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矩阵与动作模式训练解码
2011-01-02张英波
张英波
动作矩阵与动作模式训练解码
张英波
人们对于人体动作科学,以及运动感觉与动作调节领域前沿知识体系和方法的掌握,构成了竞技运动中各个专项运动员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悬吊训练等现代训练方法的理论支撑和应用基础。文章系统地讨论和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在动作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通过案例分析,清晰地说明各类竞技运动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人体动作矩阵、动作模式、运动感觉与动作调节的应用形式和相关方法问题。
竞技运动;动作矩阵;动作模式;运动感觉;动作调节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体育成功取得举世瞩目的创举之后,如何在新情况下进一步强化和保持我们的优势,是大家魂牵梦绕的重要问题。解决之道来自前沿的理念、先进的方法和高效的团队。
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竞技运动水平快速提高,各个项目的比赛也日趋频繁和激烈。不难发现,在当今各类运动项目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和世界大赛中,人们运用现代动作科学方法,对于人体本体感觉、人体各种反射调节、中央视觉、周边视觉、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系统的联合动作调节,以及人体动作产生、控制的信息系统和动作程序的特性的深入研究,日益引起了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运动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在运动训练过程科学化进程中的大量事实也证明,人们对于动作科学前沿知识体系和方法的掌握,也构成了各个运动专项运动员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悬吊训练等现代训练方法的理论支撑和应用基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介绍和揭示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动作科学规律、人体运动感觉与动作调节的前沿研究成果、原理和方法,期许在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科学化进程中,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院校的师生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服务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动作矩阵、动作模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抗性竞技运动项目与非对抗性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动作信息处理、动作产生模式及调节过程。
1.2 研究方法
结合笔者近年来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作为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参与国外教学、实验、观察、学习到的动作科学知识和方法,以及在我国的各级运动队调研,北京体育大学的多年研究、实验工作和教授研究生、本科生“动作学习与控制”课程的经验,系统总结和讨论近年来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动作科学原理各类竞技运动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形式和方法。
2 分析与讨论
2.1 现代科技革命的全球化要求与竞技体育面临的现实羁绊
2.1.1 科学认识区别于愚昧的3个显著标志
理念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往往孕育着革新。科学认识区别于愚昧的3个显著标志是:“科学认识不在于任何人说什么”、“以最简单方式说明事物的奥卡姆剃刀”,以及“所有的科学理解都是临时和不确定的”。
2.1.2 传统训练体系遇到的突出现实问题
传统训练体系遇到的突出现实问题集中表现在:传统训练周期框定与高频比赛之间的冲突。过度强调专门化,以及非衡训练所导致的动作模式与动作程序互损和破坏的恶性循环(动作疼痛、不对称、限制、功能不良),成为动作效率降低和运动伤害频发的主要原因。运动员的过早专项训练、掉队和早衰所带来的巨大人力浪费和社会资源成本。农耕社会狭隘封闭的“师傅带徒弟”习惯,与现代工业文明所催生的“流程、标准、团队”理念及运作方式并存和不兼容。“游学式”训练操作灵活,但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先进训练体系。
2.1.3 关于动作的古今中外辨证思维和概念类比
