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节约型商业银行的构建
2011-01-01王敏
银行家 2011年5期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将对银行业的经营产生非常深远和重大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该摒弃传统的高资本消耗型增长方式,顺应环境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降低单位资产的资本占用量,加速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的建设。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传统发展模式的高资本消耗问题和“十二五”期间银行四大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认为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实现资本节约型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需在二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积极调整结构,发展低资本占用、高资本使用效率、高资本回报率的“三类”资本节约型业务,实现战略转型。二是推进经济资本精细化管理,建设资本节约型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发展模式中的高资本消耗问题
在2009年以来,银行业投放了近18万亿元的巨量信贷,这消耗了大量的银行资本,使得银行业不得不再融资以获得发展的资本。在2010年再融资潮中,商业银行通过IPO、定向增发和配股共募集资本超过5400亿元,其中发行了830.5亿元次级债券和650亿元可转债补充附属资本。至此,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基本达标。
但是,在2011年商业银行传统的高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依然面临较大的资本压力:一是2010年12月银监会新发布的《关于加强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按照现金流覆盖率比例不同,提高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资产权重,这增加了贷款计提的拨备,压缩了利润回补资本金的空间,对资本充足率带来0.5~0.7个百分点的负面影响。二是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精神,银监会可能在2011年将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保持在11.5%,提高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0.5个百分点至10.5%。如此一来,个别中小银行将徘徊在达标边缘。三是银监会拨备贷款率2.5%要求使得商业银行增加了拨备,加大了再融资压力。四是2011年“巴塞尔协议Ⅱ”在中国全面实施,更多的风险项目可能需要加计风险资本,以达到全面覆盖风险的目的。五是央行在2011年起将对银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措施。综合考虑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资本充足率、稳健经营、贷款增速等指标,对过度放贷机构实行差别准备金。
正是在资本的压力下,2011年开年第一个月内就已经有多家商业银行宣布再融资计划:农行宣布拟发行不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兴业银行公告称发行不超过150亿元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本;民生银行也发布公告称,拟定向增发47亿股A股,募资近215亿元。
显然,在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收紧背景下,高资本消耗问题更加严重。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以对公信贷资产为主体的资本高消耗型业务发展模式,探索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
“十二五”期间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商业银行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
“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的四大外部环境——宏观经济环境、货币和金融环境、监管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将会发生变化,这将对以贷款扩张为主的高资本消耗型业务模式构成严峻的挑战,并倒逼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转向资本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之后,转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经济发展对投资拉动的依赖会逐步降低,商业银行长期赖以生存的那种以经济高增长带动信贷高投放、以信贷高投放促进经济高增长的环境将渐行渐远,贷款增长将较为平缓,依靠高资本占用的批发贷款大幅扩张实现增长的模式难度加大。
同时,经济结构调整涉及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融资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多方面,这将导致银行的金融需求发生显著性的结构变化。中小企业融资、消费金融、财富管理等业务将成为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而这些业务相比批发贷款常常是资本消耗较少的。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业务结构,积极发展低资本占用的业务,走资本节约的发展道路,实现战略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
货币政策转向稳健,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发展
在美国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之后,全球流动性泛滥,资本流入加速,国内流动性充裕,物价压力加大,货币政策已转向稳健。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M2增速下降,大幅增加贷款资产将使银行吸收存款压力加大,未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年度贷款规模的压缩也将限制银行贷款供给,信贷扩张受到制约。
“十二五”期间,国家仍将深化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未来几年直接融资比重将显著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利率市场化下低息差常态化,金融脱媒日益深化,企业对贷款的依存度不断下降,这将使以利差为主的高资本占用型经营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在“巴塞尔协议Ⅲ”下监管趋严,国内新一轮逆周期监管变革加速
