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2011-01-01屠莉包芳
计算机教育 2011年3期
摘要: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大班授课、小班实训的团队教学改革模式,结合“案例贯穿、主体参与”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探讨“教学做合一,讲学练合一”的新课改思路,该教改思路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教学做合一;讲学练合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就业的需求,社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知识型到能力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给各类高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是培养软件人才重要的必修课程,这让许多原本一直沿袭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也都开始大力拓展这类课程的教改思路。近年来,面向对象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这门课作为大一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作为新教学改革的重点试点课程,经过几轮的探索和实践,这门课程无论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或教学效果上都给其他基础类课程的后续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下面就这门课程的改革思路进行介绍。
1 当前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当前,大多数院校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上都采用单个老师授课的方式,并采用理论加实践的形式,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教学资源单一或教学思路或角度有局限。虽然理论加实践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和增强动手能力,但由于老师教学资源和精力有限,这种学习的形式会让学生感到疲劳,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种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也大多沿用了一般的知识点的顺序讲解形式,在课程知识点的系统划分上有欠缺,在学生解决实际项目问题上也有欠缺。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教师的灌输并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如何将传统的教转变为学生体验式的学,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参与进来才是改革的重点。
因此,无论从教师教还是学生学的角度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都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解决教与学角色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学校和社会的人才需求。
2 课程改革新探索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OOP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技能,掌握3层的程序架构模式,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应用技能,为其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软件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勤奋、严谨、灵活的自主学习态度以及合理分工、团队协作的工作态度。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按以下教学改革思路按进行了实践。
2.1 改革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团队力量
我们首次尝试团队教学法,实行“大班授课、小班实训”的方式。教学团队由主讲教师和实训教师组成。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定期交流教学和学习情况。其中,主讲教师负责理论课堂的大班授课;实训教师负责小班的实训指导、作业批改和反馈等,其余环节都由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的共同进步,有利于课程建设规范,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老师的教学得到更好的学习补充。
2.2 采用“主题划分,案例贯穿”的教学设计
将传统的零散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和划分。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划分为4大主题:主题1-面向对象基础;主题2-继承多态;主题3-泛型集合;主题4-3层架构的项目实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基础案例一主题案例一项目案例3级案例,讲授4大主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1)基础案例。包括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对各主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讲、学、练合一”;每个主题内包含多个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
2)主题案例。每个主题结束时,通过主题案例让学生整合本主题内容,进行综合性设计和训练。每个主题内包含1个主题案例。
3)项目案例。课程结束时,通过项目案例实训,使学生能够融合整门课程的内容,进行3层架构项目的设计和实现,项目案例设计和实现贯穿每主题。在每主题中逐步实现项目的主体部分,在期末将它们整合起来,成为完整规范的项目。整门课程包含1个项目案例。
通过“4大主题,3级案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高职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理念:“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教授知识,也能通过各级案例,锻炼学生利用知识实现案例任务的技能。
“4大主题,3级案例”的关系如图1所示。
我们按照这4大主题划分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也分为这4个阶段。以第2主题讲解为例,我们将继承和多态的主题知识点融汇到课堂的基础案例中讲解,基础案例划分为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例如,在主题2的第一次授课上,我们引入教学案例“人和教师、学生”之间的继承关系来讲授最基本的继承概念,并实例化具体的某个学生来说明类与对象的关系。随后引入练习案例“员工和销售员工、采购员工”的关系来让学生自己练习理解继承概念,教师总结纠正。最后,让学生将自行设计和描述“生物和动物、植物,动物和猫、狮子,植物和玫瑰、松树”之间的3层继承关系作为课后练习,并进行拓展。随后的每次课堂授课都会引入恰当的基础案例。当主题2的知识点讲授完后,我们会专门引入一个主题案例“小孩画图(长方形、圆、三角形等)”来对本主题的继承和多态等知识点进行串联,综合应用本主题。在主题案例结束后,我们会导入项目案例“学生选课管理系统”3层架构中的第2层数据访问层类设计,包括学生类、教师类、课程类等的设计。通过这3层案例的贯穿,完成主题2的完整实施。接下来就是其他各主题的类似实施。最后,通过主题4的主题讲解、训练,将前面各主题实施阶段中的项目案例各层串联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3层架构的“学生选课系统”,实现整门课程的实践项目。
2.3 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体参与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验式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以项目组团队方式主体参与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应用技能,为其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大班教学。各主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都组织在基础案例的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中,课堂上,教师通过教学案例分析、知识点学习、教学案例实现来讲解必要的理论和技能,然后,学生项目组马上通过练习案例进行练习、实践,在课堂上做到“教、学、做”一体,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参与意识。
2)实训教学。分为基础技能训练和拓展技能训练2个阶段。基础技能训练:在课余时间,由项目组长分配任务,分工合作完成基础技能实训讲义,教师批改并订正讲义,确定本次实训采用哪组的讲义。在实训时,学生项目组代表先演讲,然后,教师讲解订正后的讲义,强调重点难点,开展基础技能实训。通过项目组分工合作、自编讲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严谨、团结的学习态度。
拓展技能训练:在基础技能训练后,教师根据基础技能训练结果,对特定技能和需拓展的技能进行规划,再进行一次拓展技能训练。
3)作业、测验环节。通过自批作业(教师面批组长、组长批阅组员、学生互查、教师抽查)、自我测试分析(订正、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制定)等措施,培养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分工协作的工作学习态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4)网络论坛交流等环节。由师生互动等环节组成,在课余时间由学生主动主动提问、探讨,增加课余的互动环节。
以上各环节,包括课堂、实训、作业、课余等环节,都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团队协作、主动参与,培养其团队协作主动学习的习惯,配合课程的素质培养定位。
2.4 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在考核环节中,教学团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更好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我们采用理论考试和上机考核的方式。为了控制学生的过程学习,我们加大了平时测验以及平时作业分的比例。为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们采用了赏罚分明的机制,设置了许多加分和扣分的项目,以此组成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3 新教改的革新作用
新教改思路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过程学习,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
2)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愉悦感,而不是枯燥的被动学习;
3)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
4)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教师团队也可以定期交流反馈;
6)学会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和交流;
7)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上述思路符合怀特(White)和沃特森(Watson)研究所中列出的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些影响因素,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4 结语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岗位一线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它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本文针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进行探索,教学改革实践不仅锻炼了教师团队,提高了教学水平,也使教学资源得到积累整合及共享,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力度得到提高,它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主动学习能力,适合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岗位需求,并为其他基础课程的改革做了探索性工作,积累了经验。面对市场变化、行业发展以及众多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教学改革探索仍需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辉,高职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4):155-156.
[2]贺海晖,石林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0):37-38.
[3]杜献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g(6):39-40.
[4]俞辉.高职高专计算机案例教学的过程与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28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