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发展展望

2011-01-01郭金龙

银行家 2011年5期

  我国保险业经过“十一五”时期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迅速提升,并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与此同时,保险市场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转变发展方式还未实质性转变,我国保险业“转方式、促规范、防风险、稳增长”道路仍将任重道远。
  
  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我国保险业的阶段性特征与深层次矛盾
  尽管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从经济增长的要素看,保险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增加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推动。从行业层面上看,存在某些粗放的特征,如投入产出比低、人均产出不高、制度建设滞后、业务发展大起大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等。
  初级阶段的我国保险业深层次矛盾主要体现在“四个不适应”。一是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实力不相适应。2010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2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6位。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8%,我国不到4%。二是与和谐社会建设不相适应。我国人均长期寿险保单持有量、医疗费用由商业健康保险承担的比例、财产和责任保险投保率、保险赔偿占灾害损失的比例,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保险作用发挥得还比较有限。三是与人民生活水平不相适应。目前保险产品还不丰富,有许多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险种还不能提供,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保险服务跟不上,存在“重销售、轻服务”的现象,理赔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与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保险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4%左右,甚至低于很多新兴市场国家。
  
  我国保险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保险市场发展方式粗放。进入到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发展方式粗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为“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低效率。当前我国保险业的集约经营和内涵式增长能力不强,部分公司主要靠快速增设机构、铺摊子实现外延式扩张,总体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结构也过于单一。加之非理性价格竞争问题突出,致使部分公司往往采取大幅提高手续费、账外支付等方式争夺保费;销售误导、理赔难、弄虚作假等不诚信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挫伤了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保险企业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技术创新的低层次阶段,许多保险产品主要还是依靠从外部引进,企业主要还是在引进产品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局部的开发和改进。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究开发活动仅仅在少数大的保险企业中有所开展。保险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创新意识。如在产品开发中,照抄照搬国外的产品,不考虑我国国情,不重视吸收和再创新,使得产品脱离市场需求;其次是创新体制不健全;第三是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有待完善;第四是缺乏创新管理和创新团队、缺乏创新型研究机构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保险资金运用问题。保险资金运用在结构、收益、管理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现实困境,潜在风险不断积累。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种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匹配,严重地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效果。据统计,我国寿险公司中长期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程度已超过50%;且期限越长,不匹配程度越高,有的甚至高达80%。我国寿险业资产与负债的平均期间相差10~15年,远大于日本(8年)和韩国(6年)等国家寿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差距。
  保险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当前,保险区域发展上还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一是保险业务水平不平衡。保险业务水平呈东中西梯度分布,东部保险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部、西部,且差异性有扩大的趋势。二是市场主体区域布局不平衡。保险供给主体在地区分布上明显集中于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国内保险公司总部或外资、合资保险机构总共121家,其中设立于上海的共41家,设于北京的有49家,广东12家,共计102家,其他27个省市自治区总共只有19家。三是保险市场产品结构不平衡。在财险市场上,机动车辆险市场份额过大,其他险种比例太小。四是我国保险业发展区域间摩擦加剧保险区域间利益冲突加深。集中表现出的是对外的排他性,既要向外争利,打破地域经营限制,又要防止肥水外流,设置地方市场保护壁垒。
  保险诚信问题。保险业迅速发展的这几年,保险服务大有提高,但诚信问题在管理、经营方面仍然很突出。其主要表现在:设计的保单条款晦涩难懂引诱消费者落入陷阱,待出险时逃避保险责任;夸大保险的保障功效;借助权利部门强制销售保险;通过热门产品搭配销售有关险种;通过协议或借行业协会名义联合限价;展业理赔时两张脸;无理拒赔、惜赔或少赔等等。保险的不诚信行为正在影响着保险公司甚至影响着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而与此相对应的一种现象是,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保险客户偏好外资保险公司的现象。再加之中资保险公司无论在历史、实力,还是在市场开拓、经营管理、资金运营等方面,均弱于那些已经进入和正在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公司,导致客户依赖外资公司,这种心理偏好必然影响客户对保险公司的选择,使中资保险公司遭遇信誉危机。
  保险产品交易模式面临困境。保险产品交易模式创新不足制约保险业规范发展。传统保险产品交易模式在促进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也正遭受诟病。我国保险市场的突出矛盾是保险产品交易行为不规范,保险营销员制度面临效率下降、欺诈误导消费者、挪用侵占保险费、恶性无序竞争等事关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银邮兼业代理业务易受到监管政策的重大影响,保险产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适应保险消费者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新交易模式探索进展缓慢。