关于对动作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我们既可以学习诞生于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动作科学观念和知识体系,也可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和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表1)。
表1 古今中外关于动作的部分概念类比TableⅠ Some Concepts about the Mov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例如,《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中医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医理论最为神秘的就是“经络”了,那些遍布人身体的条条脉络,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涵盖着各种养生和疾病秘密。经和络是不同的,它们分别是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经络学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
与东方古人思路如出一辙,在现代西方动作科学中,也提出了动作矩阵、筋膜矩阵、动作模式等概念,成为我们理解动作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中医理论、动作科学与竞技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相似的逻辑思维特点。例如,中医理论与动作科学部分概念的类比,均反映出建立任何可持续系统的思维特征。
2.2 人体动作矩阵决定了竞技就是动作
2.2.1 人体动作矩阵的定义
人体动作矩阵指在人体动作产生与控制过程中,人体内外环境基本要素的有序整合结构、它们之间的适宜匹配模式和交互作用,以及协同表现的最佳功能状态。
2.2.2 人体动作矩阵中的“硬件”与“软件”系统
人体动作矩阵中的硬件系统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膜、骨骼、氧运输和能量代谢系统等“身体装备”,而软件系统则包括基因遗传密码、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中央视觉、周围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系统等“信息网络”。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也正是自身“软件开发”和“硬件完善”的最佳时期。神经系统的完善促进了动作程序的优化,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软件”的完善和运行,犹如建立有序关联的各个动作“里程碑”,决定了人体渐进地完成各种姿势和逐步升级的一般和专门动作模式。
2.2.3 体能是动作矩阵的下位概念
从婴幼儿的滚动、坐立、爬行、跪行、站立,以及到青少年、成年的走、慢跑和快跑,直至高水平运动员的专项竞技动作,这些一般和专门的动作模式具有鲜明时序和因果关系。前者的完善和丰富,决定了后者的质量和效率。动作程序与动作模式具有人类先天遗传规定性与个人后天经历习得性。在人体生长发育、训练刺激、教育和环境交互作用下,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不断重新设置、再生、升级、协同和优化。在运动成绩构成层次中体能只是动作矩阵中的下位概念。我们可以认为,在最基础的层次上,真正的稳定性是由反射来驱动的,并且依赖于本体感觉和动作时机,而不是孤立的总体肌肉力量。
2.3 新旧理念碰撞与习惯性思维定势的逻辑陷阱
2.3.1 竞技就是动作
人体动作模式是我们掌握的所有技能,以及做的所有其他练习和活动的基石,我们必须把动作从行为高度予以考虑。训练动作能够完善肌肉,而训练肌肉却难以完善动作,动作程序与动作模式决定了动作质量,竞技就是动作(刘爱杰,2011)。“力量、速度、耐力”只是对动作绩效的定量描述,脱离了动作内在质量,而拘泥于外在“绩效”的“数量”评价是毫无意义的,优质动作模式才是强大动作绩效的本源和动作安全的最佳保障。人体动作模式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序和严格的结构要求(图1)。
2.3.2 习惯性思维定势的逻辑陷阱
生物体的早熟预示着早衰与早逝,这是大自然的一般规律,人体也不例外。人体生长发育的早熟与晚熟差异巨大。人体运动能力发展的秩序与“窗口”。特别是众多体能类高水平竞技运动天才,更需要一个长期发展和培养过程。一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的“早熟”与“晚熟”的个体差异程度可达4年,而另一方面,在现实中频繁出现的可悲情况是,往往那些少数的早熟者却被认为是难得的“宝贝”,而大多数运动天才却在“晚熟者”中,而遭到忽略或淘汰。更可怕的想法是,在早期还要“加强”这种幼儿的“体能开发”。“体能类”项目高水平运动员不可能“速成”,需要长期培养。在人体早期忽略动作模式的成长和丰富,追求虚幻和暂时的定量“绩效”,形同杀鸡取卵、舍本逐末。长期以来,习惯性思维定势带来的逻辑陷阱所造成的灾难不胜枚举,而在今天这个魔咒却依然阴魂不散。我们的解决之道在于:先把你的心掷出困局,剩下的一切都会跟上!
