19号令发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2001年8月7日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劳动和保障部颁布实施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但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社区居民在健身过程中,仅有41人(占12%)拥有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同时,这41人被指导的社区居民反映,社区体育指导员最多的为“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其次为“在职业余体育指导员”,“在职专业体育指导员”极其缺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社区居民(占92.2%)愿意或非常愿意拥有社区体育指导员指导其进行体育健身。说明,缺乏专业指导是社区体育文化健身的又一制约因素。同时,社区居民极其渴望拥有专业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对其进行健身指导。
2.2.4 周边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情况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建设部等五部委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市、区人民政府教育部门要在保证学校教学秩序和体育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学校体育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切实发挥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设施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随着人们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健康的意识增强,对健身场地和器材的需求量随之增加,造成社区体育资源的匮乏,而占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比重较大的学校的体育场地却又大量处于低利用率甚至闲置状态,造成学校场地资源与社会体育资源的供求矛盾。更多社区居民需要利用学校体育场馆满足他们的锻炼需求,学校场馆充分地对外开放就可以缓解这一矛盾。
然而该举措虽然有政策依据和现实需要,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场馆有限,学校体育设施大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根本无法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对场馆设施的社会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应的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对外开放定价不合理,非高即低;没有正确地处理好有偿开放和体育教学训练的关系等。调查数据也显示,仅有13人(占3.9%)认为社区周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其“完全开放”,有276人(82.6%)认为是“部分开放”。
2.3 上海市社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现状
2.3.1 社区体育制度完善程度
社区体育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社区体育管理建立和完善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社区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较少。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共同组成,但多为行政法范畴,对民事、刑事法规中的相关适用法律条款的应用尚不广泛。法制化环境未完全建立,依法办事还存在很多困难。调查数据也显示,认为上海市社区体育制度“较不完善”和“不完善”的占62.9%,认为“完善”和“较完善”的仅占17.1%。
2.3.2 社区体育制度执行状况
良好制度的建立仅仅是其发挥效力的基础,制度发挥效力的关键因素在于其得到严格的执行。访谈发现,上海市部分社区也根据上级精神及相关政策,制定了本社区的体育活动制度及规划等,但真正能在社区体育实践活动中得以执行的制度或规划寥寥无几。调查也显示,认为社区体育制度执行情况“好”和“较好”的仅占11.1%,认为“较差”和“差”的占68.9%。
2.3.3 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状况
由于我国社区体育管理体制上的缺陷,造成了社区管理机构和组织者“都在管,都不管”的不正常局面,大量的社区体育活动只能由自发的体育民间组织自行开展,社区体育处于一种自生、自灭、松散、无序的低水平状态。造成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如图2调查显示,有58.1%的人认为上海市社区体育活动呈现无组织的状态。
2.3.4 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建立情况
2003 年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实践表明,现代政府体育职能及其角色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社区公共体育事务管理职能的转变。建立公共体育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体育职能转变的主要目标,而建立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调查发现,有69.2%的人认为上海市并未真正建立其完善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
2.4 上海市社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现状与分析
2.4.1 社区居民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体育实践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是指导人们参与体育实践的精神动力。同时,对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是体育意识的基本内涵之一,通过人们的认识倾向可以反映其体育意识的强弱。调查发现,上海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功能认识情况一般,对其功能认识“很清楚”和“较清楚”的占39.5%。
2.4.2 社区体育的宣传程度
良好的宣传手段和媒介可以提升事物被人们普遍接受的速度和程度。社区体育也不例外,通过有效的宣传可使人们深入了解社区体育法规制度、增强社区体育参与意识、丰富社区体育知识和技能。然而,调查发现,上海市社区居民反映其社区关于社区体育的宣传不容乐观,有40.1%的人认为其社区通常为了应付检查才进行社区体育方面的宣传,有49.4%的人认为其社区从未进行社区体育宣传。
2.4.3 社区居民的体育价值取向
体育价值取向是人们对体育这一客观现象的独特理解,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动机或目的。通过人们的体育价值取向可以反映其对体育某一方面内容或功能的偏好,同时其也是体育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上海市社区居民的体育价值取向调查发现,其参与社区体育的动机依次为:增强体力、增进健康;消遣娱乐和精神情绪的修养、改善;增加社交机会,与朋友同伴交流;散心解闷、休闲;增加社会交往,与家人接触;提高运动能力;美容减肥、健美体形等(表1)。从中可以发现,体育的健身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和社会交往功能仍是人们普遍参与社区体育的主要动机。
表1 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价值取向调查结果(多选)(N=334)Table Ⅰ Survey Results of the Sports Value Orientation of Shanghai Community Inhabitants
2.4.4 社区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来,我国的大众体育在其指导下蓬勃发展,其也成为指导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调查人们对其熟悉和了解程度,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人们的体育精神文化丰富程度和体育文化健身的成果。调查发现,上海市社区居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多停留于“听说过”的层面(占47.3%),甚至还有19.8%的人“未听说过”。说明人们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了解程度不深,也反映了社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普及度不高。