“巴塞尔协议Ⅲ”在维持资本充足率8%不变基础上,将普通股最低要求从2%提升至4.5%,一级资本充足率也从现行的4%上调至6%,并要求建立2.5%的留存缓冲资本、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1%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同时,引入3%的杠杆率作为资本充足率标准的补充,引入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完善流动性风险监管。显然,在“巴塞尔协议Ⅲ”下,对银行的资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银行再融资压力。
顺应国际监管的新变化,我国监管部门明显加大了监管的力度,积极推进四大监管工具的建设,探索构建“逆周期”监管体系。如果完全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那么不低于10%总资本比例加上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0%~4%超额资本和1%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合计最高达到15%,银行资本的监管压力显著增大。另外,不低于2.5%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余额的比例和150%的拨备覆盖率也将消耗大量银行资本。显然,在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资本高消耗型经营模式在严格的资本约束下已经难以为继。
银行同业竞争加剧。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进一步推升信贷市场的竞争
银行同业竞争进入“群雄逐鹿”的阶段。以农行、光大上市为标志,1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日益白热化,政策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商业化转型、城市商行的跨区域发展、外资银行加快中国布局等使得传统批发信贷领域的竞争尤其激烈,而且拨贷比和未来对长期贷款的计提周期性附加资本,将使得高资本占用的批发性信贷业务,对提升银行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的作用进一步下降。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不断蚕食银行业的利润空间。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典当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加大了对银行传统的信贷客户的争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不仅在财富管理上同银行争夺客户资源,还使得银行储蓄的吸引力下降,存款负债增长减速,这不但使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而且导致存贷比严格管控下贷款发放困难。
显然,在未来的五年,中国银行业的生存空间将发生深刻改变,外部因素将迫使银行加快转变传统高资本消耗型经营模式,通过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加速推进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的建设,实现银行战略转型
在过去两年传统经营模式被强化的背景下,构建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显得更为重要。总体来看,节约资本的主要途径有四种:一是降低资本消耗。资本消耗取决于风险资产规模和风险资产的风险权重,不同风险资产的风险权重不同,例如批发性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基本上为100%,消费信贷的风险权重仅为50%。因此,可依据风险权重差异,积极发展低资本权重业务,减少资本占用。二是增加资本回报率。在资本数量相同情况下获得更多利润或者在同等利润下占用更少资本,这也是一种节约资本的方法。可以通过发展如私人银行这类高资本回报率业务,也可以通过管理提升,提高营运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最终提高资本收益率。三是降低资本的成本和机会成本。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和方法,降低资本成本。四是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利用信贷资产的转让,腾挪资产,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十二五”期间,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化解高资本消耗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难题,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
积极发展“三类”资本节约型业务,调整业务结构,实现战略转型
当前银行业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在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问、中间业务和存贷业务间、大客户和中小客户间、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间、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间等多方面,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因此,银行应该调整业务结构,积极发展低资本占用、高资本使用效率、高资本回报率的三类业务,在解决当前结构失衡问题的同时,构建资本节约型发展模式。
一是在批发业务中,积极发展新型批发业务。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业务中的现金管理、企业年金、资产托管、债券承销、对公理财、兼并重组、财务顾问业务等新型批发业务发展迅速。这类新型的批发业务大都属于中间业务,资本消耗低,资本回报率高,已经成为银行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未来大客户对这类新兴批发业务的需求依然较强,业务发展空间巨大。商业银行应积极拓展新兴批发业务,主动适应客户与市场需求变化,逐步建立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批发业务发展的新亮点。
