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1-01-01王忠民王陆海韩俊刚
计算机教育 2011年3期
摘要: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结合西安邮电学院的办学定位和行业特色,我校在计算机工程方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模式、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地方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对我校的探索与实践过程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校企合作
1 研究背景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设有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高校有800多所,仅次于英语专业。2008年,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达10.7万人,占工科招生人数的10.9%。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创造了重要条件。但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力越来越低,录取分数逐年下降,学生的专业优越感越来越低。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本专业仍然出现了就业困难的现象,昔日的热门专业成了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红牌专业之一。出现这种现状,除了因为各高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办计算机专业外(据统计,现有开办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有一多半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办专业的),还与各高校都信奉“高水平”办专业理念,都定位于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形成以一个模式办计算机专业有关,这就造成了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的局面。
早在本世纪初,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就针对已经逐步显现的苗头,开始了在我国分类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研究工作,并在2006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研究型(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两种)和应用型(信息技术型)三种培养规格框架,鼓励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和服务对象确定专业培养方向。为了进一步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办学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2007年全体会议上决定,以《规范》为参考,开展科学办学的试点工作,并报教育部,将这项工作作为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实施。西安邮电学院作为“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项目的4所参加院校之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两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本文就近年来在计算机工程方向开展的教学研究情况进行介绍。
2 特色鲜明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特色是专业生存的关键。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地实现信息化和数字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成为整个工业发展的大趋势。在软件外包、两化融合、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会急需大量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在任何专业领域,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很有限的,而社会大量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如果高校不顾自身条件、行业特色和生源情况,盲目照搬“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模式,必将失去自己的特色,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出现就业困难的情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颁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中给出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四个方向的办学思路和要求,必将为各校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的计算机专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紧紧围绕国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结合物联网产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积极发挥围绕邮电通信行业办学的优势,坚持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思路和特色发展道路,探索主动回归工程教育,形成行业特色鲜明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科研带动、合作培养”的专业办学特色。通过省级特色专业点建设(本专业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带动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建设,办出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特色专业。这样的办学特色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宽基础教育和企业岗位专项知识有机地结合,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 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3.1 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为了适应人才需求多样性的要求,我们依托邮电通信行业,在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方向的试点工作。在计算机工程方向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相互依存和支撑的两个专业方向,即嵌入式系统方向和计算机通信方向,建立了具有计算机通信和嵌入式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并实践了计算机专业新型多元化培养模式。以培养过程的多元化应对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就业去向的多元化。通过建立学科交叉式培养模式,我们培养出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形成了如图1所示的以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西邮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为依托,政府指导支持,电信运营商、软件企业积极参与的产学研合作计算机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多元化培养模式,就是在高等教育结构多元化的大趋势下,以培养体系的多元化应对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就业去向的多元化。承认学生差异,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学科交叉和与企业的合作,形成既满足社会需要,又符合学生个性,且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的多样化工程技术方向。
不论是教育部2008年启动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项目,还是近期刚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都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的沟通与协调,共同采取措施,破解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难题。近年来,我们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软件园、北京软件园、大连软件园、深圳软件园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其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他们也为园区企业牵线搭桥,推动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企业的认可和政府的支持。
3.2 建立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出现结构性就业困难的原因,除了学科知识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技术发展的现状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基于学科知识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工程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后,由师傅带徒弟式的一年期实习方式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企业需要能立即投入到项目开发中,为企业创造财富的零适应期员工,这就向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捉出了挑战。传统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牛产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场地、时间等的限制,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以课内实验为例,尽管各学校从教学组织、考核等方面对课内实验环节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但由于学生自身对课内实验重视不够,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实验任务,要求课外预习,但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前没有做任何准备工作。加之学生人数较多,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也很难顾及到所有学生,造成目前课内教学效果不理想,直接导致随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作质量很难得到有效保证。