2.4.5 社区居民对参加社区举办的体育活动的态度
从居民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意愿来看,他们的参与意愿较为强烈,“愿意”和“非常愿意”参与社区举办的体育活动者占80.2%。说明,只要社区体育组织得力、宣传到位,人们还是非常愿意参与其中的。
2.4.6 社区居民了解社区体育信息、知识的渠道
如图3所示,上海市社区居民主要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了解社区体育信息、知识。说明社区居委会、政府等相关部门对社区体育信息、知识的宣传还很不到位,具有很大提升空间。
2.5 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成果现状
2.5.1 社区居民经常参加的社区体育活动项目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项目的多个与种类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显性成果表现之一。如表2所示,上海市社区居民经常参加的体育活动依次为:散步或跑步,健身器活动,足篮排等球类,游泳,民间舞蹈,羽毛球,地掷球,门球,网球,乒乓球等。这些项目对场地要求不高,符合现代人健身需求的体育活动项目。但值得警醒的是,仍有27.5%的人从未参加过体育活动,说明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仍有待加强。
表2 上海市社区居民经常参加的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多选)Table Ⅱ Community Sports Activities the Shanghai Community Inhabitants Frequently Take Part In (Multiple Choice)(N=334)
2.5.2 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时间
调查显示,上海市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时间多集中于早上(占33.5%)、下午(占26%)和休息日(18%)。社区体育组织者或相关部门应根据这一时间特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居民身体健康水平。
2.5.3 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频率
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频率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成果的显性标志之一。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频率尚可,每周锻炼1次及以上的占40.1%,但仍有27.5%的居民从未参加过体育活动。
2.5.4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
如图4所示,除了59位从不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被调查者,242位上海市社区居民最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依次为:社区内的空地、广场;庭院阳台;家里室内;本单位的场地;社区公共体育场所等。说明由于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不力和场地设施的限制,上海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仍然受限。
2.5.5 社区居民的体育消费种类
图5调查发现,虽然有59位被调查者从未参与体育活动,但他们有些人产生了体育消费,如购买体育服装、观看体育比赛、购买体育报刊杂志等。其中居民体育消费的频率依次为:体育服装;体育报刊杂志;比赛门票;体育器材;体育彩票等。但也有12.6%的人无体育消费。
2.5.6 社区居民感受到的社区体育活动效应
对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242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发现,他们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感受最明显的效应是健康水平提高了,其后依次为:生活质量提高了;性格变得开朗;满足了自身娱乐需求;丰富了业余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有13.2%的人未感受到任何效应。
3 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3.1 制约社区体育活动开展及居民参与积极性的因素调查
为了深入研究影响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笔者首先从宏观上考察影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其次从微观上分析影响社区居民自身参与社区体育积极性的因素,从而从实证层面获得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3.1.1 影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
如图6所示,场地设施不足是影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首要因素,其下依次为:各级领导支持不够,社区体育组织不健全,缺少活动经费,缺乏器材设备,缺乏指导力量,居民锻炼积极性不高。从中可以发现,影响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中,场地不足问题、政府支持问题、社区组织问题及体育指导问题仍是主要因素。
3.1.2 影响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因素
调查显示,缺乏场地设施是影响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其下依次为:不懂锻炼方法,缺乏业余时间,场地远、不方便,工作重、身心疲惫、精力不足,身体较弱、不宜锻炼,经济实力不足,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运动等。从中可以发现,在影响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中,场地设施问题、运动技能问题、工作压力问题、经济问题、生活习惯问题等是亟待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获得这些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有必要上升到理论层面分析制约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寻求解决方案。
3.2 制约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
3.2.1 政府在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中的责任缺失
我国的社区管理一向以单一的纵向联系为主,属于典型的科层制行政管理。此种情况下,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很难处于健康正常的发展轨道。
3.2.2 社区体育组织和体育指导有待强化
以往,我国一直靠单位和行业组织发展、运作社区体育文化活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单位原有的体育职能开始向社区转移,人们的体育利益取向开始由单位转向社会,社区体育的作用得以强化。
3.2.3 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动力不足
从体制上看,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主要是由行政权力来推动,这种动员性参与具有动员广大的民众、集中社会有限的体育文化资源来为某一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服务的强大功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效果良好。但其不良效应也很明显,导致了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发展功能逐步丧失,其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组织的主体——个人在动员式参与面前,要么采取“随大流”或被迫服从的消极心态,要么造成一种逆反心理。这种模式不利于社区居民独立思考和理性评判能力的形成,使得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难以产生。
3.2.4 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缺乏导致社区体育文化建设举步维艰
社区认同感指社区的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是凝聚社区居民心理的基础性条件。
因此,社区居民只有在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超越了彼此的种族、身份、信仰、地位、民族等的限制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十分密切的群体,由此形成统一的体育文化价值理念。但由于历史以及传统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分化加剧,我国很多社区居民彼此之间还存在严重的疏离感,部分居民仍存在自我封闭、不愿与其他社区成员交往的心态,对社区共同事务和利益漠不关心,造成了社区体育文化建设进程举步维艰。
