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航物流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1-01-01高茂庭
计算机教育 2011年3期
摘要:针对具有行业特色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教学情况,对面向行业应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包括港航物流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特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方向设置和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面向行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反过来,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又促进了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不断前进。为了规范计算机学科教育,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还确定了4个研究课题,并组织全国14所高校开展试点工作。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参与了其中的“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项目。本文以港口航运物流行业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例,对面向行业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1 港航物流行业计算机人才的特点
为了认清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我们对港航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我们走访了多家港航企业,了解了这些企业目前的信息化建设现状,尤其是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对港航物流行业计算机应用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我们认为面向这个行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特点和素质:
1)掌握较扎实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和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2)掌握必要的港航物流行业管理和业务知识,熟悉行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3)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综运用能力,能分析技术对个人、组织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包括伦理、法律和政策等各方面的问题。
4)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能解决实际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较强的终生学习能力。
6)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社会交流能力。
2 港航物流行业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在具有行业特色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结合所在学校的行业特色,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并构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为认清这一问题,我们先从分析专业基本情况和学校所处的行业特色入手。
2.1 专业基本情况
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成立于1985年,前身是上海海运学院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该专业于1979年组建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建系后,该系的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得到不断发展,现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具有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还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
目前,本系有在校研究生近百人,本科生一千余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四百人。本科教学设有3个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信息管理教研室、网络工程教研室。现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教师40多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名。
有行业背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是否多数在相关行业内工作?如果不是,那么行业背景也就没有什么意义。近年来,我校分布在港航物流企事业单位的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行业背景对学生就业有较大的影响,地域分布主要是在上海地区。
2.2 找准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通用专业,在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办计算机专业,就必须了解并结合学校的行业特色,以形成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又为学校的特色提供有力支撑。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技术、经济与管理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理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定位为立足航运,依托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努力建设成世界高水平的海事大学。学校的定位与毕业生的分布情况相符,因此,我校一方面要学生扎扎实实打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又要突出港航物流行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要求。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建设,首先要明确专业定位,结合行业业务,专业方向主要侧重于港口航运物流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集成这3个方面。通过对港航物流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我们弄清了航运企业需要什么规格的信息技术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与人才结构,航运企业中软件、硬件的运用情况,管理规范,目前主流航运企业的软件开发技术及应用情况。
信息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为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创新精神足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人才。学院坚持“整体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实施模块式教学计划。以课堂教学为主,融操作、实践、科研等素质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调研和分析,结合校、院两级的定位,我们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设置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和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学科素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开发型计算机高级专门人才。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信息系统开发、集成及运行维护能力的信息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3 港航物流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就需要切实落实好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我们紧密结合学校的航运特色,针对行业计算机人才的特点,在航运信息技术方向上突出特色,并通过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实验室建设,教学案例,实践、实训和毕业设计的应用背景选择等多个环节予以体现。
2.3.1 突出行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施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必须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具体落实既要扎扎实实打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又要突出港航物流行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要求。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我们统筹培养过程,妥善处理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限选课程的关系,通过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体现各个专业方向,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学分、学时及比例如表1所示。
2.3.2 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依托,我们还先后创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并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两个专业方向,拓宽了专业人才培养口径,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指出,如何确定自己学校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明确其毕业生的主流就业岗位,考虑给他们什么内容能最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学校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情况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是有意义的。
因此,课程的设置应与学生的主流就业岗位相适应,具体来说,就是要考虑港航物流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在培养方案中,我们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组指导学生选课,分别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课程组和信息技术课程组,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计算机科学方向中又设置了软件与理论基础课程组、.NET开发技术课程组、J2EE开发技术课程组、多媒体技术课程组、嵌入式系统技术课程组等,学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学习,在某一方面有所长,信息技术课程组则针对港航物流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开设课程。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课程组包括港口概论、集装箱码头业务与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应用集成原理与工具、人机交互等课程。还有一些其他体现行业特色的课程,作为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修。
2.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要依靠教师来完成。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内培外引的力度,积极引进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培养现有教师。近五年来,我们引进教授1人,博士教师14人,经过学校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的教师有10多人,出国进修的有近10人,通过与老教师结对子,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
2.3.4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
1)建设专业实验室。
各种实验室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载体。我校采取多种渠道建设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实验室。结合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信息工程(港口、航运)”,我们建设了港口监控与通信实验室,该实验室以洋山港一期为模型,对智能道口、装卸船作业、堆场作业和集装箱卡车管理中的车辆与箱号识别、网络通信、无线通信、视频监控等技术进行了模拟。利用交通部“现代船舶通信导航与信息技术实验室”项目,我们建设了智能海事网络实验室,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与海量数据处理为基础,围绕物流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自主智能移动系统研究平台、海事信息通信与服务平台和电子交易与综合门户等四大实验教学模块,逐步开设出一系列体现信息技术在海事信息管理与港航物流领域应用成果的应用型实验项目。此外,结合“航运信息工程”校级重点学科,我们建设了航运信息工程研究基地实验室,也能为信息技术方向人才培养提供了环境。
2)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的一个重要桥梁。为了有效地落实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2009年初,我校专门成立了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
2010年初,我校开始实施“践行百家实习基地创建计划”,与港航物流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企业长期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学校已先后与中远集运计算中心、上海理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上海必特软件公司、上海迅博数码有限公司、海航大新华物流公司、上海新致软件有限公司、吴淞口海事处、海岸电台周浦发信台、中海电信有限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
3)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与实训。
除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外,我校还与多家企业合作,在校内或企业内举办多期专业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活动。企业IT工程师引用一些实际案例,针对一些实际问题,为学生作详细讲解。目前,已经与学校开展合作培训的企业有Infosys技术有限公司、Vanceinfo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中远集装箱综合发展有限公司、达内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澎博网络数据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
3 结语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海海事大学作为一所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注重突出行业培养特色。近几年,虽然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但我系毕业生在港航物流企业人才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他们在港口、航运和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技术方向)规范起草小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技术方向)规范与专业建设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