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改善民生之本
2011-01-01侯丽洁
经济师 2011年2期
摘要:文章指出,深刻理解坚持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问题。可以促使我们认清追求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它督促我们改进经济发展模式、完善收入分配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文章认为应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把启动内需和保障就业作为战略目标。
关键词:科学发展 转变观念 民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 1)02-045-02
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但是,我们对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既要认识到金融危机在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与在实体经济领域的传导机制完全不同,后者的反馈会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又要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各种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所以,中国能否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取决于社会能否为深化改革提供持续的动力;取决于我们能否主动地、积极地作出结构调整,把中国的事情做好;取决于能否积极地推进观念创新。能否把握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科学学习和勤于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对科学发展观又作出了深入的诠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根本出发点,要求全党同志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领会每一时期党的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才能把我们的行动落在实处。
二、科学发展保民生重在落实
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两极分化,其货币政策也相背而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依旧疲软,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复苏强劲。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预测,近两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只有2.7%和2.2%,而新兴经济体则高达7.1%和6.4‰尽管中国经济复苏强劲,但我们要看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失衡问题,也使我们意识到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使全社会对中国社会转型所涉及的启动内需问题、充分就业问题和调整产业结构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把握落实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重点作在以下三个方面:
1.要把启动内需作为“保增长”的决定性战略措施。保增长的重要举措是启动内需,要把启动内需的措施落到实处,要下大功夫启动内需。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启动内需应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措施。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7年中国最终消费率36%,这个数据比2003年下降了19%,而国际平均消费水平一般是在77%~80%左右。2009年2月的统计数据表明,消费者物价指数出现了自2002年以来的首次同比负增长,市场萎缩现象突然而至,我们姑且不论金融危机是否就是导致中国经济低迷的直接原因,重要的是要因势利导,抓紧机遇,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启动内需、充分就业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等社会关注的问题。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的结构,具体讲,就是必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当前,劳动者收入的增长必须依靠提高劳动价值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我国在未来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是要否认资本要素在财富增长当中的作用,而是强调提高人力资本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重,否则,扩大内需就是一句空话,保增长的目标也必然会落空。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意义是让我们认识到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扩大内需的重要性,进一步地促进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
2.要认识“三农”问题和就业问题涉及最大的民生,是科学发展题中之意。“三农”问题和充分就业问题并不是一件伴随经济发展自然而然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改革开放30年来,面对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和中国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力,我们经济发展中的很多社会问题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到解决了。但是,就业问题并没有得到圆满解决。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的衰退必然导致就业机会减少,但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必然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曾导致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尽管各个部门的统计数据不尽相同,但是2009年有近71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压力如果得不到缓解,无疑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将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无法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最终背离我们推动经济改革的目标。
在通过制度供给引导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同时,解决充分就业的根本思路是必须转变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就业模式,即从依靠以制造业就业为主转向依靠以服务业就业为主的就业模式。目前,全球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达到68%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中低收入的发展国家也达到了43%,而我国则刚刚到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三年以来,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2010年6月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合作社超过31.17万家,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10.4%。从产业分布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种植业占40.4%,畜牧业占30.9‰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流通、旅游、信息等新兴行业与服务领域得到延伸与发展。由于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社在当前社会公平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际合作社联盟将2012年定为国际合作社年。发展中国合作经济必将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值得我们政府管理部门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就业模式的拓展去设计和安排未来中国合作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未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特别是在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农村就业模式方面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学习科学发展观必将促使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创新发展思路。过去没有做好的事情,今后都有可能得到逐步的改善。真正作到经济发展以提高民生为本。
3.要把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富民强国的根本途径。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有效措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第一。它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户间的联合与合作,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了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与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第二,它正在成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栽体。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户与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对接。这种方式是经营体制创新。它不是对某一项产品的推广,而是推出新的创新形式。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有它自身的价值,在整个对接中。加工运输、储存直到消费,这整个过程是要升值的。过去没有合作社,农民分享不到这些价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市场上有了位置,农民就可以分享到这些价值。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就会提高,农民的收入就会增加。同时。我们必须指出,强调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的收入,不是要限制城市资本、民间资本向农村的流向。不是否定农业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要强调要关注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过程中,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倾斜,提高农民弱势群体的收入,缓解和部分解决农村社会分配不公平问题,并通过农民收入的增加采启动农民的内需,繁荣农村市场。
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科学地学习和思考,要理解“产业振兴规划”中的治本之策,即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把中国的产业做强。这是“富民强国”的根本途径。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产业升级将影响产业结构,不同的产业结构将容纳不同的就业人群,比如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同样及需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创新来实现?为了支持与推进中国新农村建设与合作社事业的发展,2010年5月中央组织部等13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强调注意选派大学生村官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这样既缓解了合作社人才缺乏问题,同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好的就业制度安排与制度模式,是中国未来就业模式的一种积极尝试。随着中国教育程度的提高,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要解决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和近2000万农村适龄青年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创造与大学教育普及化且与新一代劳动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相适应的产业。这也意味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解决新就业群体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培养与今后农村产业机构变化和产业升级相匹配的专业人才。考虑与夸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教育与培训体系。这样就可以逐渐提升农业部门就业劳动力的技术含量。提高人力资本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重。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不断地改善民生将促使我们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社会收入分配体制,追求社会发展的公平与公正。可以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将促使社会各界对如何深化改革形成共识,为中国未来的30年稳定持续发展奠定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