  保险理赔中的突出问题。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保险市场秩序不断规范,但“理赔难”问题仍然未得到很好解决,极大阻碍了人们对保险消费的热情。出现“理赔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保险公司对分支机构和人员缺乏有效管理,导致销售误导、核保不严等情况,由于这些业务前期埋下的隐患,造成出险后理赔困难。二是理赔工作与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配套,公司理赔专业人才缺乏,现有的理赔人员,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的理赔知识和能力,办事效率低下,每当出现复杂赔案时,往往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三是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保费漏损,保险公司为了追求利润而只能拖赔惜赔,竭力挤压被保险人的赔款,造成“理赔难”。此外,由于保险违法犯罪执法力度的不够,保险理赔工作的正常秩序受到了较大威胁,骗赔行为屡见不鲜,这对保险正常理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导致赔款逐年上升,助长了骗赔等保险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保险业的形象,客观上也助长了“理赔难”言论的泛滥。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保险业面临的机遇
  从“十二五”规划建议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主要表现如下:
  服务民生领域。“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民生问题提到空前的高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关政策为保险业发展带来了空间。一方面,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倾斜为保险业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与民生工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收入分配机构的调整,必然促进广大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从而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经济保障。群众手中可供支配的钱多了,保险市场自然也就扩大了。因此,服务民生领域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保险业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之一。在这一领域,保险业自身需要做的和可以做的还很多,如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平安社会建设和灾害管理机制建设等,通过发挥保险业在风险管理和防灾防损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协调政府部门开展灾害预警、预防和救灾工作,广泛开展各类防灾检查和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最终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施救、事后补偿等灾害管理体系。
  节能环保领域。“十二五”期间的节能环保领域也能为保险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保险业在针对低碳经济的新型保险产品研发、环境污染责任险服务拓展、森林保险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承载能力低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解决好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期间将着重发展低碳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对于保险业来讲,除了自身属于环保低碳产业外,还能够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保险阀”、“助推器”和“催化剂”作用。
  支持“三农”领域。“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作为“十二五”期间“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同时,将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作为一个专门的命题提出,这就给保险业在支持“三农”领域有所作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保险业可以利用此机遇开展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政府主导、保险公司商业运作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二是强化金融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作用。进一步提高保险业与农村银行、邮政、农信社等机构的合作层次和深度,建立起融资与保险配套合作机制。三是积极创新“三农”保险产品,着力提高农村保险覆盖面。四是不断健全面向农村的保险服务网络,努力提高“三农”保险服务水平。
  科技创新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下大力气,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提升发展品质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由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这其中也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这也就为保险业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功能,参与科技创新产业提供了市场需求基础。在这一领域,保险行业也大有作为。保险业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科技保险,针对科技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提供新的保险产品,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改进保险服务。同时可以通过适当的渠道和方式,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运用领域,能够增加科技企业资金供给,形成多元化的资金运用渠道。
  
  “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
  从保险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来看,保险业的发展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经济社会局面。
  “十二五”时期保险业处于矛盾和问题凸显期。目前,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在逐步显现,一些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
  一是世界和中国经济周期的变化。经济周期波动对保险的经营行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保险业的发展也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起伏。面对经济周期的冲击,保险业应该在偿付能力、资产负债管理、公司经营管理等方面采取积极的战略和对策,增强抵御经济周期性的波动能力。同时,我国将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些都对保险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可以预期“十二五”期间,随着市场主体的急剧膨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过度竞争将有可能造成对保险资源破坏性的开发,降低保险业整体服务水平,加大行业的经营风险,最终将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对此我们也应当保持一定的警惕。市场竞争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会造成市场秩序混乱、破坏行业形象,严重的话还会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保险业自身发展的能力仍需提高。虽然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行业能力发展的实力也有明显的增强,但是诸多保险公司在资本金、内部管理、基础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尤其是我国保险业应对巨灾风险考验能力还不强,迫切需要我们在发展中积累经验,壮大实力。
  四是保险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面临考验。现阶段,我国人均寿命逐年提高,影响利率长期趋势的因素增多,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对长寿风险、利率风险和巨灾风险这三种宏观风险不能掉以轻心。同时,公司补充资本金和改善偿付能力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防范偿付能力不达标风险始终是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随着我国保险资金总量的持续增长和投资渠道的逐步放开,保险资产管理面临严峻考验和新的挑战。
  
