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分子“翻脸不认人”?

2011-01-01侏琳琳

科学大众(中学) 2011年4期

  阅读和面部识别相互竞争
  
  为什么知识分子面部识别能力弱?以往大多是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加以研究。直到最近,法国研究人员才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发现一种比较科学的解释。研究人员斯达尼斯拉斯·德哈恩等人通过磁共振扫描仪和电极帽扫描若干志愿者的大脑,结果发现,识别面部和阅读都会用到同一脑部区域,而且两者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强的人,面部识别能力相对就弱一些,反之亦然。
  研究人员认为,在人类文明出现后,大脑发展出一些新功能,例如阅读能力。它是由与面部识别能力相关的脑细胞回路所指挥管理的。为了验证上述假说,研究人员对3组人员的大脑进行扫描,包括10名不识字的人,22名于成人阶段才开始学习阅读的人,31名从孩提时代就开始学习阅读的人。
  扫描结果表明,脑部与阅读有关的区域位于“视觉字形区”,此区域连结声音与书写符号,在因阅读而变得活跃。在阅读时,阅读能力较佳者,此区域更为活跃;当受测者倾听句子时,视觉字形区显示相同的反应。但是,当研究人员对受测者显示面孔照片时,能阅读者的视觉字形区活跃程度低于不识字的人。因此研究员猜测,至少在脑部视觉字形区,阅读能力与面部识别能力相互竞争。面部识别需要多用心
  研究人员德哈恩等人表示,面部识别能力的损失和阅读能力成正比。当然,这个结论只是个研究的平均值,并不适合每一个具体的人。
  有的人视觉字形区功能特别强大,这使得他们面部识别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很强大。面部识别能力是一回事,能不能真正地记住别人又是一回事,两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人饱读诗书而又能很好地识别他人,这些人往往成为了社会生活中的领导者。
  自古以来,知识分子认人的能力相对其他人较弱一些。对于那些不大认人的知识分子,人们往往嘲讽他们是“书呆子”。对于那些知识分子来说,他们自己对面部识别能力为什么弱,也百思不得其解。以前,有知识分子为自己辩解说,自己读书太多,经常思考一些问题,在和别人打交道时,更专注于思考和谈话的内容,而不关注对方面部的特点,因此不大容易记住人。虽然这个解释并非问题的本质所在,但是的确有些道理。
  “勤能补拙”这句古训在这方面也能起到作用。如果面部识别能力弱的人要想记住他人,可以在交往时有意识地多观察对方的特点,而且精神要集中一些,事后再回忆一下他的音容笑貌,这样就容易长期记住。等到下次和他见面时,你就能知道他是谁了。同样,如果面部识别能力强的人与他人交往时不用心,下次见到时一样会不认识。研究表明,中国人的面部识别本领较西方人弱,这是因为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不会像西方人那样,直视对方的面部。以文明的名义进行脑部“拆迂”
  其实,不只是阅读占用了面部识别所需的脑部功能区,人类在发展音乐、演讲、绘画等文化艺术的时候,不少脑部区域也会被征用。在人类在发展文明的过程中,会不断征用一部分大脑神经元,使得原有的一些本领变弱。
  科学研究还发现,不少肉食性哺乳动物(如狼)识别同类面部的能力就比人类强。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的面部识别的最初发展,主要不是为了社交,而是为了在打猎时更好地追踪识别猎物。当人类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后,对追踪猎物的要求变弱,人类对面部的识别能力也随之减弱。
  有时候,人类发展文明的过程中,脑部某些区域的功能来不及“腾空”,那么时代的发展会迫使那些功能“强制退出”。一些新的神经功能会硬行挤占那些固有的脑区,人类就利用这些旧功能退出的大脑区域来应对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一些原始的本能也会逐渐减弱或退化。比如面对危险时的应激能力,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减弱。
  数千年来,人类的大脑功能区域虽然已经成型,但是功能性单元仍在发生变化。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大脑的功能划分将变得越来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