2.4 现代运动训练系统的前沿特征与动作模式训练
2.4.1 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系统的前沿特征
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系统的前沿特征表现为:流程、标准和团队。三者唇齿相依,和谐互补,它们体现着现代科技最先进成果的应用,训练计划、实施、管理流程和控制标准,以及高质量的人才构成和团队协作。
2.4.2 动作模式发展的先天制约与后天促进
人体的身体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现在和未来的生命质量,以及完成各种动作任务的能力。动作是依靠规定了动作各个细节的动作程序,以及执行动作程序的人体运动系统各个部分的协同工作来实现的。从动作矩阵的观点出发,我们可用一台电脑做比喻:动作程序犹如电脑的“软件”,而人体运动系统的各个部分则是电脑的“硬件”。人体各种优质动作模式的形成则是二者和谐整合的“天之骄子”。
人的一些先天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稳定而持久的,它们对运动员选材过程提出了很高要求。训练只能起到诱发作用,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如:自然动作速度、感知时机和动作时机、动作节奏和平衡能力、反应力量能力、力量控制精度、动作稳定性、反应时、本体感觉、反射性调节能力、肢体协调性和手指灵活性、周边视觉快速感知。
后天能力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环境影响和训练来改变,它们可以通过巧妙地设计和执行专项练习而得以发展:一般动作模式的发展和优化、专项动作程序的建立、绝对力量的发展、动作顺序和路线、动作幅度、动作角度和方向、集中注意力能力、中央视觉辨别感知。
2.4.3 人体动力链和远端用力动作效率的五要素
优质的动作模式依赖于人体的前链、后链、侧链等动力链而发挥效力。高水平运动员均可体现出动作高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在动力链中集中使用能量,而不发生身体环节间的“能量泄漏”,同时他们还能够巧妙地运用人体姿势调节和精确的身体环节定位,最高效地发挥动力链的效力,并且适宜地利用神经肌肉的各种牵张反射及其补偿调节机制。
我们提出,人体动力链和远端用力动作效率的五要素包括:完美身体姿势、精确定位与支柱稳定性;髋部和臀部肌群主导人体动力链的动作;充分的上下肢交互配合与下肢髋、膝、踝三重伸展;踝背屈或伸腕的动力链远端发力准备姿势;前沿的运动装备(图2)。
2.4.4 动作模式训练的目标和本质
动作模式的质量是灵活性与稳定性和谐共舞的结果。为什么我们对运动训练中“轻伤不下火线”、“坚持就是胜利”、一味地“挑战极限”等口号有质疑?因为这样做会形成恶性循环:损害动作模式-进而破坏动作程序-进一步损害动作模式-进一步破坏动作程序。动作模式训练的目标在于不断升级动作矩阵和突破动作限制,尽可能安全、长久、可持续地提高和保持运动成绩。优化动作矩阵是动作模式训练的方法学根据和本质所在。
2.5 人体动作矩阵中动作控制的信息流程
2.5.1 人体运动的感觉信息来源
高水平的动作控制和竞技运动成绩往往取决于运动员有效地发现和使用相关的感觉信息。运动员们花费大量时间练习,来提高专项动作速度和准确性,并且训练他们发现和处理相关的感觉信息。
2.5.1.1 外源信息
产生人体动作的感觉信息有几个基本来源,绝大部分来自外界环境,这种信息被典型地称为外源信息。最主要的外源信息来自视觉。在最基础水平上,视觉在确定环境和物体结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视觉也是人体预料未来事物的基础。视觉还为人体提供了环境中物体运动的信息,如球的飞行路线和速度。视觉的另一个功能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做出的动作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如挥动球拍、跳高过杆等。第二个主要的外源信息来自听觉。尽管听觉对动作技能表现的参与不如视觉明显,仍然有许多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依靠发达的听觉技能取得好成绩,如帆船比赛,运动员利用船体划过水面的声音估计速度。
2.5.1.2 内源信息
第二类感觉信息来自人体内,叫做内源信息。与人体所进行各种运动控制有关的这类信息,被称为本体感觉信息,如关节的姿势、肌肉产生的力量和身体的空间定向等,指示身体和肢体的姿势和状态。另一种信息来自于身体动作,叫做动觉,它是人体运动时,对关节动作和肌肉张力的感觉和意识。动觉是来源于运动系统的感觉信息,与本体感觉有关,指示肌肉收缩和肢体动作。这种感觉信息尤其对于帆板运动员的维持身体平衡和跳板跳水运动员的空中身体定位非常重要。有一些重要的感受器向神经肌肉系统提供动觉信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感觉头部动作,并对于头部相对重力作用的定位相当敏感。前庭器官位于内耳的本体感觉器官,指示身体姿势和平衡信息。还有一些感受器提供肢体动作信息,它们位于关节和周围的关节囊,指示关节的姿势,尤其是当关节处于极端动作幅度下的时候。有的感受器位于骨骼肌的肌腹中,叫做肌梭,它们在肌肉收缩时被拉长,提供收缩速度和关节姿势变化的信息。在身体的肌肉和肌腱接点处,还有一种本体感受器叫做高尔基腱器官,指示肌肉不同部位的力量水平。