4 部分发达国家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4.1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美国基层社区体育的管理职能主要由市政府、县政府、市镇和乡政府等地方政府承担,组织设立公园和休闲委员会。社区体育的最基本形式是体育公园,它的管理组织是由政府出面,由董事会或委员会直接从事管理,董事会或委员会直接对市长或城市主管领导负责。它有专门雇佣的工作人员,协助完成体育公园的职能和目标。除了体育公园,还有足球联合会、棒球联合会等体育单项联合会协同体育公园完成社区体育的功能。
4.2 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如美国各州的法律均规定:“社区可单独与有关机构合作,修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在美国的城市社区中,一般都建有社区体育中心及休闲公园,其中拥有不同种类的体育设施,满足不同需求的社区居民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4.3 社区体育经费的投入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区经费来源渠道较多,主要来自政府、家庭、企业、彩票收入4个方面。发达国家政府对社区体育的投入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2%~0.61%,其中地方政府的投入远远超过中央政府。就俱乐部而言,会费是德国社区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政府对体育俱乐部有一定的财政支持,但主要还靠俱乐部自己,一般体育俱乐部经费中的20%是政府资助,80%靠自筹。
4.4 社区体育指导与志愿者服务
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质量与数量是影响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日本的体育指导制度中除了有文部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还有厚生省和劳动省的体育指导员制度。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培养上严格规定了必修科目和时数,确保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质量和社会可信性。因此在获得指导员资格后能较充分地服务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是由日本体育协会认定,不是由日本政府认定。
在西方有9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无偿志愿服务的,而且许多社区服务也是依赖志愿者的奉献开展的。
4.5 启示
从以上发达国家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启示: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健全管理组织体系,确保我国社区体育文化正常运行;拓宽社区体育资金筹措渠道,解决社区体育经费难题;鼓励学校和社区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体育设施;引进体育指导员制度,促进我国社区体育健康发展;推广体育俱乐部建设,创新我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模式。
5 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运行模式的构建
5.1 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运作模式构建的总体目标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体育管理领域的“小政府,大社会”。离开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推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体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无法实现。政府关注民生,还得把着力点放在亲民、爱民、利民上。因此,建立新型的社区体育文化运作模式目标必须与政府的宏观管理目标相结合,发挥各类社会体育组织,特别是社区体育自治组织的作用。总体目标表述为:充分发挥各种体育组织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的组织管理职能,实现社区体育自治,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与社区自治结合的社区体育文化运作模式。
5.2 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运作模式的系统构成
5.2.1 领导系统
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运作模式的领导系统主要指上海市人民政府及各区、镇、街道政府。其在社区体育文化运作模式系统中的主要作用为:发挥政府在社区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5.2.2 协调系统
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运作模式的协调系统,由上海市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组织,包括上海市体育总会及将来要逐步成立的各级体育总会、街道办事处的体育总会和各单项协会。协调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协调辖区内各体育行政部门、单项体协、行业体协、社区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的资源、人力、物力等进行社区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5.2.3 实施系统
根据“小政府,大社会”的体育体制改革目标,为了真正实现社区体育自治,提出建立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服务中心。其建立的意义有以下几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服务中心的组成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括驻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代表、街道办事处代表、社区居民代表,其负责人从各类代表中选举产生,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体育社团。
5.2.4 各系统间的关系
领导系统是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运作模式的主导者和推动者,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财政支持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必备条件;协调系统是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运作模式的衔接者,它是政府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起到枢纽的作用;实施系统是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运作模式的具体实现者,以上3个系统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5.3 上海市社区体育文化运行模式的保障机制
5.3.1 硬件设施建设保障机制
政府应当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对社区内的体育设施建设加以规范,合理规划体育设施的建设。先建设基础体育设施,如发展体能类健身设施(如肌力练习、功能练习器械等)、休闲类健身设施(卵石路、千秋椅、漫步器等)等,为居民提供保健、锻炼、休闲的场所和设备;后建设单项体育运动设施,如网球场、游泳池等;再建设综合体育设施,如社区健康中心等。开发商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营利性经营收回建设成本,在此之后要将产权交给社区居民,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更大程度地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
5.3.2 人才资源保障机制
社区体育人才资源保障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提高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并定期开展进修活动;第二阶段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实行社区体育指导员岗位津贴制度,以激励指导员努力工作;第三阶段要求指导员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指导上的创新,以推动社区体育活动的活跃,增加社区体育的活性和吸引力。区或市级机构对社区体育组织的骨干定期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逐步提高对其组织化程度的要求,要求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5.3.3 体育经费保障机制
