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增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性
2011-01-01康翔
经济师 2011年1期
摘 要:文章围绕《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际,阐述了荣辱观的渊源、内涵以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明确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44-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文化基础。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导向作用和社会规范调节作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有鉴于此,深入、全面地解读和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增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渊源、现实依据和丰富内涵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渊源。荣辱观是人们关于光荣与耻辱及其社会价值理念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社会对特定思想行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荣辱观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其内容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同时,不同经济形态间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荣辱观也和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具有内在的历史传承性。对此,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恩格斯也深刻指出:“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
毋庸置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植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奋斗实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在整合中华民族已有思想材料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立的。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渊源的分析必须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透视。从历史层面来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继承了“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核心的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也吸收了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荣辱的观点或看法。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提出了“仓廪实则知荣辱,衣食足则知礼节”的荣辱观。孔子则首倡“行己有耻”,认为有耻的人才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孟子从“仁”的角度来分析荣辱的根源,“仁则荣,不仁则辱。”我国历史上关于荣辱观的古训和格言比比皆是,如“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等等,这些深刻的荣辱观点既是古代知荣明耻道德规范的鲜活体现,也构成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厚的理论渊源。
从现实层面来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荣辱观思想以及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经验总结的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思想,对党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崇高道德品质进行了科学概括和总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继承发展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荣辱观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于新时期改革创新伟大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创立的,并彰显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2.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现实依据。任何一种理论或观点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特定时代背景的产物,都与特定的环境相联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个重大的道德建设命题,也是与当前特定的时代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中西文化价值冲突。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我们面临转型时期的信仰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应该以什么样的道德精神来驾驭、主导这个时代,成为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就业方式和就业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公民道德建设的环境、渠道、对象、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迫切需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支撑。三是信息技术、互联网发展给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如何解决网络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党执政兴国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谋划和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进而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坚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丰富内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覆盖各个利益群体,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它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八个方面的基本道德要求,涵盖了怎样对待祖国、怎样对待人民、怎样对待工作、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做人、怎样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明确而清晰的指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打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所倡导价值取向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而这些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是抽象的,不容易把握的,必须通过具体的细则表现出来。社会主义荣辱通过一百多字的“八荣八耻”,高度融合和概括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和行为参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标准具体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成员都能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所依托、有所体现。
3.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中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进行了整合和重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当前社会中出现了荣辱倒错、荣辱观念扭曲、价值导向偏移、道德修养缺失等现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将腐化社会风气,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影响改革发展大局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如同一场及时雨,汇聚了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精华,密切联系当今社会风气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一正一反、旗帜鲜明地把道德领域中的是非黑白划分开来,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修养指明了最基本的底线标准。
三、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作“一块整钢”来认识,来建设,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和教育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和教育的全过程,防止片面认识和孤立对待。其次要紧密依托时代特点和现代网络信息优势,通过多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大众化,努力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学校、工厂机关、社区及各种工作的日常管理之中。要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其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运用大众媒体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贯穿到理论学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的实践中,用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优秀事例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塑造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品质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区分层次、凸显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在于领导干部、青少年和广大知识分子。党员干部的言行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认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自己的行为和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渗透其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使之成为贯通教育全过程的重要内容。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各界知识分子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做好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头雁排头兵,积极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3.协调各方,夯实群众心理认同基础。心理认同不是出于对处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畏惧而表现出的表面接受和支持,不是停留在理论形态的价值体系,而是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表现为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由衷支持和普遍接受,它深刻有力、实实在在地影响人们的日常实践。因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着力夯实群众的心理认同基础,着力破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教条化、抽象化、口号化、形式化和说教化等问题。要彻底摒弃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容上贴近生活、打动人心,在形式上喜闻乐见,紧紧吸引住群众的眼睛和耳朵,进而切合人们在现实世界的经验感悟,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和心理认同基础。同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调动民族情结和元素,牢牢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重大机遇,如2008年发生的奥运圣火事件、藏独事件、冰雪地震灾害、2010年青海玉树大地震、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灾害等重大事件,充分挖掘民族精神品质,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所蕴含和倡导的道德情操有血有肉地内化为我们中国人的情感、习惯、思维方式等,使群众的心理认同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4.建立健全评价监督机制。加强评价监督机制的建设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和形成惩恶扬善的舆论氛围。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依据,逐步形成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激励机制,如道德代价补偿机制、道德储蓄机制、诚信管理体制等。对“八荣”的行为给予鼓励,对“八耻”的现象加以制约。积极发挥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各项行政规章、行业管理制度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积极发挥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依法惩治那些不讲道德的不法行为,用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社会道德生活。要广泛发动群众,对照“八荣八耻”,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让人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