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工程“1+X”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1-01-01陈晓龙彭志平

计算机教育 2011年3期

  摘要:文章论述我院以人才市场需求确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将人才市场认可的、权威的技能认证课程纳入到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学历+技能型的“1+X”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根据我校和专业具体情况,给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措施,确保该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够顺利实施。
  关键词:网络工程;培养模式;建设措施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学校也不断增多,其中以工科类院校为主,另外还有理科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目前,我国已有143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大学类高校有89所(其中211类的大学有21所)、学院类高校有54所。从地理分布来看,网络工程专业覆盖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的高校。其中,广东省最多,有16所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东省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极大。但是由于教育部对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没有规定统一的专业规范,因此各高校开设的网络工程专业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等方面都不太完善。
  2010年,我校网络工程专业通过了广东省学士学位授予权评审,拥有了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经过4年的建设,网络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学生课外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相关专业的特点、专业实验室建设情况、相关兄弟院校的经验、人才市场需求,进一步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符合新的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形势要求的网络工程专业“1+X”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地方经济建设和我校网络工程专业的生存发展、特色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1+X”人才培养新模式有计划地将人才市场认可的、相关权威技能认证的考试内容纳入到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获取“1”个本科学历的同时,具备获得“x”个权威技能认证证书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1 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针对广东省和茂名市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状况以及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工为主,石化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强实践能力的网络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经过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国际知名企业网络工程师认证课程体系的学习,能系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网络工程实践能力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成为具有网络规划构建、网络安全设计和网络应用软件开发(或嵌入式系统设计)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尤其是面向石化行业的网络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2 课程体系设置
  
  2.1 科学设置培养方案课程模块,确定培养方向
  首先,我们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分析,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然后,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广东省教育厅“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计划”、我校制定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我校培养应用型本科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将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划分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素质、特色模块、网络通信基础理论课程、网络规划构建、网络安全设计、网络应用开发和嵌入式网络等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内容如图1所示。
  
  图1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1)表示该门课程在第1学期开设,其他类同。
  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各课程模块的设置和教学进度安排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内在逻辑性和连续性。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网络工程基础理论和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知识模块学习不断线。如在第1学期就开设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一方面尽早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编程语言,为学生打开一扇自学大门,提高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对面向对象编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并进行初步实践。然后在第2、3学期,分别开设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实践等课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VC++,并达到对基本算法进行强化训练的目的。紧接着在第4、5、6分别开设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和操作系统等软件设计类课程,构建了以Java技术为主线的“面向对象原理与Java实践”、“Java Web应用编程基础”和“Java Web开源框架技术”三阶段系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教学,形成Java应用技术教学与就业的良性循环,确保了学生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学习不断线。
  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确定了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和嵌入式系统设计两个培养方向。其中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包含网络规划设计、网络安全设计和网络应用开发等课程模块。嵌入式系统设计包含网络规划构建、网络安全设计和嵌入式网络等课程模块。通过这些课程模块的学习和专业方向的培养,学生具备了考取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网络工程师、“软考”嵌入式系统工程师、H3C网络工程师和Sun Java认证证书的能力。
  
  2.2 构建“1+X”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采用“学历+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地将人才市场认可的、权威技能证书的考试内容纳入到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使得学生在获取本科学历的同时,能够有能力考取以下技能证书:
  1)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软考”)网络工程师、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资格。
  “软考”是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与信息化部举办的国家级“以考代评”考试,其考试范围的广度和考试内容理论要求的深度决定了其在IT行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与“软考”网络工程师资格考试有关的课程模块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模块、网络通信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网络规划构建和网络安全设计等课程模块;与“软考”嵌入式系统工程师资格考试有关的课程模块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模块、网络通信基础理论课程模块、嵌入式网络等课程模块。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保证了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有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
  2)H3C认证网络工程师。
  上述“软考”资格认证考试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网络工程实践能力,根据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主要拥有H3C网络通信设备的实际情况,我们将H3C网络工程师认证内容纳入到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H3C认证是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建立的具有国际规划、完整的网络技术认证体系,是中国第一个走向国际市场的IT产商认证体系,在产品和教材上都具有完全的自主产权,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得到电信运营商、国防系统、行业客户的广泛认可。
  H3C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网络工程实践能力,学生经过培训,能进行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具备利用基本网络设计技术设计和构建中小企业网络的能力。
  学生在第3、4学期学完“计算机网络”TCP/IP协议课程后,对计算机网络理论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第4、5学期开设H3C路由交换技术(一)、(二)。该课程严格按照H3C网络学院提供的教学大纲,使用H3C网络学院课程培训教材,由“H3C认证讲师(HCI)”讲授。
  3)Sun认证Java程序员。
  Sun认证Java程序员是业界唯一经Sun授权的Java认证。考试内容涉及所有Java相关知识、编程概念及applet开发技巧,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应用软件进行复杂编程的能力。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理论知识,具备网络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将Sun Java认证的课程引入到培养方案,在第4、5、6三个学期连续开设以Java技术为主线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具备考取Sun Java认证证书的能力,而且具备进行网络服务系统、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
  