二是积极发展零售业务,形成批发和零售业务并重的经营格局。国际银行业发展经验表明,未来零售业务无疑是银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个人资产业务的资本占用较少,风险相对较低,收益较高,是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个人财富管理业务不仅资本消耗低,而且资本回报率高,也是各家商业银行实现低资本增长的战略业务;个人结算、个人外汇业务等中间业务同样也是低资本消耗的业务。因此,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是推进资本节约型商业银行建设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三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不占用或少占用资本,因此,发展中间业务是实现资本节约的有效途径之一,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突出中间业务的战略地位。为此,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以较少的资本消耗促进银行资本回报的稳步提升。加大对中间业务开发的投入,加大产品营销、产品开发和考核的力度,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国际业务、代理业务以及电子银行业务等中间业务,将其作为转变银行发展模式、增加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是优化客户结构,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客户和高净值私人客户。传统的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以低风险大企业的批发贷款为主要盈利来源。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和银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大力发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对私理财和私人银行客户是银行客户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商业银行要进一步丰富客户资源,增加高价值客户,努力实现从优质大客户为主向优质大中小型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并重的转变,提高银行资本的客户回报水平。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坚持“收益覆盖风险”原则,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资产业务,研发适合小企业经营特点和实际需求的产品,使中小企业成为利润新增长点。同时,随着国民财富不断增加,新的富裕阶层逐渐形成,高净值私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日益旺盛,这也将为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空间。
五是稳妥推进信贷资产转让。信贷资产的转让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商业银行可以在相关资产的风险和回报发生符合监管要求的实质性转移前提下,通过信贷资产的转让、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法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提高资本利用率。2010年9月25日我国正式启动了银行间贷款转让交易,21家内地银行当日签署了《贷款转让交易主协议》,这将有助于转变商业银行贷款经营模式,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推动利率市场化。尤其在我国信贷资产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通过资产转让创新,降低存量资产的资本消耗,释放出资本以创造新的利润。
六是综合经营助推业务转型。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资本要求不同,资本回报率也存在差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新设、兼并、收购等方法,实现综合经营。尽管目前对综合经营的监管较严,但综合经营是商业银行深化转型的必由之路,国内商业银行应逐步推进综合经营的纵深发展,并通过整合与重组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促使以银行集团收入多元化。
推进经济资本精细化管理,建设资本节约型银行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首次使用以来,经济资本已经在国际活跃银行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自2002年建设银行开创运用经济资本的先河,目前已在工行、中行、光大、招行、农行等多家银行中得到广泛运用,其运用的领域包括经营计划的制订、资源配置、产品风险定价、绩效考核、客户管理(如盈利分析)、全面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改进经济资本管理,实现管理的精细化,推动资本节约型银行的建设。
一是利用经济资本战略导向作用,树立全员资本节约的理念。经济资本是银行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具有战略导向作用。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是经济资本配置,即如何合理、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按照资本节约的战略转型意图,在不同产品、客户、区域和行业、部门、下属机构之间重新分配经济资本,引导全员树立资本约束的意识,促使资本节约的要求贯彻到各个分行和各级经营主体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二是加强经济资本量化的基础工作,奠定精细化管理基石。首先,加强收集数据工作,建立基础数据库。建立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收集标准和相应的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其次,开发高级风险计量模型。在经济资本的标准法基础上,利用内部历史数据开发高级风险计量工具,这包括客户评级模型、债项评级模型、操作风险评分模型等风险计量工具,实现具体风险指标的量化;对已开发的风险计量模型应进行返回检验,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和稳健性;尽快开发零售风险暴露的计量模型;扩大经济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使之全面涵盖信用、市场、操作及流动性等风险,推进全面风险管理。
三是改进经济资本管理,建立有利于资本节约的运行机制。通过改进经济资本管理,使资本节约理念贯彻在业务规划、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等经济资本管理的各环节中,建立起有利于资本节约的运行机制:
首先,改进资本预算和经营规划管理。以监管资本增长作为经济资本增长的基础,强化了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总量的约束,合理做好经营计划和资本预算,抑制规模的盲目扩张,使风险资产、经济资本、监管资本的增长相互协调。
其次,完善经济资本分配机制,促进资本节约型业务的发展。在经济资本配置和经营费用分配中,根据资本节约型发展要求,改变不同业务品种、部门、客户、分支机构、区域和行业间经济资本分配的总量、增速和结构,调整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为资本节约的三类业务优先分配经济资本和费用资源,使下达的各类业务的规模和利润指标充分反映资本节约型战略转型意图,从而有效引导分支机构的业务增长和结构调整,推进战略转型目标的实现。
最后,建立以资本节约为导向的、以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取代传统的规模和会计利润指标。通过对各地区,部门、个人和产品等经济资本占用的计量和收益的计算,在考虑风险和成本的前提下,衡量各个维度和层面的真实盈利,使绩效考核突出经济资本的对业务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从而能真正推动各层面的业务发展由资源要素投入型向资本节约型的转变。
责任编辑: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