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竞争性国有资本的产业分布特征

2011-01-01付雯潇

经济师 2011年1期

  摘 要:当前我国竞争性国有资本受制于产业分布跨度广、行业标准不统一等客观约束,而无法实现产业导向型分类监管。文章利用2009年我国代表性国有资本分行业统计数据,选取其中的11个主要行业数据,建立截面分析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竞争性国有资本的产业特征。研究发现,竞争性国有资本盈利—成长性和风险性各行业分布有所不同,最后提出了实施分类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竞争性国有资本 产业特征 截面模型 主成份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11-02
  
  一、引言
  竞争性国有资本是一个国家经济体制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国有经济配置的重要形态。具体范畴包括:那些所处行业基本上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资本。它具有国民经济占比大、产业差异化程度高、分类监管难度大等特点,而对其实施监管的效率高低又往往制约着一个国家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产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因此,如何根据竞争性国有资本的产业特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思路清晰、体系完善、模式明确的产业导向型分类监管模式,一直是目前各国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国外学者对于竞争性国有资本的产业特征及监管问题做了大量实证研究。如Ge′rard DUME′NIL和Dominique(2005)通过对美国1948-2000年期间,金融产业的资本—劳动比率的实证研究,发现在高度资本密集型产业中每个工人使用的资本超过了18万美元(在公共事业部门甚至超过80万美元),远远高于其他产业的6万美元。研究结果部分解释了,为何绝大多数国家的国有资本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电力、天然气和给排水)、采矿业、交通通信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Taylor,Allan(1998),Andrew(1999)从产业关联角度分析国有资本的产业“溢出效应”,认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可从产业关联中得以体现,应加大国有资本在对能够为产业带来外部性的产业上的投入。而Toshihiro(1996),Stigler(1998)则强调国有资本的自然垄断性特征。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规范分析方面。如黄速建、金书娟(2009)等从马克思产权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出发,提出对中国国有资本监管模式的改革思路应着力于产权的市场化、界定和组织形式等方面;金碚(2000),李江涛、杨磊(2003)等通过研究“委托—代理”链条的收敛性,提出国有资本监管应与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相适应,区分不同性质的国有企业,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黄群慧(2005)、黄速建,余菁(2006)等从中国国有资本监管现状出发,研究了监管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政策问题;刘芍佳(2000)等根据中国国有资本的价值现状,构造了以“激励—流通—资源—监督”四个机制为基本构架的、以增值为目标的资产管理体系。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国有资本监管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大多着重于规范分析,从产业特征方面来研究竞争性国有资本分类监管问题的较少。而大多国外的实证研究,鉴于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将其剔除在研究对象之外,本文将以国有资本最为集中的北京市数据为例,将竞争性国有资本纳入研究对象,利用2008年分行业统计数据,建立截面分析模型,集中讨论竞争性国有资本的产业特征及其分类监管政策建议。
  二、变量、数据和产业特征度量问题
  1.数据来源。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是2009年中国分行业统计数据。我们选取其中的11个主要行业(制造业、建筑、房地产、公共服务、投资、农业、旅游、商贸、交通、科技设计和服务业)的48家最具代表性的竞争性国有资本{1}的产业运营特征指标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资委统评处<2009年市属企业分行业主要指标表>》以及部分文献资料。
  2.变量及产业特征度量问题。本文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找到能反映竞争性国有资本产业特征的综合性度量指标。根据竞争性国有资本的运营现状,在此选取的产业特征度量指标为以下三类:一类是盈利性特征指标,选取净资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