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合理分配思想初探

2011-01-01葛振纲

经济师 2011年2期

  摘要: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纳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发展的轨道,统筹考虑,全面安排。提出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必须坚持的一系列原则。这些思想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人民利益 合理分配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037-02
  
  劳动者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是建国以来,乃至改革开放的今天,一直得不到很好处理得一大难题。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纳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发展的轨道,统筹考虑,全面安排。无论何时何地,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都必须以此为条件,为前提。应当说,毛泽东的合理分配思想,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乃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大贡献。我们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单纯建立在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热情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能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去求得。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个人消费品增加的前提、幅度和范围,为我们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提供了一条可操作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一、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一文中,深刻地阐述了物质利益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严肃地批评了那种轻视经济工作的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错误观点。他认为,共产党人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所谓给人民以东西,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与文化程度。毛泽东说,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这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每个同志(军队的同志也在内)都要好好去研究。”提倡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具体运用。
  1933年11月,他在《长冈乡调查》中提出:“只有苏维埃用尽它的一切努力解决了群众的问题,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取得了群众对于苏维埃的信仰,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帮助战争,为粉碎敌人的‘围剿’而斗争。”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只有帮助群众解决了生活、生产方面的问题,满足了群众的需要,群众才能围绕在我们周围,拥护我们,才能使我们达到革命胜利的最后目的。1942年5月,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承认,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以占人口90%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作为出发点。他说:“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也是革命者的崇高宗旨。毛泽东在接见周世钊时曾说过:“人生在世,肯定是希望要过得幸福些。”既然人人希望过幸福富裕的生活,那么,只有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和政府,才是人民需要和拥护的。只有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才会受到人民的拥护。我们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流血牺牲,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就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地丰富起来。
  
  二、公私兼顾,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毛泽东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并不反对物质利益原则,他一贯主张公私兼顾,贯彻物质利益原则。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曾经提出必须注意群众的物质福利。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一方面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对于农民,我们的农业税历来比较轻,又注意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使农民在除了遇到特大自然灾害的年头,大多数人收入有所增加。毛泽东曾严厉批评苏联对农民采取“义务交售制”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太苦”,提出:“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那有这样的道理!”他电要求在农业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生产队提留多少,农民分配多少,都要有个适当的规定。必须让群众年年见到有所增加的物质利益,才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
  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还是注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1957年底,毛泽东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时,曾指出: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斯大林时代过分强调集体利益,不注意个人所得;过分强调公的,不注意私的;现在走到了反面。又过分强调个人利益。不大注意集体利益,这样强调下去,又一定会走到自己的反面。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物质刺激不能单讲个人利益,还应该讲集体利益,应该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并说,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都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等等。
  1960年,他针对“大跃进”以来出现的“平调风”,严厉指出,“永远不许一平二调”。他在紧急指示信中说:“从现在起,至少(同志们注意,说的是至少)七年时间公社现行所有制不变,即使将来变的时候,也是队共社的产,而不是社共队的产。从现在起至少二十年内社会主义制度(各尽所能,按劳付酬)坚决不变,二十年后是否能变,要看那时情况才能决定……总之,无论何时,队的产业永远归队所有或使用,永远不许一平二调。公共积累一定不能多,公共工程也一定不能过多。”不仅如此,对于已经平调了的财务,他斩钉截铁,毫无商量余地要求“坚决退赔”。他说:“退赔问题很重要。一定要认真退赔……县、社宁可把家业统统赔进去。破产也要赔。”要纠正“平调风”,就要退赔,就要兑现。不退赔,不兑现,“不受整,不痛一下就得不到教训。苦一下、痛一下,这样才能懂得马克思主义等价交换这个原则。”能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才能转变干部作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三、要考虑人民群众当前的物质利益
  
