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
2011-01-01魏睦新
祝您健康 2011年1期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的变化,以及医疗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和诊断率逐年增高,成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疑难病,重症病人也不少见。部分患者一旦有腹痛、便血等,首先想到是不是得了癌症。其实,有便血症状的溃疡性结肠炎是可以治愈的,患者大可不必恐慌。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可能与免疫、遗传和精神等因素有关。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和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常易反复发作。这种病在欧美国家非常多见,我国随着饮食条件的改善,发病率也在增加。近年来统计的结果几乎比20世纪末要增加1倍。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和老年,男女发病率差别不明显。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及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有腹痛、腹泻、黏液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类似于痢疾的典型症状。病初症状较轻,粪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重者每天排便lO~30次,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可呈糊状软便。便血是本病较常见的症状,主要由于结肠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一般为少量便血,重者可呈大量便血或血水样便。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轻症者亦可无腹痛,随病情发展腹痛加剧,排便后可缓解。里急后重(有解不完大便的感觉)系由于炎症刺激直肠所致,并常有腰骶部不适。消化不良时常表现厌食、饱胀、嗳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本病的全身表现多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患者,出现发热、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体重下降和维生素、蛋白质丢失等。医生给患者检查时,常常发现左下腹或全腹压痛,可摸到硬管状物,并有压痛,有时腹肌紧张,肛门检查可发现肛门括约肌痉挛,指会有黏液或血性黏液分泌物,直肠有触痛。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不止是经受疾病的痛苦,如果病程较长,病情严重,还会受到局部或全身并发症的困扰。其中局部并发症较为常见,约占1/4;全身并发症不多见,小于10%。本病常见的并发症有以下几种。
中毒性巨结肠:是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2%,常在服用可待因苯乙哌啶以及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或服用泻剂如蓖麻油后诱发;也可在对急性期或腹泻严重患者进行钡剂灌肠检查时诱发。患者出现间歇性高热,精神萎靡,呈重症中毒状态,腹部很快膨隆,有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结肠快速扩张,肠壁变薄,血运障碍,易发生肠坏死穿孔,病死率极高,可达30%~50%。
结肠穿孔:多在中毒性巨结肠扩张基础上发生。穿孔后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患者多出现高热及感染中毒症状,腹胀、左侧腹部广泛肌紧张。X线透视或平片检查膈下常有游离气体。
下消化道出血:绝大多数表现为血便、脓血便。出血量多时出现休克,需紧急手术治疗。
结肠和直肠绞窄:是晚期并发症,但很少造成肠梗阻。
内瘘:肠腔与肠腔或肠腔与其他空腔脏器(如膀胱、阴道等)互相粘连,形成内瘘;肠腔与皮肤相通形成外瘘,虽较少,但偶有发生。
肛门及肛周疾病:如肛裂、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痔脱出等。
直结肠癌:癌变发生率为0.7%~8%,甚至可高达13%,比一般人高5~20倍。病程在10年以上、全结肠有广泛病变以及青少年、儿童期发病者,其癌肿发病率明显增高。故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对整个结肠做多处活检,以期尽早发现。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与慢性细菌性痢疾症状相似,临床上要注意分辨。结肠直肠癌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直肠癌指诊检查时常可触及肿块,粪隐血试验常呈阳性;结肠镜和钡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但须和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相鉴别。慢性细菌性痢疾一般有急性痢疾的病史,多次新鲜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内科治疗:目前尚不能达到根治,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一般治疗。①由于本病与胃肠道营养的关系密切,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营养物质的缺乏,如蛋白质、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等。因此近年来,无脂无渣的饮食已成为其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应给予患者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的食物,避免牛奶及乳制品。发作期给以流汁饮食,严重者应禁食,通过静脉给予营养治疗,使肠道获得休息。②暴发型和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精神过度紧张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腹痛或腹泻明显者可给予少量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等药物,但大剂量使用有引起急性结肠扩张的危险。③有贫血、失水、营养不良等重症或久病患者,应酌情输血、补液及全身性支持治疗。
(2)药物治疗。①磺胺类:首选胃肠道不易吸收的磺胺类药,其中以柳氮磺胺吡啶(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效果最佳。此药对结肠壁组织有特殊亲和力,具有消炎作用。新型5一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有两种:一种含肠溶包膜,可使药物延迟释放,如美沙拉嗪(艾迪莎);另一种为缓释剂型,如美沙拉嗪(颇得斯安)。美沙拉嗪(5一氨基水杨酸)主要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期和缓解期的治疗。特别可用于对柳氮磺胺吡啶不能耐受或过敏的患者。对远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主张采用局部药物治疗,如药物灌肠或者栓剂治疗。特别是美沙拉嗪(5-氨基水杨酸)栓剂对直肠肛门炎症具有良好的疗效而副作用轻微。②抗生素:有继发感染者可用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为了避免加重胃肠道症状,一般选择静脉用药。甲硝唑或替硝唑可抑制肠道厌氧菌,并有免疫抑制、影响白细胞趋化等作用。该药可明显减轻里急后重症状,对有肛周疾病和瘘管的患者疗效明显。③糖皮质激素和促皮质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适用于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的急性发作期或暴发型病例。④免疫调节药:对少数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或对糖皮质激素产生依赖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药。以上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外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数经内科治疗收到较好效果,但仍有20%~30%病例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肠段而获得根本性治愈。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饮食有讲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因此营养与饮食的调配很重要。总的原则是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油少渣膳食。避免食用刺激性和纤维多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辛辣食物,以及白薯、心里美萝卜、芹菜等多渣食物。疾病发作时,应忌食生蔬菜、水果及带刺激性的葱、姜、蒜等调味品。尽量限制食物纤维。腹泻时不宜吃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烹调各种菜肴时应尽量少放油。 平时,患者应减少过敏食物及损伤肠道药物的摄入,减少精神负担和精神创伤,避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此可保持较长的疗效,减少复发。警惕节日“厨房杀手”
支修益
新年期间,亲朋好友常在家中聚会宴请。作为医生,我在此友情提醒您,须注意一些日常生活细节,特别要警惕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厨房杀手”!