每一种感受器都能够提供一种以上的感觉信息,例如肌梭可以提供关节姿势、肌肉收缩速度、肌肉张力和肢体针对重力作用定位的信息。因此,与提供单一信息的视觉和听觉不同,动觉包括了来自各种感受器的复杂输入信息组合,必须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把它们整合起来。
2.5.2 人体动作产生与控制的信息流程
在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人体动作的控制与调节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多重信息流共同和谐发生作用的时间和空间精确性,以及动作程序的不断优化。动作产生和控制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连锁性条件反射”。例如,帆板运动员是在飘忽不定和外部环境极端不稳定的海面上来参加比赛,在动作控制方面,既有需要准确识别赛场标志和对手、需要意识参与、反应速度较慢的中央视觉系统,又有需要对于动作速度、方向、人体和帆板稳定性进行下意识快速调节的周边视觉系统;既有依靠人体随意动作支配人体和帆板的动作控制方式(如摇帆),又有依靠人体下意识控制平衡、姿势和进行肌肉紧张调节的动作方式。我们可以借助下列的动作信息控制模式流程图,来分析帆板运动员的专项动作信息控制过程(图3)。
其中,M1反射是第一个反射性调节,出现于肌肉接受负荷后大约30~50 ms,这种反射有时被称为“单突触牵张反射”。M2反射是神经肌肉系统在接受负荷50~80 ms后,出现第二次肌电活动的增加。这种现象有时被称为功能性牵张反射。M2反射产生比M1反射更大幅度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更长,所以比M1的动作补偿调节作用大得多。与M1反射相似,M2反射也是由肌梭发出信号到达脊髓。与之不同的是,信号冲动沿脊髓继续上行到大脑高级中枢,在皮层运动中枢和(或)小脑进行处理。然后,动作信号冲动又沿脊髓返回激活肌肉。M1和M2反射、人体本体感觉,甚至周边视觉反馈,在很多情况下是在人体下意识的情况下对人体动作进行快速调节的,它们是随意人体动作准确控制与快速调节的基础机制。近年来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在训练中大量运用的核心力量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悬吊训练等现代训练方法,也是把发展和提高人体运动系统这部分的控制和调节动作的能力,作为主要训练目的。
2.6 各类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专项动作的控制与调节
2.6.1 人体动作程序及其作用
动作程序是人体做出动作的信息控制系统,它存储于大脑的长时记忆中,如同电脑程序,规定了某个动作的各个细节,如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用力顺序、协调方式、用力的大小和时机等,它直接规定了基本动作模式和在人体各
2.6.2 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快速与慢速动作的控制与调节
以快速和高度时间准确性动作为主导的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如跆拳道、拳击、击剑运动员,专项技术动作非常迅速、时机掌握精确,在动作执行过程中往往是“一发而不可收”,无法利用各种感觉反馈信息进行动作控制和调节。快速动作控制与调节的信息流程是单向、“有去无回”和开放的,这种动作信息调节与控制模式被称为“开环控制”(图3虚线标出)。运动员只能在动作完成之后再修正和调整动作计划,训练重点在于不断优化动作程序的提取过程和完善动作计划。然而,以慢速和高度空间准确性动作为主导的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如太极拳、冰壶、射箭、射击运动员,在专项动作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利用各种感觉反馈信息进行精确的动作过程控制和调节。慢速动作控制与调节的信息流程是双向、“具有多重返回环路”和封闭的,这种动作信息调节与控制模式被称为“闭环控制”(图3实线标出)。运动员能够在动作执行过程中修正和调整动作,训练重点在于不断强化各类运动感觉,精确调节动作程序中动作力量、速度、路线、幅度等“动作参量”的把握与控制。
2.6.3 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动作的控制与调节
