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及影响

2011-01-01胡芸刘明彦

银行家 2011年5期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1996年央行取消银行间贷款利率上限以来,尽管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深化,但离完全市场化还有相当差距。如果中国像欧美国家一样实行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将对中国中小股份制银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小股份制银行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分析。
  
  美日韩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
  
  改革的进程
  美日韩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是以金融抑制的主要手段,政府直接制定存贷款利率或规定名义利率上限,会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鉴于此,美日韩进行了以利率市场化为标志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实践,美国历时16年、日本历时17年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韩国历经30年、前后三次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获得了成功。
  美国作为市场经济的榜样,在20世纪80年代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其贷款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废除对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管理,即废除Q条款。在改革路径上,采取了“先短期、后长期,先大额、后小额”的顺序。日本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对存贷款利率均进行管制,但由于贷款利率上限(15%)远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因此改革主要是取消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在改革路径上,采取了“先定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韩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与美日不同,其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更低,改革的方向是存贷利率的同时市场化。但在改革路径上,贷款利率市场化采取了“先短期、后长期”的顺序,而存款利率市场化则采取了“先长期、后短期”的顺序。
  
  改革的影响
  通过对美日韩利率市场化历程的考察,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金融机构竞争加剧,存款利率上升。实现利率市场化后,在名义利率资料完整的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中,15个出现上涨,5个出现下降,即利率市场化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存款利率的上升。从1983年10月1日开始,美国两年半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实现市场化,前一天定期存款年息为5.75%,当天各家银行纷纷提高存款利率,大商业银行之间都在运用各种利率工具竞相吸收存款,如花旗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定期存款年息提高至11%。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大银行竞相抬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小银行难以招架,或被大银行吞并,或破产倒闭。
  第二改革初期银行业存贷利差收窄,经营风险加大。美国1980~1985年间的银行存贷款平均利差为2.17%,利率市场化的1986~1990年间,利差则为1.63%,收窄了54个基点。利差收窄与利率风险上升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冲击。从1980年开始,倒闭银行家数突破两位数,并与日俱增,1989年达到创纪录的531家。1987~1991年,平均每年倒闭银行200家,大多为小银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扩大了银行的投资渠道和领域,为追逐高利润,银行的冒险性和投机性增强,纷纷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资产,自有资本占总资产比率不断下降。尤其是泡沫经济时期,银行大量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破灭后,股市、房地产价格暴跌,银行坏账大幅上升。韩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二阶段初期,存贷款利差虽有扩大,随后又逐步收缩,但由于利差不大,收缩幅度较小,1997年存贷款利差比1996年收窄21个基点。世界银行研究发现,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有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
  第三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迅速上升。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利差的不利影响,美国银行业积极开展综合化经营,提高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在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为20%,到1987年上升至30%,1997年升至40%。1980年,日本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仅为20.4%,到90年代即升至35.9%,每年增长40%。韩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不断上升,2000年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20%。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从1980年开始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外币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而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与已经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美日韩国家相比,中国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应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推进。
  
  第一 建立银行制订存贷款利率基础的基准利率,货币中间目标由数量转向价格。成熟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是:基于同业拆借利率的央行基准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目前,上海地区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与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比较接近,在制度和机制不断完善后,有望成为中国的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形成之后,在利率完全市场化运行下,央行只公布基准利率目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使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维持在基准利率附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基准利率发挥作用可能会遇到两个困难:一是银行间市场规模不够大,二是在信贷规模受控制情况下,传导机制是反向的。
  
  第二 贷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已经可以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基本实现了市场化。银行贷款利率向上浮动范围已不受限制(城乡信用社除外),但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仍有最大边界。当前,可下浮幅度最大的是住房按揭贷款,可达30%。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应是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但从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来看,银行贷款利率下浮受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等因素制约。另外,债券利率作为资金的机会成本对贷款利率的下浮也形成了制约。因此,贷款利率下浮范围的放开对银行的影响相对有限。
  
  第三 存款利率逐步实现市场化。目前,中国的外币存款、保险公司和邮政储蓄银行的人民币大额及长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库现金存款招标都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对非金融机构和个人的存款利率仍遵照中央银行发布的基准利率执行,可以下浮,不能上浮。根据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中国未来存款利率上限取消的步骤将是先中长期、大额存款,后短期、小额存款,可能要经历较长的过渡期。实际上,目前商业银行大量发行的理财产品提供高于存款基准利率的收益,就是一种对定期存款利率限制的规避。未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只要保留对活期存款利率的限制,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的冲击将相对有限。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后,中小股份制银行将面临直接的价格竞争,可能会造成经营成本的大幅上升,传统盈利模式将面临严峻挑战。
  
