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玻纤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2011-01-01刘海燕李昊
经济师 2011年1期
摘 要:当今世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是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玻纤作为复合材料中的一种,是非常好的金属材料替代材料,在我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在对河北省任丘市七间房乡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玻纤产业发展现状,对该地区玻纤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探析,同时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玻纤产业 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 任丘市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24-03
一、玻纤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1.国际玻纤产业发展现状。自20世纪50年代末池窑拉丝法生产工艺问世后,国际玻纤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国际先进玻纤企业利用玻纤生产的技术进一步提高,近些年相继实现了环保、高强、耐酸、耐碱、耐热、防腐的非E玻纤的规模化生产,并逐渐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使这些玻纤在玻纤总量中已占20%以上,较大提高了与其他高性能纤维在性价比方面优势。在玻纤产品的应用领域方面,目前世界玻纤制品已形成近5000个品种、60000多个规格的庞大体系,遍及电子、通讯、建筑、化工、冶金、核能、航空、航天、舰艇、车船及海洋开发、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
2.我国玻纤产业发展现状。我国玻纤总产量现已远远超过老牌世界第一的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玻纤第一生产大国,但还不是技术强国。为具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出台了比较重要的涉及玻纤工业的政策。为推进玻纤行业技术进步、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1月8日正式发布了《玻璃纤维行业准入条件》。在全球化进程当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压力。
3.七间房乡玻纤产业发展现状。全乡共有企业876家,玻璃纤维制品生产是本乡的主导产业。从1980年到现在30年的发展,已形成集捻线、合股、织布为一体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涉及管道包扎、平织窗纱、内外墙体布,聚酯胎油毡基布、土工布等十几个大类,50多个品种。广泛的用于建筑、保温、防水、航空航天、高速公路等方面。销售网点遍及全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近50%,并出口中东、欧洲、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2003年西大务村划出181.87亩闲散地,建成七间房乡第一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基地入驻企业有29家,金锅拉丝设备20台,聚酯胎基布生产线8条。引进外资达57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140多万美元,同时引进内资8000多万元,促进了全乡玻璃纤维产业的提档升级。2007年开始筹建三庄第二玻纤小区,小区占地700亩,预计总投资1亿元,该小区的建设进一步缓解了七间房乡土地瓶颈问题。
七间房乡的玻纤产业在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内的大中型企业也在不断壮大,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然而,村中一些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却存在很多弊端,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
二、玻纤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原料供应不稳定,销售渠道不完善。原料的供应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一般具有固定的供应商,在原料采购上相对稳定;而对于依靠家庭作坊模式生产的生产商而言,由于村内的小生产户密度过大,再加之没有合同的约束,缺乏固定的供应商,又没有相关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当原料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时各供应商之间存在激烈的价格竞争。由于小生产商自身发展的特点,其受原料供给状况变化的冲击比较大。
在销售渠道方面,大中型企业一般拥有自己的销售部门,由相关人员负责国内固定的销售点或者负责网上销售,部分产品用于出口;家庭作坊模式的生产商,主要通过“自产自销”的销售渠道,他们有的依靠客商前来收购,有的拥有自己的销售点,有的直接通过其他销售点代售,缺乏统一的管理,灵活性差。
2.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低,品牌效应低。七间房乡玻纤产业涉及管道包扎、平织窗纱、内外墙体布,聚酯胎油毡基布等十几个大类,50多个品种,相对而言,该地区的玻纤产品种类单一。而且,由于织布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相对入行门槛不高,操作比较简单,因此七间房乡绝大部分村民选择织布,产品的附加值低,价值增长低,经济效益低。
七间房乡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玻纤产业基地,在创建品牌方面投入力度不够。当地只有少数玻纤企业建立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如:天波玻纤制品有限公司、晨光玻璃纤维布厂,其在网上建有自己的销售网站,知名度相对比较高。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在外地甚至国际上打响品牌。对于一些家庭式作坊的知名度可以归结为零,这无疑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3.员工不足,招工困难。除了当地一些大型企业外,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家庭式作坊普遍存在员工紧缺、招工难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规模的扩大。由于该地区家庭作坊式生产户多,并且高度集中,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较大。有些玻纤产品的生产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对生产效率极其重要,而相对来说技术型的工人较少,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由于织布等生产环节对职工的技术性要求不高,从而也加剧了员工的流动性,这对于家庭式作坊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不确定等原因,使得玻纤产业出现了招工难现象,对玻纤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4.设备资金投入高,制约企业扩大再生产。据调研了解到,建立一条池窑生产线要上亿元,生产聚酯毡的一条流水线要200万元左右,一台金锅拉丝设备要30万元左右,新型的织布机大约在2万元左右,一般家庭作坊使用的旧式、淘汰的织布机也要几千元一台,在农村普遍存在的坩埚法拉丝成本还低一些。高额的设备资金投入,对于资金流动本来就比较小的小企业和家庭式作坊而言实在难以承受,也造成了该地区运用先进设备进行拉丝生产的企业比较少,大部分拉丝生产是通过坩埚法完成的,也使得该地区的生产环节比较单一,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5.能耗高,污染严重。玻纤产业在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玻纤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电、煤、化学原料等物质。由于村内生产户多是采用旧式机器设备,机器工作时产生较大的声响,形成了噪音污染,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睡眠造成一定的影响。玻纤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物品,而其中很多物质是有毒的,如烤布用到的甲醛等,因而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由于玻纤产品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目前还没有降解的方法,玻纤废弃物的处理不规范、不合理,给环境治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6.行业整体水平低,企业转型困难。与国内平均水平相比,无论是技术、资金、规模、管理水平还是其他方面,当地的玻纤产业都存在明显的劣势。虽然当地企业也在积极地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但行业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小企业和家庭式作坊里普遍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技术,老化、淘汰的机器设备,种种方面都限制了当地玻纤产业整体健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