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就业难问题分析与思考
2011-01-01胡小军
经济师 2011年2期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便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何理性看待高职学生就业。系统分析高职学业就业困境,以寻求对形势逐步缓解的途径已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重大任务。文章通过对造成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作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的途径,以此探索当前高职教育所面对的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 毕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51-02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高等职业教育取得很大发展。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普通本、专科生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28.74%和26.59%;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35.99%和32.47%。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年增长速度比普通本、专科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高出13 12和10.21个百分点。2002年全国高职毕业生61万人,2003年96万人,2004年147万人,2005年超过200万人,2006年212万人,2007年226万人,2008年241万人。高职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造成了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特别是“人才高消费”现象,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教育部提出“毕业生就业难在高职,重点也是在高职”。高职毕业生作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群体,其合理、及时充分的就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一、高职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整体就业形势不乐观。近年来。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差距在加大。国家人事部公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2006年研究生、本科生就业走势将保持平稳。专科生呈现下滑趋势。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22%,而人才需求降幅降幅为22.0%,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就业接收岗位急剧减少。2007年末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外各类型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甚至出现大量中小型企业倒闭潮,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的严峻形势。
2.社会歧视渐成高职学生的就业壁垒。歧视就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不公平、不合理地对待不用学历、不同性别的应聘者。在人才市场上,就业歧视的现象比较常见,年龄、性别、户籍等歧视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严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就业市场上就流行着“博士你开价、硕士请坐下、本科看看吧、专科请啦”的顺口溜。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有媒体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存在缺失。此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且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难以承受。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着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4.高校教育专业设置错位。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形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矛盾。一些学校仍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出的一些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问题。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步伐。个别学校甚至仅凭自己师资现状而不顾人才市场的需求,盲目开设新专业,随意调整课程设置。
许多学校在办学模式上仍然摆脱不了过去的习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一些高职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高职教育需求的硬件环境有待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最为关键的硬件是适应高职专业需求的师资力量及实践实训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十分熟韧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许多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并未经过实践的培养及锻炼,难以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并且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显。再加上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少,原有的实践实训条件落后,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难以跟上,学生的实践技能跟不上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便深刻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目标的实现。
6.学生自身原因。学生对社会现实了解太少。现实社会不是学生想象中的理想社会,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也不是他们心中绘制的理想职业。因此一旦他们面临就业,就会因见识太少、了解肤浅、估计不足等出现理想与现实的错位。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许多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沉着,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技巧缺乏,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却因被用人单位拆穿而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教训,长此以往,也造成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偏见。
就业心理问题突出。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常常表现出怯场及信心不足,尤其当他们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同一就业市场竞争时,这种心理就更为突显。
就业期望值过高,竞争意识淡薄。择业时总喜欢盯着“大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甚少考虑急需人才的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情愿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等部门去工作,甚至存在“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有的学生不愿意努力竞争,争取更好的职位,出现“等工作”的心理,从而了导致就业难。
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的因素。上述种种问题,是造成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当前做好高职学生生的就业工作既重要,又是必要。同时也表明高职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期性及艰巨性。
二、缓解高职学生就业难的思考
高职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不单单是政府和社会的事情。也是万户千家的事情,更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大原则,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进行思考:
1.学校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犹如企业生产产品,是否符合市场要求非常重要,如培养的学生不能被市场接受,将成为半成品甚至废品。因此,高职院校定要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出发点及落脚点,及时调整相应专业教育内容,以确保培养人才“适销对路”。已有一些高职院校走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亦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2.加大政府调控力度,创新教育机制。鉴于目前高职教育遍地开花,竞争无序,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根据经济发展需求设置高职教育规模,对适合开办高职教育的本科院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做出限制性规定,保护现有的独立设置高职院校。这一方面避免重复建设及教育资源的浪费,使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由重视规模向重视结构调整及提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集中力量研究高职教育办学规律,使高职教育迈入正轨,凸显特色。
政府要加大力度进行教育调控,针对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弊端,强化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教育机制,突出办学区域特色,设立顺应国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实际操作型技能人才需求的专业。
3.加强就业指导,丰富就业服务手段及内容。要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通过各项教育形式和服务手段,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第一,大力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从开学初始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规划学习,提前为就业奠下准备。第二,大力推进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无障碍交流供求信息。通过校企合作途径,积极引入企业优秀文化,使学生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零适应期。第三,最大限度为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岗位信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联系,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并加强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择业方法等的指导咨询,发挥市场服务功能,为用人单位和高职毕业生提供各种类型与各类层次的实用信息沟通平台,切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
4.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学生就业观念教育,采取授课、下企业、请毕业生回校讲授就业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就业观。由于目前我国初高中阶段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动手能力差,热爱劳动的思想意识较为淡薄,就业时心理压力大,一方面渴求就业和好就业,另一方缺乏自信及存有高分低能问题。近些年,毕业生就业稳定的问题一直困扰学校和企业,要加强对毕业生艰苦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自强自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奋斗的观念,鼓励与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农村支持建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学校要根据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模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意识。通过选修课、讲座、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等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减少就业焦虑情绪,增强学生就业信心及抗挫力。使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新观念,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5.高职学生要自觉增强忧患意识,自觉提升自身素质。高职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客观现象,但他们并非弱势群体,他们同样是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人群。高职学生能否就业,就业状况的优劣,首先是个人问题,是个人生存能力的重要体现,不应简单把问题归咎于政府及社会。在校学生应正视现实,不断增强忧患意识,自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利用好大学时间,广泛涉猎知识,锤炼就业本领,掌握就业敲门砖;另一方面,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充分认识自我,磨练意志,革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未来就业储备能量。
三、结论
高职学生就业困难是地区性与结构性的,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要客观、冷静地对待就业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有效控制毕业生规模的盲目扩张,逐步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就业体制逐步完善。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必将有较大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