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专家”的忽悠
2011-01-01许圣义李荣兰许昌浩
祝您健康 2011年6期
打着“免费”的旗号,布下“名医义诊”、“健康讲座”的“美丽”陷阱,诱骗中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对于这样的骗术,人们已有了一些警惕。然而,最近骗子们又采用了“升级版”骗术,更讲究“环环相扣”。
场景一:某大药房内,挂出了“免费体检”和“义务门诊”的招牌,以此来吸引中老年人“上钩”。然后有人告诉中老年人“何时何地有健康讲座”,于是,半信半疑的中老年人去了。
场景二:清晨5点半到7点之间,某市区内某俱乐部里已经坐满了中老年人。“健康讲座”开场了,“专家”模样的人大讲特讲。在间隙里,几位老年人“现身说法”(实际是雇的托儿),说到动情处还不免泪花盈盈、感激零涕……
场景三:第一天产品说明会让老人信服了。但假医药专家故意只卖关子不卖药,让老年人第二天再来,另有更好的产品推介。第二天,老年人如约而至,在更“煽情”的演说下有了急于购买药品的欲望。而假医药专家只赠少许药品,让老人回家服用,亲身体验“疗效”。第三天,先赠后卖,买一赠一,并且是限量销售,声称是“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得到福祉”。第四天,演说者“要向天下献爱心”,要从老年人中认“干爸”、“干妈”,要把好药和孝心献给他们。
场景四:得到了“福祉”的老年人知恩图报,开始向亲朋好友介绍“新、特、奇”的“中药”。于是,患有“三高”疾病、类风湿疾病、各种疼痛的病人,特别是体弱多病、求治心切、时间充裕的老人们,不仅自己来了,还引领着七大姑、八大姨,以及被儿女们抬着的久病在床的街坊邻居都来了。
场景五:各类媒体也很“忙”。假医药专家的“出手大方”,使媒体竭尽全力去集中式、大篇幅、连续性地开展广告宣传攻势,街头的传单纷飞;尽管人们厌烦透顶,却又无可奈何。
场景六:在随后的第五、六、七天里,“荣幸”地当上了“干爸”、“干妈”的人,充当起现场秩序的管理人员。
场景七:第八天,忽然俱乐部的大门锁上了。一群又一群的老年人呆望着什么,既怅然若失,又无可奈何。有的不禁自语:“儿呀,我还想再买几盒药呢!再说了,你答应给我的高级电饭锅到哪儿去领呀……”
拙劣的骗局为何重复上演呢?河南省周口市查处的所谓“华佗神医段德广”直言不讳地告诉办案民警和药监局执法人员说:“中国人多啊,老年人也不少哩,俗话说得好——‘老的诎(念却,豫东方言,意思是被欺骗)怕了,小的长大了!’只要你想‘诎’些钱来花,耍些门道,总会有人上当的!”
为了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建议老人的子女亲朋要经常及时过问老人求医问药、生活作息等主要活动情况。还要为老人介绍一些社会常识和医疗知识,介绍一些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案情案例,说明“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劝诫老人戒除贪占小便宜的心理,使老年人对社会诈骗现象,尤其是对假医药专家忽悠老年人现象心存戒备之心,提高防骗拒骗的能力。
(编辑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