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破壳记》
2011-01-01王祥夫
红豆 2011年6期
怎么说呢?近来身体如这塞外的天气多变不适,动不动就被忽高忽底的血压及嗓子疼痛所困扰,写作阅读亦大受影响,少有动笔;故案头积累了不少文友们发来的稿子,以及需为之写的评论和序言。其间,读了善强的短篇小说《破壳记》,不禁有少许的惊喜,感觉这篇小说呈现给读者的是另一种的精巧别致。首先,这篇小说的创作手法有些与众不同,别人那样写,他偏偏要这样写,有点“不上正路”的意思,带给读者的反而是有点眼花缭乱,有点扑朔迷离。扑朔迷离好吗?当然好。短篇小说最忌讳的就是如同一盘小葱拌豆腐,就那么直观地摆在你面前,味道好是好了些,但还是缺少必要的“嚼头”,缺少引人回味的东西。小说创作手法贵在有新的拓展,哪怕是小小的新的创意,都是好的,这对小说创作的繁荣与拓展会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当然,这种尝试不能背离了小说创作的根本,也就是不能脱离了小说创作的最基本的点与面。其次,这篇小说从语言到细节的选择、情景的安排、人物的情趣与对待生活的态度,有一种形式上的美感。短篇小说在语言上要求特别讲究,要有弹性,要不松不紧。善强的《破壳记》在这方面语言把握还是比较好的,他的文字趋于一种散文化倾心,叙事从容淡定而多白描,松紧有度。张弛节奏,协调有力;小说呈现的场景虽不那么广阔,不那么宏大,但一枝一叶均有鲜活的生命纹理在里面。就写作而言,我喜欢清新透亮的作品,我崇拜温情与感召的力量。当然,我不是说小说就一定要如此写。短篇小说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也可以有各种各样创新的表达方式。但,不管如何写,只要是去发掘生活中能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只要是发掘生活中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光明走向幸福好的素材;只要是新鲜的,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素材,再加上作者与众不同的切人角度,那就可以算得上是成功短篇小说的法宝。好的小说要有丰富的层次,尤其是短篇小说,思想、情感、人物、故事、社会意蕴、美学状态、精神指向,一层一层在那里丰富着,而且要深刻,发人之未发。短篇小说《破壳记》,可以说在这些方面有比较好的尝试和凸现。
《破壳记》写的是—个底层人物极度压抑彷徨的历程。作品以“我”的一段颇为怪诞淋漓的经历,实则隐忍为一个歇斯底里难以裹挟的梦,揭示出了现实生活中相当突出的两个社会问题—-腐败问题和民生问题。前者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社会民生的问题。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该如何正确面对日益突出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该怎样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这是两道深刻的社会命题。就这点而言,善强是关注社会的,是积极人世的。对于写作而言,我认为作家应具备最起码的正义感、同情心、斗争性,也许这该是为文之本。对于—个作家,没有这些思想情操该是很可怕的。短篇小说的力量,就在于像一枚子弹,能直接击中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问题。但是,短篇小说毕竟不是救世主,它只能让读者在一个迷宫中走来走去后,要有所思忖,想来想去,找来找去,最后终于能找到那么一个出口。好的短篇小说会引领人们找到许多不同的出口,而且会让大家都有特别新的不同的感受,这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丰富。
我特别喜欢“贴着生活写”这句话,我也喜欢“忠实于生活”这句话。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把小说写得更丰富而有层次。其次,短篇小说的结尾是小说的重要之处,就像心脏长在蛇的七寸。《破壳记》的收尾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借“黄发碧眼”老人一句话而终,留给读者许多思考的余地,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社会更多更深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