中国菜肴的烹饪特点是“急火炒菜”。将锅里的油烧得冒烟,腾腾欲燃才将菜下锅。油锅里腾起的烟雾中含34-苯并芘等多种致癌化学物质,下厨者长期跟油烟打交道,经常吸人这些致癌化学物质势必会影响健康。还有不少家庭做饭依靠燃煤球或煤块,煤燃烧逸出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也有致癌作用。烧煤加炒菜油烟,让下厨者处于“双管齐下”的毒害中,这也是近年来女性肺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为避免“厨房杀手”的危害,在此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 装好抽油烟机。厨房设计和通风设施、抽油烟机品牌的选择和正确安装对于家庭“煮妇”非常重要。长期在通风条件不好的厨房里做饭炒菜,没有安装合格的抽油烟机或没有正确使用抽油烟机,使用菜籽油或重复使用炸过食品的“二手油”,都会影响身体健康。
2 在家中少做煎烤炸。煎烤烹炸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长时间接触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健康,甚至增加患肺癌的危险系数。喜欢食用煎烤炸食品的朋友们,建议您改变饮食结构,或者到食品店、餐厅购买食用,或是在室外烧烤。如在家烹饪煎炸,要注意选用橄榄油、调大抽油烟机风档,保证厨房良好通风。
3 不要把油锅烧得太热。建议在家炒菜时,最好选用精炼油,减少菜肴中脂肪氧化物和厨房空气中油烟雾凝聚物的含量。使用燃煤的家庭及早改用液化气,同时加强厨房通风,减少厨房空气污染。
4 不用反复烹炸的油。有的家庭主妇为了节省点油,炸鱼、炸排骨用过的油反复使用也不弃掉,殊不知这种油里面也含有很多致癌物质。反复加热的食油,多次炸食品的食油,不仅本身含有致癌物质,它所产生的油烟含更多致癌物,危害更大。
以下几个小窍门可以减少烹饪中产生的致癌物,做到美味又健康。
(1)裹层面糊再煎炸。煎炸的菜品,香味浓郁、口感酥脆,比如炸鸡腿、炸鱼、煎牛排等。但煎炸这类食物时,可产生大量的杂环胺、多环芳烃类等强致癌物。可在原料外裹一层淀粉、蛋清混合的面糊,然后再下油锅煎炸。这些面糊就像给原料穿上了一件“保护衣”,不让原料直接在高温的油里加热,可以减少致癌物产生。
(2)煎炸食物用中火。加热油温控制在200摄氏度以下,煎炸时间不要超过两分钟。
(3)炒菜时加醋。加醋有两个好处,首先是保护食物中的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在酸性的环境下更加稳定。其次,加醋能促使维生素C的吸收。因为,维生素c在消化道中被吸收是靠一种选择性吸收的细胞,这种细胞有个特点是喜酸,醋中的醋酸会刺激这种细胞,让其大量吸收维生素c。维生素c可阻断一种可导致消化道癌症的物质——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
(4)出锅前勾芡。做菜时,食材里的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损失到汤中。而芡汁就像是一件“保护衣”,能更多地保留维生素c。通常勾芡要掌握好时间,应在菜肴九成熟时进行。过早会使芡汁发焦,过迟则使菜受热时间长,容易失去脆嫩的口味。
对于肺癌高发地区的中老年人、有30年以上吸烟史、有肿瘤家族史、长期在通风条件不好的室内烹调的朋友,要养成每年健康体检的好习惯。体检时要拍正侧位x线胸片,有条件的话最好做一个胸部低剂量螺旋CT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