  我国保险业未来发展取向
  
  保险市场发展方式急需转变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需要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未来我国保险业发展也存在变数与不稳定性,我国保险业发展或将是充满忧患的。事实上,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并非所有的国家保险业发展就此迈上新台阶。从国际经验看,3000美元是个分叉,有些国家发展非常快,也有些国家保险业发展就此停滞不前。保险业发展要实现质的突破,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变化,适时转变发展方式。
  
  在宏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需扮演重要角色
  尚未完全退去的全球金融危机留给人们最重要的反思之一,就是要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保险业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发挥行业优势,参与和推动国家宏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承担起风险管理的重任。
  我国保险业将在宏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未来五年间,我国宏观层面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风险。这些可能的风险源包括:一是高度复杂、联系广泛且脆弱的金融体系;二是具有潜在威胁的“三农”问题;三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四是不协调的发展和失衡的结构;五是不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风险;六是腐败和商业贿赂的蔓延。鉴于风险的综合性、交叉性、动态性特点,应当尽快建立起一套国家宏观综合风险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使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潜在和显性的风险因素,建立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风险指标子系统。作为专门以应对风险作为主业的保险业来讲,无论是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处于自生生存的角度出发,都必须要在国家宏观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迈出实质性步伐,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险业需要对各种风险的载体、主要风险诱发因素、风险的传导机制、风险的容忍度等进行认真研究,探讨防范、控制和管理风险的各种有效措施,由此为国家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系统的思维框架和可靠的科学依据。
  
  保险资金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要不断强化
  “十二五”期间,必须重视资金运用问题。我国在资金运用上缺乏理论研究,在实践中也没有把长期投资的理念真正地建立起来。目前在实践中多引用国外市场的经验,但与国内差别很大。目前很多投资策略是经不起理论推敲的。需要强化对保险资金运用理论的研究。可以预见,保费收入的高速增长将为保险资金运用供给大批的资金起源,加上保险资金运用的证券化趋势,保险业对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会不断加大,在政策容许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在证券市场合占的份额会不断提升。顺应保险资金运用的现实需要,不断探索保险资金运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我国保险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模式需要创新
  商业健康险发展模式创新需从社区医疗突破。“十二五”期间最被关注的民生工程中,养老、健康、医疗是三大关键词,对应三大关键词,保险业有许多发展机会。一是老百姓需要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商业保险可以把社区医疗作为商业医疗保险创新和模式创新的领域,有可能把社区养老、健康整合起来,更好地为百姓实施健康管理、慢性疾病管理。二是在护理领域,商业保险可以把老年社区、护理保险、护理保障结合起来。三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目前,商业保险介入社会保障经办领域的支持政策也愈来愈明晰,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基本医疗经办管理将是健康保险未来发展和探索的主战场之一,商业保险和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链接将会迈出新步伐。
  
  参与解决社会养老难问题需要新突破
  供需矛盾仍然是“十二五”期间保险业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重要方面之一是目前养老保险的开发和发展太滞后,保险业要抓住这个矛盾,参与破解社会养老难题,使保险发展规划更贴近市场的需求。保险业参与破解社会养老难题,需要改变增长方式,建立起新的经营模式。即需要在抓住市场机会的同时,重视培养市场。比如企业年金市场,养老公司模式的探索。从国家层面来说,需要出台制度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应成立跨界的养老协会等协调养老问题的解决,支持和鼓励保险业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责任编辑: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