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碳基金运行机制研究与借鉴
2011-01-01周邦瑶
经济师 2011年2期
摘要: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的重要工具,它通过一整套完整有效的运行机制。推动了全球节能减排市场的迅速发展。文章通过对国际碳基金的投融资机制、风险控制机制、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我国发展碳基金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国际碳基金 运行机制 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48-02
碳基金是《京都议定书》下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而新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目前全世界每年节能减排融资缺口高达1700亿~3000亿美元,由于融资缺口巨大,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碳金融体系来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其中碳基金是国际碳市场投融资的重要工具,它通过一整套完整有效的运行机制,推动了全球节能减排市场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已经提出要探索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碳基金的设立将有助于推动这一工作,借助碳基金平台,有助于激发金融机构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扩大相关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因此,建立中国碳基金和碳交易市场并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上的碳基金发展经验,形成和国际碳市场联动的碳交易机制,将大力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国际碳基金发展概述
碳基金是一些国际金融组织为推动国际碳交易活动,实施一些合适的项目推动全球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强碳交易而专门设立的融资渠道,用于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减排或碳汇项目,并购买或销售从项目中所产生的可计量的真实的碳信用指标,从而促进碳市场的发展。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国际碳基金的数量随着碳交易的迅速发展,每年以20%的幅度增加,其中欧盟的碳基金数量占全球数量的56%。此外,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较活跃,渣打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在发展碳金融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创新试验。
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几个碳基金有:
世界银行碳基金:碳市场中的先锋,目前管理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10个碳基金和融资机制,是目前全球最大的CDM买主。
日本GHG减排碳基金:主要目标是从CDMYJI项目中购买信用期截至2012年的核证减排量(CERs)和减排单位(ERUs)。
英国碳基金;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主要资金来源是英国的气候变化税。
西班牙碳基金: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共同发起,规模为17000万欧元,通过CDM项目购买的方式,缩小本国《京都议定书》的目标与国内潜在减排量之间的差距,并且投资低碳技术的研发。
二、国际碳基金运行机制
碳基金在运行机制与信托、基金类似,具有发起人、持有人(投资人),并有专门的管理人从事投资,并对发起人和持有人给予回报,它不仅从事碳指标的购买和销售,促进碳市场的交易,也对CDM/JI项目提供投资和咨询等业务,提高项目成功率。
1.设立机制。碳基金由于出资主体、筹资途径和投资目标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通常由国家设立的碳基金,旨在帮助企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碳管理,并且投资低碳技术的研发。国际目前主要的碳基金的参与主体包括发起人、管理人和持有人。发起人和管理人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政府机构、私人金融机构或者其他类私人机构等。投资者方面包括政府、私人企业以及这二者混合投资的兰种类型的投资类型。表2列举了不同类型管理人和投资人的基金。
具体地,碳基金管理人方面,超过一半的碳基金其管理人为私人机构,有1/3为商业银行,由世界银行管理的基金占了13%;投资者方面,私人机构从2007年开始逐步成为主要投资人,并在2008年超过了政府投资,成为碳基金最大的投资方。
2.投融资机制。碳基金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政府全部承担所有出资。以芬兰、奥地利碳基金为代表,由政府出资并管理,其中英国政府采用征税方式出资,其收入稳定,且通过征税可以促进节能减排;(2)政府和企业按比例共同出资。德国KFW、日本碳基金以及世界银行参与建立的碳基金都采用这种方式,由于筹资速度快、灵活、筹资量大,这种方式也最为常用;(3)企业自行募集的方式,主要为企业出资的碳基金所采用。
具体地,2004年以前碳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机构,由于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私人机构出资的比例不断增加。
在投资方式上,国际碳基金主要作为中间人投资于碳信用,但近年来随着私人机构投资者的增加,直接融资的投资方式开始出现,在2008年,尽管在数量上只有25只基金提供直接融资,但在金额上却高达54%。目前提供直接融资的有黄金碳融资基金、韩国碳基金、绿色印度基金、ADB气候变化基金等。
3.收益分配机制。碳基金投资收益的形式比较特殊,除了现金收益外主要还包括碳项目所产生的碳信用。投资人可以根据出资比例和契约来决定其收益形式和金额。
4.风险控制机制。碳基金在参与国际市场碳交易过程中,CDM项目由于开发周期长,因此将首先面临项目投资风险,如审批风险、注册风险等;从整个市场来看,目前国际碳交易市场体系处于分割状态,制约了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价格波动较大,同时由于CER一般采用美元计价周此碳基金还将面临着价格和汇率波动的风险;宏观方面来看,由于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此后发达国家以及东道国对气候变化的判断以及相应政策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南美、北非和东欧的原油和天然气输出国和运输国的政局不稳,他们的政治事件通过能源影响碳市场,这是所有碳基金都共同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政治风险.另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方面使碳交易市场由活跃转入萧条,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衰退,许多大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减少导致了减排指标需求量的减少,使碳基金承受更多的风险。
鉴于上述可能面临的风险,碳基金在开展CDM项目之前'应明确各方的职责,各自承担各自的风险,实行风险分摊机制,从而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国际碳基金通常通过期货等衍生品交易进行对冲规避CERS价格波动的风险和汇率风险。国际气候谈判风险是双方都无法控制的,一般采用双方共同分担风险的方法来解。