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设目标:以居民自筹经费为主,逐步过渡到多种渠道募集为主的模式。在增加社区体育经费开支的同时,调整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经费支出结构。社区体育活动以社会赞助为主要形式是以后的发展方向。在社会集资渠道逐步畅通的情况下,经费发展逐步转向以多渠道募集为主的社会化发展方式。在经费管理与筹备方面,社区可成立体育文化建设基金委员会,主要任务是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稳定的联系,依法获取他们的支持,并公平、公正、合理地利用募集资金,推动新型商品住宅社区体育的发展。经费在社区体育活动的导向作用应有所突出,加大对公共设施和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的扶持力度、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体育活动等。
5.3.4 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社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表现为社区体育规章制度的确立、实行制度化管理、对社区体育管理流程进行监督3个方面。首先要优化社区体育制度环境,实行制度化管理。从目前情况看,社区首先要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体育社会团体管理工作暂行规定》、《新型商品住宅社区体育工作管理办法》等部门或地方法则细化为社区体育规章制度,并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实行制度化管理。为了加强对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引,须建立有关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激励制度和倾斜政策,以调动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5.3.5 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社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培育居民的体育文化观和体育文化意识,即社区体育精神。是社区体育正向价值观的体现,是社区体育文化、社区的体育建筑风格以及居民的综合体育素质、文明程度、思想、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重视培育社区体育精神文化就是要立足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思想,不断创新,针对社区中不同体育爱好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根据居民不同的兴趣爱好,科学地开展适宜的体育文化活动,并要富有特色,体现本社区的人口特质、文化传统和地域特点等。
[1]任海,王凯珍,王渡,等.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城市社区体育的探讨之三[J].体育与科学,1998(4):1-6
[2]李建国.上海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4):74-76
[3]庞敏.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1169-1172
[4]诸爱琴,华伟林.对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5):34
[5]商华.对我国城市一级社区体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30-32
[6]孙淑惠.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有关问题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33-34
[7]李旭武.世纪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6
[8]樊炳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创新构想[J].体育与科学2001(6):27-28
[9]郭晶.对社区体育工作几个关系的分析与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24-25
[10]房游光,李秋萍,赵仙伟.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体制选择和机制创新[J].体育与科学,2004(5):32
[11]张安君,王玉兰.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创新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6):24-26
[12]唐建军.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1(3):8-11
[13]邓荣彪.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体育发展的启示[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3):52-54
[14]熊斗寅.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1998,18(2):3-8
[15]王乔君.城市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规划的构想[J].体育科学,2004(2):4
[16]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6
[17]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Z].北京:国家体委群体司,1993
[18]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协现状的研究[Z].北京:国家体委群体司,1993
[19]李建国.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Z].北京:国家体委群体司,1993
[20]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Status Quo and Operation Type of Shanghai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DING Xiang, WU Jun-wei, LIN Da-can, et al.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 Shanghai 200135, China)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questionnaire, expert interview and case analysis, and taking some Shanghai community inhabitants and community sports managers as the subjects, the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community sports material culture, system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based on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community, community sports, community culture,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etc. After introduc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article suggests the way of establishing an operation type for Shanghai community sports culture.
Shanghai; community sports; cultural construction; type
G80-05
A
1006-1207(2011)04-0085-06
2011-01-27
2010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课题(TYSKYJ2010087)
丁响,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1.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 200135;2.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陈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