  对盈利模式带来冲击
  第一 存款利率显著上升。中国自2010年2月进入负利率时代以来。各项存款增速低于25%,储蓄存款增速低于18%,2011年1月的居民储蓄存款环比减少1.42万亿元。在存款增长明显放缓的负利率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必将推动存款利率的上升。2011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持续提高,已达18%的历史高位,加之业务发展一直受制于高贷存比的制约,中小股份制银行迫切需要扩大存款来源。如果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中小股份制银行由于在技术网络、机构网点和产品创新等方面不占优势,只能与同业开展直接的价格竞争,负债成本可能会显著上升。
  第二 贷款利率上升幅度有限。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存款成本的上升将逐步传导给贷款,贷款利率随之上升。中小股份制银行如能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战略转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贷款定价能力将不断得到提升。进一步放开贷款利率约束后,中小股份制银行可以运用积极的定价策略,在中小企业业务上获得更高的收益率,贷款利率可能较现在水平有所上升,但贷款利率总体水平上升幅度有限。其主要原因在于:短期内中小企业贷款占比难以大幅提高,大客户贷款占比仍然较高,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股份制银行对大客户贷款议价不占优势,甚至在金融脱媒及同业竞争压力下,考虑到综合收益率因素,大客户贷款利率难以上浮,因此贷款利率总体水平上升幅度有限。
  第三 存贷息差收窄。从美韩日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后的利差下降明显,美国从2.17%下降到1.63%,日本从2%下降到1.6%,韩国从7%下降到4.5%。国内的研究显示,由于长期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初期可能出现过激的市场反应,估计大银行的净利差将会收窄0.25%~0.5%,中小银行的净利差将会收窄1%~1.5%。
  利差收入是中小股份制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虽然近年来中小股份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明显提高,但与工行、建行、中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超过20%的情况相比,大部分中小股份制银行占比仍然偏低,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并没有明显改变。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的总体水平会提高,在初期往往是存款利率升幅大于贷款利率的升幅,造成利差缩小。
  
  同业竞争加剧,存款压力加大
  存贷款利率管制实际上为中小股份制银行提供了保护,帮助避免与大型国有银行展开直接的价格竞争。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压力最大的是中小股份制银行,同业间的价格竞争将不可避免。
  第一 揽存压力加大。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银行同业问的竞争加剧,而竞争的焦点在于存款市场份额的竞争。银行网点集中的大中城市和需求端议价能力较强的对公市场的竞争将最为激烈,存贷比较高的银行也面临着更高的揽存压力。为增加市场份额,商业银行往往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进行揽存,存款价格竞争将成为银行最主要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综合考虑网点数、储蓄存款占比和存贷比,存款利率放开后,存款基础雄厚的大型银行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这些银行存款自然增长的成分居多,而中小股份制银行在机构网点、储蓄存款和存贷比方面均不占优势。
  第二 价格竞争拷问精细化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后,价格将成为最直接的竞争手段,由此,对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要求更为迫切。随着对存贷款定价的逐步放开和扩大,客户选择银行的主要标准不会仅限于银行提供产品的功能和服务的便利程度,更为重要的是存款或贷款利率的水平。一家银行是否具有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资金价格方面是否具有优势,而资金价格的优势来源于经营成本的优势,决定成本高低的关键则在于管理,因此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经营风险上升
  利率市场化使存贷款利率在幅度、结构等方面的波动加大,从而使中小股份制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第一 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风险。利率波动时,中小股份制银行将承担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经营风险,而这种不匹配是由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一致引起的。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银行经营处于“正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的上浮,银行收益将增加,反之则收益将减少;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银行经营存在“负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上浮,银行收益将减少,反之则收益将增加。而中小股份制银行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资产负债的数量、期限结构不匹配是普遍的现象,在无法主导利率定价、利率波动频繁而又缺乏风险管理的情况下,如果调度不当,很容易遭受损失。
  第二 高利率贷款蕴含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由于规模的局限,中小股份制银行无法在利率上与大型银行对抗,必然在经营策略上进行调整,将目标客户转向大型银行所不关注的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小微企业,或按照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收益与风险对称原则,谨慎进入风险相对较高的业务领域。因此,中小股份制银行将面临企业高利率贷款蕴含的道德风险和经营机构的逆向选择风险。当贷款利率较高时,安全性较强而收益率较低的项目可能难以承受高利率而放弃融资,而高风险高收益率的项目则可能因为具有较高的收益率预期而愿意承担较高的借款利率,进而获得贷款。随着利率水平的上升,高风险的借款人因其高收益,会不惜成本地大量增加贷款,进而取代风险较小的借款人并充斥市场,导致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大增,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风险增加。
  第三 资金流失和流动性风险上升。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为吸收存款会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大型银行利用其网点、产品、品牌和资金等优势进行利率价格战,从而抬高存款利率,导致资金从中小银行流向大型银行,吸储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将会面临资金的流失。另一方面,利率的大幅变动可能促使借款客户提前偿付未到期贷款或存款客户提前支取未到期存款。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将以较低利率获得的贷款提前偿还较高利率获得的贷款。因此,利率的上升或下降都会增加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中小股份制银行的应对之策
  
