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医情结
2011-01-01文睿
祝您健康 2011年6期
在“文化大革命”中期,我得了一种“怪病”。吃了饭之后,就感到上腹部不舒服。此后,便不思饮食,全身乏力,躺在床上呻吟不止。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赶紧带我到医院就诊。服了一些西药,丝毫不见好转,数次求治于西医,病却越来越重,人也越来越瘦。于是,母亲托人将我收住院检查治疗。入院后做了全面检查,那时没有胃镜,做了上消化道钡餐,未见任何阳性体征。住院期间,病情似乎有所好转,一周后,医生给我开了一些药,让我出院了,并鼓励我要加强营养。回家后,症状依然如前,不能进食,晚上难受得不能入睡,人一天天瘦下去,精神越来越差。
无奈之下,母亲带我到中医科,求治于中医科的万锦堂老先生。他询问了症状,搭了脉,看了舌苔后,告诉母亲,我得的是“伤寒”,病得很重,若再迟来几天,可能就没命了。他给我开了几副中药,并嘱咐我,回家后只能进食稀饭,若吃咸菜,渣子必须吐掉。取了中药回家后,我心里暗暗嘀咕,这些草根树叶真能治好我的病?真没想到,服用中药一周后,症状逐渐消失了,食欲也明显改善,还出现了一顿接不上一顿的饥饿感觉,胃口大开,有时居然还偷吃炒菜。再继续服用中药调理一周,身体就完全康复了,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我内心真切地感到,这中医中药真是神奇!
1968年全家被下放到农村。临走之前,我们知道农村缺医少药,就找到熟人,学习了一些针灸常识和操作。下乡时我们带了针灸针、酒精棉球,到了农村,还真的派上了用场。村里人若有人肩酸背疼,针刺一下,有时还真是手到病除。尤其我队一个名叫李国荣的,有头痛的顽疾,每次发作,头痛难忍。自从我们到村里后,每次他头痛发作,我就去为他针灸,每次都是针到痛除。
1978年高考时,我的分数只能上师范和医学院,也就是说,今后不是当医生就是当教师。我想到自己那年生病的感受和在农村为人针灸的经历,决定还是当郎中吧。不管在什么年代,郎中总是需要的。就这样,我选择了学医,而且是国医,此后便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为南京市第二医院 中医副主任医师)
(编辑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