三、国际碳基金运行模式对我国碳基金的借鉴
我国碳基金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引进探索阶段。从实践看,我国目前有一个碳减排证卖方基金即中国碳基金,是全球第一家卖方减排证交易中心,核心业务是为中国CDM项目的减排量进入国际碳市场交易提供专业服务。此外,2007年7月20日,我国成立中国绿色碳基金,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是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专业造林减排基金。根据CDM交易规则估算,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碳交易潜力将达数10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是全球最大的CDM项目提供方。所以,成立我国自己的碳基金,主动参与世界上碳汇的买卖,不仅能慢慢提高我国在碳交易产业链上的地位,不断地获取交易的主动权,还能加强我国的碳汇储备,为以后的节能减排缓解压力。因此,在设立碳基金时,应结合本国实情来建立相应的碳基金,以便为本国政府和企业服务,最终为全球气候变化起到积极作用。具体来说,从发达国家发展政策性碳基金的经验来看,值得借鉴的有几个方面:
1.构建多层次的碳基金体系。我国不同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产业结构的需要不同,碳排放的类型以及具有减排潜力的项目类型也不同,借鉴上述对国际碳基金运作机制的分析,我国设立碳基金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碳基金体系:
国家碳基金。指国家财政在国民收入积累中预算拨出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烟尘排放、水污染治理等节能减排专门资金。用于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实验、监控检测体系建设、绿色公用事业建设、碳市柜台交易建设等直接支出项目。
企业碳基金。指企业设立专门收支账户单独核算运用于CDM项目、节能减排项目的专用资金。
银行碳基金。指节能减排项目交易结算专户吸收的存款构成的有风险控制措施的信贷资产。依照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作为碳交易体系的基石,金融机构应该作为推手,推进低碳经济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并且在积极参与碳金融的过程中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碳汇投资基金(公募节能投资基金)。属于产业基金性质公募创业权益基金类的广义证券产品。
此外,构建碳基金参与主体同时,由于碳基金项目链条长、关系杂。在项目创立、项目建设、交易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中介机构的专业化的服务,中国目前作为出售方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了碳排放业务的开展。因此,鼓励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参与到碳基金业务之中,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促进碳基金业务的开展。
2.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可以以现有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为主平台,吸收各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建立以扶持地方减排项目和实现各行政区域减排任务的若干区域型碳基金;同时,也可以借鉴世界银行的特别基金设计,可考虑联合各部委和若干行业协会,建立以各种项目类型为特征的功能型碳基金,如森林碳汇基金、沼气回收利用基金、生态农业基金等等。
3.建立相应地激励和保障机制。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和效益被货币化了,而对可持续发展的潜在收益并没有被货币化,因此可以建立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补偿机制基金,鼓励和促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业主进行技术转让和扩散,示范和支持相应的融资渠道。现阶段,我国作为基于项目的碳市场的最大卖方,相应的金融制度安排供给不足,可以通过设立区域和产业类别的碳金融扶持基金促进更多的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从国家层面设立更多的碳金融产品和工具平台,为推动碳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制度层面的激励和保障。
4.与国际碳基金加强合作提高管理水平。目前许多国家都与世界银行合作成立碳基金,世界银行作为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具有较好的资信声誉与较高的管理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与管理碳基金的平台,利用其自身影响力,已经吸引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项目,如意大利碳基金、西班牙碳基金、丹麦碳基金等由其托管,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国际碳基金和世界银行的合作,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赢。
5.加强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应合理分配项目的CER风险,对于CER交付不足的风险以及价格风险,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多为买方合同,着重保护买家的利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卖方,特别应该在合同谈判中保护自己的利益,在风险分担和CER价格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其次,要密切关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最新进展和主要交易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完善相关合同条款及时防范政策风险。
.
第三,随着诸如信用交付保证、气候衍生品等创新类保险产品的推出,对于一些传统风险包括财务风险、运营风险、实施风险等,可以利用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通过风险对冲或保险等形式来降低风险。
第四,通过咨询国际法领域的专家,在制定合同时采取对商业银行有利的法律适用和法律管辖,以防范法律风险;借鉴国际流行的“损失分担”机制管理碳金融风险,例如,2008年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先后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了《损失分担协议》(Loss Sharing Agreement),以保险形式对碳金融业务的可能风险进行分担。
第五,培养碳金融业务专业人才。碳金融业务面性着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的复杂性,需要熟悉环境与金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可以引进专业人才作为外部顾问,建立起从事碳金融业务的专业团队,并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引进国际碳金融机构积累的专业技术、知识产权,动态跟踪全球CDM项目和JI项目进展,掌握CERS等碳排放产品市场行情,积极执行赤道原则、责任投资原则等碳金融国际评估标准,科学评估低碳经济项目,不断提升参与碳金融业务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章升东等.国际碳基金发展概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