近年来,我们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形成了如图2所示的以传统的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为基础,以开放实验、兴趣小组为补充,以参加各类各级别的学科竞赛为激励手段的多位一体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提高课内实验教学效果,同时积极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以开放实验、兴趣小组为基础,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为推动,以基于项目的导师制训练为抓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2005年以来,我校先后组建了嵌入式系统兴趣小组、Linux兴趣小组、Web开发兴趣小组、FPGA兴趣小组等,完成了几十个项目。通过基于项目的开放实验、兴趣小组的锻炼,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在参加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邀请赛以及挑战杯等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3 探索校企合作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提出的实施方案,要求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在企业设立一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地去作毕业设计。目前,国家、地方政府及高等学校要分别采取措施,研究制订支持工程教育改革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各类鼓励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财税政策、实习安全与保险政策以及鼓励教师参与工程教育的聘任与考核政策等,为实施“卓越计划”,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面对近年来高校扩招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在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先后与北京神州数码、沈阳东软、西安康耐克、西安用友、北京文思创新、德国西安英飞凌、西安NEC、深圳易思博、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等大批有影响的IT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探索出“3+1创新教育实验班”、“与企业对接定制培养”、“企业参与以紧缺行业需求为目标的就业培训”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构建出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具有针对不同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且贯穿了不同方式所共有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本科教学为根基,以校内校外联合实习双基地为载体,以共同组织教学和管理为手段,以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到合格员工为目标,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在教学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认识,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思想过得硬、作风过得硬、技术过得硬”,力争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我们开展了多种具有企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紧跟前沿技术,并以项目设计为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实现“零适应期”就业。
3.4 建立l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
在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下,新型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改革将会遇到种种困难。改革不仅需要克服内部形成的习惯和阻力,还需要从组织机构、人员条件、政策环境上予以充分认识和保证。2005年,我们成立了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该中心2005年成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产业部授牌的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06年成为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合作院校、软件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成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IT人才培训基地;2007年评为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实验区;2008年成为深圳软件园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高校实训基地。
实训中心是联系政府与企业的纽带。作为校企合作的窗口、纽带,实训中心是解决教育与产业脱节问题的新的机制创新。实训中心的建立突出了教学改革目标,成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试验田。实训中心定期聘请企业各层次人员到学校讲学,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的要求,尽早了解企业的需求;实训中心为青年教师联系企业,进行顶岗工作,使更多的青年教师具有企业工程开发的经验,满足工程型人才培养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实训中心是对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校企联合制定与组织实施面向某一技术领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各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涉及的学分置换和学籍管理、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形成的较成熟的东西适时地反映在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中、使更多的学生受益等问题,都是传统教学过程中未曾遇到的问题。这些工作的开展逐渐显现了原有教学管理体系的不足。为满足与企业合作的需要,需要赋予实验区传统教学管理机构所不具备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包括教学改革试点、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就业服务与指导以及学籍管理(学分置换)等功能,IT实训中心成为集管理、实践教学和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型教学管理机构。
实训中心担负校企合作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所需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近年来,我们特别重视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图3为近年来实训中心建立的校企合作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我们采取了内外结合、校企互动、订制培养、就业对接的方式:同一家企业既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同时又是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校外功能对接,互为补充;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管理,各有所侧重;实习实训和课程内容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设置和调整,校外实习是校内实训的衔接和延续;最终实习考核的结果以在企业就业为目标,以胜任企业要求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为检验标准。
以双基地合作伙伴北京神州数码融信软件公司为例。双方的合作模式是由学院提供校内实习基地的实验设施和场地,企业承担教学费用。有意参加培训的学生先由企业招聘,对于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学校根据企业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他们进行前期培训。培训从大三暑假开始到大四上学期,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第一阶段的技术培训。这期间,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西安邮电学院的学生,又是神州数码的见习员工。在校内实习基地培训过程中,经考核通过者将成为企业的见习工程师,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参加真实的项目实习。参加项目两个月后,对学生进行适岗度考核,通过考核后,学生将成为神州数码的正式员工。同时,企业为不被录用的学生出具见习表现证明,以便学生重新求职。被录取者继续参与企业开发项目,同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在学校通过答辩,毕业后正式入职。
4 结语
在教育部“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我校在计算机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希望对地方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未,关于高计算机本科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4-6.
[2]柴巧叶,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推进我院计算机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7(16):43-45
[3]杨爽,计算机专业多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92-94.
[4]王陆海,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