  3 建设措施
  
  在将上述相关权威技能证书考试内容纳入到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我们还采取了以下措施,确保“1+X”人才培养新模式能够顺利实施。
  
  3.1 积极争取学校质量工程立项
  结合学校开展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我们积极组织专业教师申报省级、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目前,已取得学校“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立项,网络工程专业“1+X”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项目和平台建设项目立项。目前,这些质量工程项目负责人和专业教研室按照学校给出的评估标准认证开展工作,带动了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为网络工程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培养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教师队伍的水平起主要决定作用。因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引进2名左右在国内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授或成绩突出的副教授,引进2~3名名校名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2)制定并落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培训计划”,每年遴选1~2名骨干教师到知名高校、研究所从事高级访问学者工作或攻读博士学位。
  3)选派教师到省内外参加各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术会议。
  4)利用寒、暑假选派教师到国际知名认证培训机构参加短期技能培训,使部分教师达到H3C认证讲师(HCI)、J2EE与.Net应用程序讲师的水平。
  5)定期召开专业教师交流会;鼓励教师开展教研和科研,将科学研究、教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6)聘请茂名石油化工公司信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作为客座教授,不定期为本专业的师生举办石化行业信息化技术应用讲座。
  我们通过上述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确保“1+X”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3.3 健全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实行专业主任负责制。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专业主任要主动工作,衔接好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要经常召开教研活动,把“1+X”模式的主要思想、内容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并要求专业教师在制定相关课程的授课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时,要包含权威技能认证考试的相关内容,按照其要求进行教学、考试;另一方面要通过新生专业介绍,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与相关权威技能认证考试内容关系,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与此同时,再通过任课教师提交的授课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试题等教学文件和学生评价情况,检查“1+X”模式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确保培养质量。
  
  3.4 成立H3C网络学院,促进内涵发展
  H3C网络工程师认证已成为国内知名的认证品牌,得到了运营商、行业客户和学生的广泛认可。因此,我们通过和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H3C网络学院培训机构,将H3C网络学院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融入到网络工程专业日常教学管理中去,为“1+X”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可使学生全面接触前沿网络技术和产品,提升未来职场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3.5 强化实践环节,确保培养质量
  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新进的H3C网络通信设备,新建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制定并完善现有设备能够开出的所有实验的指导书,然后和培养方案相结合,规范各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实验大纲。要求各任课老师主动适应培养方案、实验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实践环节,确保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软件工程实验室高档微机,构建以Java技术为主线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Java Web应用编程、Java Web应用框架技术三阶段系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课程教学,通过项目实训,进一步强化学生精通应用J2EE技术开发网络应用软件的能力。
  与茂名石化信息中心、群英网络有限公司、广东长盈科技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以企业或公司化项目小组的组织形式,以教师、企业或公司产、学、研项目形式,以互动式平台学习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与创新能力。将学生所学的理论与企业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特色和创新
  
  4.1 提出“1+X”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使得学生在获取本科学历的同时,能够有能力考取以下技能证书:“软考”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软考”嵌入式系统设计师、H3C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和Sun Java程序员资格证书。
  
  4.2 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模块设置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连续性
  各课程模块知识体系紧扣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电子信息理论基础课程、通信网络基础理论、网络工程实践、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等知识模块学习不断线。这些课程模块包含了“软考”网络工程师、“软考”嵌入式系统设计师、H3C网络工程师和Sun Java程序员认证考试大纲的内容。
  
  4.3 专业课程整体开课时间前移
  将专业基础课程由第5学期提前到第3学期,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与参加考研和各种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相关的课程在第6学期全部完成,进一步提高考试通过率。
  
  4.4 注重理论、强化实践
  “软考”是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级“以考代评”考试,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将其考试大纲的内容纳入培养方案,保证了教学的理论深度。而国际知名认证H3C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网络工程实践能力,学生经过培训,能进行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能够利用基本网络设计技术设计和构建中小企业网络,从而强化了学生网络工程实践能力。
  
  4.5 体现了一定的石化特色和“大工程观”理念
  在第5、7学期分别开设“石油化工概论”、“石化行业自动化技术”、“ERP在石化行业中的应用”等石化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使学生了解石化行业广泛使用的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等网络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石化行业特色。在第4~7学期分别开设了工程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选修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知识背景和整体性思维方式等“大工程观”理念。
  
  5 结语
  
  本文在合理设置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1+X”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然后,通过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立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管理等建设措施,提高培养质量,使得学生知识结构更趋合理,综合能力提高,在获取本科学历的同时,具备考取行业权威证书和国际知名认证的能力,就业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也使得教师素质提升,能够更好地把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教学质量普遍提高,从而把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成理念超前、方法先进、实效突出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
  
  参考文献:
  [1]刘悦,张远,贾忠田.高等学校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科学规范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24):120-122.
  [2]丰洪才.李雅琴.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3):91-93.
  [3]姜腊林.易建勋.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67-69.
  [4]苗风君,潘磊,郑秋生.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0):145-147.
  [5]马巧梅.基于两条主线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5):75-77.
  [6]施游.网络工程师考试冲刺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11.
  [7]雷震甲.网络工程师教程[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32.
  [8]胡圣明.软件设计师教程[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