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昆曲伴养生
2011-01-01缪琳
祝您健康 2011年1期
著名戏曲史、昆曲史学家,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是我父亲的老朋友,也是我家的常客。每次来都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一大包书籍资料。尽管已是79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学术活动频繁,交流思维敏捷,谈吐声音洪亮,上下楼腿脚灵活。言语神态里,透着昆曲的水磨腔韵,尽显儒雅敦厚的学者之风。
作为我国昆曲研究的泰斗,吴教授与一般学者不同之处是,他既深入研究昆曲的理论和发展史,又亲身实践昆曲的演唱和表演。年轻时虚心拜师,学习昆曲,曾得到昆曲大师俞振飞等名家的指点。他的昆曲教学和讲座别具特色,常常是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演唱昆曲。评点赏析,融为一体;生动精彩,余味无穷。
吴新雷先生与白先勇先生在美国关于《中国和美国:全球化时代昆曲的发展》的著名对话,从全球化视野谈昆曲艺术,谈昆曲兴亡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提升昆曲的国际影响,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教授一生以昆曲为伴,随着年事渐高,对昆曲的养生作用,也逐渐有了深刻的感悟和体会。一次和我娓娓谈起,从听曲养生、看戏养生、唱曲养生到昆曲治病,竟然是理论引领,实践佐证,相互映照,自成体系。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1 听曲养生昆曲经典的水磨调,轻柔婉转,细腻绵长。“声则平上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之毕匀,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被誉为“东方音乐宝藏”。不论你是用心聆听还是无意间入耳,都会被那曲调的柔曼空灵渐渐吸引和沉醉。霎时间沧桑幻化,古今同心。那舒缓轻悠的曲调,仿佛在一点一滴地洗去周遭的浮躁,心中水磨般的涟漪,一痕一波地悠悠漾开,心绪渐渐变得无比宁静。自然起到静养生息、修身养性的功效。
2 看戏养生“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牡丹亭》中杜丽娘缱绻春光无限发出的感慨。“不进剧场,怎知幽兰之美?”这是观众在看过昆曲之后,惊其玲珑典雅而发出的赞叹。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都是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的舞台景象。昆曲的表演讲究“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舞台表演如诗如画,华美细腻,让观者为之销魂。观赏昆曲,既是一种高雅艺术的陶冶,也是一个修养身心的享受。一些喜剧,如《风筝误》、《三笑缘》、《游殿》、《借靴》等,令人笑逐颜开。至于小丑插科打诨,诙谐风趣,巧笑百端,都是让人在欢笑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3 唱曲养生演唱昆曲,首先要练习运气吐字,学习用横膈膜与腹部肌肉收缩来控制所吐出的气息,调节所发出的声音。就是运用丹田之气来控制发声,相当于做气功的“养气”和“气息的运行”。用科学的原理解释,就是锻炼肺活量,练习腹式呼吸。昆曲的音域极宽,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共有22个音程。例如小生唱《八阳》倾杯玉芙蓉,要达到高音5。唱曲吐气时,要特别注意缓慢运气,有节奏地吐气,才能将昆曲唱得圆润流畅。同时,昆曲将四拍的曲调放慢成八拍,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行腔优美,声调委婉。演唱昆曲的过程,就是在一边做气功,一边自我陶醉。因此,喜爱唱昆曲的人,一般都比较长寿。著名昆曲人倪传钺享年103岁,上海的昆曲泰斗俞振飞,高寿94岁。
4 昆曲治病吴新雷教授在编写《中国昆曲大辞典》中,特地列上一个词条——昆曲治病。当今医学界通行音乐疗法,科学的实践确认,音乐愉悦的旋律,能治疗机体的疾病,这并非奇谈怪论。早在晚清时期,寓居南京的蔡氏就已经运用昆曲治病了。蔡滋斋(1841~1908),晚清洋务派官员之一。同治十年奉上谕派往江苏,居家南京。他酷爱昆曲,常请苏州昆班伶工来家,为子女拍曲踏戏。他本人专工小生、老生、旦角和丑角的戏码,曾粉墨登场;暇时亲自为夫人和子侄授曲。一门上下以及亲友等均善度曲。每晚均有吹、唱小叙,家中形成了一种浓郁的昆曲氛围,以致于嗜曲成癖,而发展为以曲治病。他平时如卧病在床,一般都不肯延医吃药,而是教子女围坐床前,细吹细唱,病即痊愈。如果这样还不能奏效,便进一步邀请昆曲专业演员来房中演唱,他听得高兴了,病也就好了。他的经验是小病小唱,大病大唱。用现代医学原理解释,就是用乐曲调节情绪,治疗身心疾病。
吴新雷教授的博引旁征,为他的昆曲养生之道,又添佐证。
吴教授一生挚爱昆曲、研究昆曲,对昆曲有着文化朝圣般的生命投入。而昆曲在给予他艺术享受、学术满足的同时,在他年事渐高的今天愈发显示出健身养生、益寿延年的作用,也许这是昆曲给予他的另一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