  将人民群众的当前物质利益放在必要的位置,关心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的生活,是我们党的一项根本政策,是一项根本任务。1933年8月12日,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南部17县的经济建设大会上的演说中,就曾指出:“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兴”,必须切实地进行经济建设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都得到生活上的相当的满足,而更加高兴地去当红军,去作革命工作”。在同年11月18日写的《长冈乡调查》中,毛泽东又指出:“苏维埃是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只有苏维埃用尽它的一切努力解决了群众的问题,切切实实改良了群众的生活。取得了群众对苏维埃的信仰,才能动员广大群众加入红军,帮助战争,为粉碎敌人的‘围剿’而斗争”。因此,让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与帮助群众争取提高物质生活水平。这两者之间是一致的。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着重指出了要注意关心群众的当前物质利益问题,认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的生活,包括土地、劳动,到柴米油盐的问题、婚姻问题,都不能看轻和疏忽,要认真地引起高度重视和注意。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要注意群众物质利益的思想更趋成熟,论点更为明确。他认为共产党人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那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人民的物质福利,并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有能力、有可能去自觉地支持党,支持革命,支持抗日战争。对于不考虑甚至反对注意群众当前的物质利益的人,毛泽东毫不客气地认为他们是伪善者,是虚伪的一群。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以占人口90%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作为出发点。“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对于这样的伪善者,我们只有去揭露。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其《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书中直截了当地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并指出这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每个同志(军队的同志也在内)都要好好去研究。”是否实行这个根本路线和根本政策,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革命者的标志。这样的认识,是毛泽东从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总结而得出的。1945年12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央给东北局的指示中也说,“我党必须给东北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群众才会拥护我们,反对国民党的进攻。否则,群众分不清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优劣,可能一时接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甚至反对我党,造成我们在东北非常不利的形势。”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中,更明确地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2)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四、决不可只看到眼前的片面的福利而忘记了人民群众的远大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始终认为必须正确处理,处置失当将导致我们政策的失败,影响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综观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劳资关系。毛泽东认为不能要求过高的物质待遇,不轻易提增加工资的口号。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在谈及劳资关系时,批评了“左”的以损害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为代价的错误政策,指出:“对低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经济成分采取过左的错误的政策,如象我们党在1931年至1934年期间所犯过的那样(过高的劳动条件,过高的所得税率,在土地改革中侵犯工商业者,不以发展经济、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目标,而以近视的片面的所谓劳动者福利为目标),是绝对不许重复的。这些错误如果重犯,必然要损害劳动群众的利益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利益。”明确地说明了劳动者的片面的近视的福利,会实际上损害劳动者的长远的正当的利益,因此是不能允许的。
  第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1956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全国人民必须使当前利益和个人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和集体利益,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国家的资金积累;……我们的税收政策、物价政策、工资政策和合作社收益的分配政策,应当既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积累,又能够保证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
  第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的《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中作了专节论述,作为五大经济关系之一。是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大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三者利益关系问题作了阐述。他指出,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要保证国家和集体的积累,当然都不能过多,因为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
  
  五、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不应当超过当前经济情况所许可的范围
  
  在毛泽东看来,一方面,党和国家要关心和考虑人民群众眼前的物质利益,坚持按劳分配。另一面,我们又决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片面的福利而忘记了人民群众的远大利益。就是说,在改善人民群众当前的生活水平时,不要忘了长远利益,不要超过经济情况所许可的范围。
  在民主革命时期,他着重强调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工人的福利要在发展生产中求得。1946年3月29日,他在审阅《关于经济建设的几项通知》时,增写了一段话作为这个《通知》的第7项,这段话说:解放区劳资关系必须取合作方针,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无论公营、私营都是如此。任何工厂、工会与党支部,必须与厂方协同制定生产计划并协同执行之,力求以较低之成本,得较多较好之产品,从此获得较多之盈利,劳资双方有利。工人之福利必须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中求之,任何片面的过火要求,都将破坏解放区的经济。毛泽东关于工人群众的福利要在发展生产中求得,在解放战争中是一贯的。1946年4月19日,他在致彭真等的电报中,在指示占领长春后的东北工作部署中又说:“工人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切不可提得过高,必须采取劳资合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劳资两利的政策,决不可只顾工人暂时片面利益,结果害了自己。”
  建国以后,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要逐步有所提高。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在农村,“我们必须在增加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争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员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员的收入能够不增不减,如有减少,也要及早想办法加以解决。”毛泽东的这一符合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的极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得到了全党同志的认可、赞同。1956年9月27日,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全国人民必须使当前利益和个人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和集体利益,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国家的资金积累……我们的税收政策、物价政策、工资政策和合作社收益分配政策,应当既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积累,又能够保证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毛泽东越来越注意到生产消费的关系问题。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对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人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恰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在正常的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
  认真学习并领会毛泽东合理分配思想,发掘其深刻的内涵,科学总结其实践经验、是非得失,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关雅梅.毛泽东的价值观与公平分配理想[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