  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中小股份制银行的成本收益、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带来风险,又能给中小股份制银行带来各种发展机遇和宽松的经营环境,有助于中小股份制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推动战略转型,提高经营效益。
  
  第一 建立负债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机制。利率市场化首先会对银行存款增长造成影响,中小股份制银行应着手搭建存款基础设施平台,注重批量化营销和交叉销售,发挥交易融资等产品对存款的拉动作用,大力拓展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一是积极把握国库集中支付、行政事业单位代收代付等各类准入资格和排他性业务合作资格的营销机会,强化负债业务基础设施建设,为后续存款营销及产品交叉销售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注重对存量客户供应链的延伸开发和产业集群的批量开发,引导经营机构重视新户开发,优化账户结构,加强对账户的主动性管理。三是发挥交易融资、票据业务、现金管理对存款的拉动作用,力争控制业务资源,切入客户现金流。四是推行交叉销售,加强本币与外币、公司业务与零售业务的联动,对客户开展多产品销售,提高客户使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实现对客户的深度开发。
  
  第二 加强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切实转变传统盈利模式。加强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是中小股份制银行转变传统盈利模式、降低利率风险的有效途径。一是转变经营观念,把中间业务视为与资产、负债并重的第三大支柱业务,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在发展一般性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开拓代客理财、基金托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扩展服务领域,真正扩大非利息收入来源,改善盈利模式。二是投入充足资源,加强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尤其是财务顾问、购并重组、境内IPO、借壳上市等交易类产品和咨询顾问类产品。三是密切跟踪资产证券化动态,争取适时开办资产证券化业务。借助资产证券化,在市场利率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可以有选择地变现某些流动性差的资产,灵活调整资产期限结构,实现与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减少利率波动带来的影响。
  
  第三 建立高效的利率管理运行机制。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中小股份制银行应健全利率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利率风险管理运作模式。一是完善利率管理组织体系,明确专门的利率管理部门,负责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和资产负债业务结构情况,特别是资产负债利率敏感性缺口情况,统一制定各类产品定价策略,制定利率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制定系统内往来利率和外部资金基准利率,指导和检查利率政策贯彻执行情况,引导资产负债业务协调发展。二是健全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职责,积极进行利率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把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到部门和人员,保证在利率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上分工明确。三是引入先进的利率风险计量、分析工具,构建符合中小股份制银行经营特点的利率走势预测、利率风险计量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分析模型,及时对有关金融产品定价进行调整,并设计出各种降低利率风险和增加收益的方案,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四 实施精细化管理,为存贷款利率浮动提供空间。引入“客户之声”、六西格玛、平衡记分卡三大先进管理技术工具,通过周密策划、细心运作和细节控制,有效提升中小股份制银行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为存贷款利率浮动提供空间。一是引入“客户之声”技术,建立客户战略管理体系,将客户需求和期望融入银行经营管理过程,通过多种客户调查和反馈手段,收集代表性客户信息,运用统计模型系统全面分析内外部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流程改进的依据,提高客户服务效率。二是导入六西格玛管理工具,逐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职能部门和经营机构的精细化作业水平。六西格玛作业模式就是以“客户之声”为线索,确定需要改进或创新的重点业务领域,采取专业的工具方法,按照“定、测、析、改、控”五个步骤实施改进,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增加银行利润。三是全面实施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将发展战略及精细化管理目标转化成经营机构和职能部门可实现、可衡量的评价指标,引导全行实施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全局性工作的整体执行效率。
  
  责任编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