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动作控制与调节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人体大脑皮层(执行器)处理动作信息的刺激确认、反应选择和反应程序阶段(图3)。对抗性项目运动员需要根据外界实战环境状态和瞬息万变的情况,灵活地组织不同的动作计划,准确地选择相应的动作控制与调节模式。由于外界环境、人体及操控的物体都处于不可预知的动态变化之中,所以对抗性竞技运动项目也被称为开式动作技能项目。而非对抗性项目运动员的动作控制与调节却单纯得多,采用相同和相对静止的比赛场地、常常只采用同一种计划、同一种动作控制与调节模式,甚至同一种动作参与比赛,对非抗性竞技运动项目也被称为闭式动作技能项目。二者在动作信息处理和动作产生过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图4)。
对抗性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动作控制与调节训练的重点,在于创设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甚至难度更高的实战环境,培养运动员迅速、灵活地制定动作计划、准确地选择和提取动作程序,来克敌制胜(如各种球类项目、跆拳道和击剑等)。而非对抗性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动作控制与调节训练的重点,在于稳定和可靠地固定提取同一种动作程序,最大限度地保证同一种比赛动作准确无误的表现和运动成绩的高水平发挥(如田径、游泳和举重等)。
2.7 运动视觉与专项动作调节
视觉在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动作控制与调节过程中往往发挥着主导作用。有两种基本上独立的视觉系统影响着人体的动作控制和调节过程。视觉信息从眼睛的视网膜发出,沿着两条独立的通路到达大脑的两个不同区域。在控制人的动作行为方面,这两条通路的作用截然不同。
2.7.1 中央视觉控制和调节动作空间准确性
中央视觉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系统,专门负责有意识地确认物体和调节慢速动作的空间准确性。中央视觉是位于人的视野中央,通过视锥细胞感受,用来确认物体的视觉系统,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受周围物体运动的影响,随光线变暗逐渐消失。
2.7.2 周边视觉控制和调节动作时间准确性
第二个较少被注意到的视觉系统是周边视觉,与中央视觉不同,周边视觉占据了中央和周边的全部视野,而且它的功能不受到光线变暗的严重影响。周边视觉是人们在环境中用来为身体定向的视觉系统,它是下意识的,占据全部视野,通过视杆细胞感受,特别是用于动作控制和调节快速动作的空间准确性,它还具有发现环境中运动的物体及其位置的功能。中央视觉与人的意识相联系,适合于调节和控制慢速的动作和目标行为;而周边视觉有时能够不直接与人的意识相联系,适合于在时间准确性上“自动”调节和控制快速的动作和目标行为(图3)。
2.8 人体运动的感觉与动作调节的成功案例分析
上述分析和讨论的内容及其原理,在现代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价值。请见以下应用动作科学原理,进行人体运动感觉与动作调节的成功案例。
美国跳远运动员鲍威尔在打破世界纪录之前,也具有很强的速度能力和专项起跳动作的爆发力,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起跳犯规,常常是刘易斯等大牌运动员的手下败将。通过观察和学习,他发现刘易斯等著名选手在助跑过程中的起跳前摆放了第二个距离参照标志,用于起跳前中央视觉对于助跑步伐的调整和控制,做出准确的起跳位置。经过学习借鉴,他把自己跳远的助跑分成了“稳定动作程序阶段”和“视觉控制阶段”。在助跑前期的“稳定动作程序阶段”,他在训练中采用各种改变动作时间和空间特点的手段,提高自己抗干扰和稳定控制动作的能力,如在助跑道上摆放小栏架、助跑时用强力电风扇吹风等。而在助跑后期起跳前的“视觉控制阶段”,他用胶带或鞋等,在起跳3~4步之前标志出一个视觉控制标志[3]。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设置这个视觉控制标志。首先,鲍威尔利用各种训练手段,强化自己在“稳定动作程序阶段”,对于快速动作控制与调节过程中时间和空间变化因素的抗干扰和调节能力,以及周边视觉快速信息反馈的准确调节能力,尽量减少助跑过程中起跳脚脚趾至起跳板距离的常数误差。通过练习,不断尝试和调整,并经过专门的统计学常数误差分析,确定出起跳前4步左右的视觉控制标志的准确位置(图5)。利用中央视觉察觉到跳远起跳前的视觉控制标志,使人体调整到起跳前的适宜步长、速度和适当降低人体重心,为准确起跳和起跳过程中将人体助跑的部分水平速度转化成垂直速度做出良好准备。鲍威尔巧妙地利用了周边视觉快速调节和中央视觉精确调节各自优势的交互控制和调节效应,有效地解决了自己跳远的犯规问题。在1991年东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以8.95 m的优异成绩,战胜刘易斯等强手,打破了由比蒙在墨西哥城创造的保持了23年之久的男子跳远世界纪录!
