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族“直过区”新农村建设经济模式探析

2011-01-01白琳于楣

经济师 2011年2期

  摘要:由于历史的积淀,迄今为止,“直过区”仍然是德宏州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三农”问题异常严竣复杂,新农村建设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挑战,必须采取更特殊政策,借助更多的外力,选择好建设模式,才能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第二次跨越武发展。
  关键词:德宏州 直过区 新农村建设 桥头堡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96-03
  
  “直过区”,是云南少数民族“直接过渡区”的简称,是中央和云南地方政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解决云南复杂的民族关系,促进部分仍然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开始向阶级社会发展的民族地区而采取的对这部分地区不进行土改,对其给予有效帮扶,使其直接但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德宏州是“直过区”政策的发源地,“直过区”土地面积有5426.56平方公里,约占全州土地面积的47.08%,涉及现在全州36个乡镇,占全州乡镇总数的71.88%;人口约25.8万人,占全州农业人口的40%、总人口的21.75%、少数民族人口的43.69%。建国60多年来,经过长期有效的帮扶,“直过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德宏州民族“直过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德宏州“直过区”均分布在农村。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农村建设问题,同时也就是德宏“直过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德宏州委、州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新农村建设与禁毒防艾、扶贫攻坚、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及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谋划,共同推进。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加,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整治,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涌现了一批生态村、小康村、文明村等典型示范村寨(详见表1)。
  
  
  我们无法回避的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兴边富民工程、新农村建设以后,德宏民族“直过区”却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贫困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被动状态,甚至已成为一种固化现象。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机制和“马太”效应的共同作用之下,“直过区”与非“直过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也愈来愈明显。明显表现出边缘性、过渡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征。据调查,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