通过以上分析和讨论我们知道,各类竞技运动项目运动员的慢速动作与快速动作具有截然不同的动作产生与控制的模式(闭环控制与开环控制),也必然要求人们运用明显不同的训练原理与方法。对抗性竞技运动项目(开式动作技能项目)与非对抗性竞技运动项目(闭式动作技能项目)在动作信息处理和动作产生过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人体动作的控制与调节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多重信息流共同和谐发生作用的时间和空间精确性,以及动作程序的不断优化,动作产生和控制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连锁性条件反射”。中央视觉与人的意识相联系,适合于调节和控制慢速的动作和目标行为,而周边视觉有时能够不直接与人的意识相联系,适合于“自动”调节和控制快速的动作和目标行为。
在现代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动作科学原理、神经生理的特性,以及人体运动感觉与动作调节的机制,合理地设计训练方法和参赛方案,除了培养运动员的正确训练和参赛意识外,还必须设计出适宜的专项训练和刺激方法与手段,诱发并使运动员的神经和肌肉系统自主“学会和发挥出”专项竞技运动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人体动作矩阵指在人体动作产生与控制过程中,人体内外环境基本要素的有序整合结构、它们之间的适宜匹配模式和交互作用,以及协同表现的最佳功能状态。
3.1.2 人体动作矩阵中的硬件系统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筋膜、骨骼、氧运输和能量代谢系统等“身体装备”,而软件系统则包括基因遗传密码、中枢神经、周围神经、中央视觉、周围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系统等“信息网络”。
3.1.3 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也正是自身“软件开发”和“硬件完善”的最佳时期。神经系统的完善促进了动作程序的优化,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软件”的完善和运行,犹如建立有序关联的各个动作“里程碑”,决定了人体渐进地完成各种姿势和逐步升级的一般和专门动作模式。
3.1.4 人体动作模式是我们掌握的所有技能,以及做的所有其他练习和活动的基石,我们必须把动作从行为高度予以考虑。
3.1.5 训练动作能够完善肌肉,而训练肌肉却难以完善动作,动作程序与动作模式决定了动作质量,优质动作模式是强大动作绩效的本源和动作安全的最佳保障。
3.1.6 现代高水平运动训练系统的前沿特征表现为:流程、标准和团队。三者唇齿相依,和谐互补,它们体现着现代科技最先进成果的应用,训练计划、实施、管理流程和控制标准,以及高质量的人才构成和团队协作。
3.1.7 人体动力链和远端用力动作效率的五要素包括:完美身体姿势、精确定位与支柱稳定性;髋部和臀部肌群主导人体动力链的动作;充分的上下肢交互配合与下肢髋、膝、踝三重伸展;踝背屈或伸腕的动力链远端发力准备姿势;前沿的运动装备。
3.1.8 动作模式训练的目标在于不断升级动作矩阵和突破动作限制,尽可能安全、长久、可持续地提高和保持运动成绩。优化动作矩阵是动作模式训练的方法学根据和本质所在。
3.1.9 对抗性竞技运动项目(开式动作技能项目)与非对抗性竞技运动项目(闭式动作技能项目)在动作信息处理和动作产生过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3.1.10 在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人体动作的控制与调节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多重信息流共同和谐发生作用的时间和空间精确性,以及动作程序的不断优化,动作产生和控制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连锁性条件反射”。
3.2 建议
在现代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必须遵照动作科学规律,根据人体的神经生理的原理、特性,以及人体运动感觉与动作调节的机制设计训练方法和参赛方案,除了培养运动员的正确训练和参赛意识外,还必须设计出适宜的专项训练和刺激方法与手段,诱发并使运动员的神经和肌肉系统自主“学会和发挥出”专项竞技运动所需要的关键能力。
[1]Schmidt, R. A. & Wrisberg, C. A.(2008).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M].Champaign,IL: Human Kinetics, 78-82
[2]刘爱杰.竞技就是动作讲座[R].南京:江苏省水上训练基地,2011
[3]刘展(美).动作学习与控制课程讲义[R].斯普林菲尔德:美国春田学院,2003
[4]于冰(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与应用报告[R].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Explanation of Movement Matrix and Movement Models
ZHANG Ying-bo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4, China)
Acknowledgement of human movement science and mastering of frontier knowledge and methods of movement sensation and movement regulation have formed a theoretical base and application foundation for modern training methods such as core strength training, vibration training, Swiss ball training, suspension training, etc. The articl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movement sc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through case analysis, it clearly explains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 movement matrix, movement models, movement sensation and movement regulation of the different competitive sports i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competitive sport; movement matrix; movement model; movement sensation; movement regulation
G808
A
1006-1207(2011)04-0021-06
2011-06-15
张英波,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何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