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在前面的话

2011-01-01本刊编辑部

诗歌月刊 2011年4期

  民刊的编选,考验的是编选者的精神判断和身体承受两大方面的能力。精神判断(倾向性和思想性),是一份民刊得以成立并持续的核心所在;而身体承受(决心和定力),则决定了一份民刊的命运。在新诗发展至今的九十余年间,民刊一直不断涌现,新旧交替而潮起潮落,其间是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出场和归于平静。不过,正是如此,诗歌的景观以及诗人的命运由此展开。而那些经过时间淘洗得以保留下来的零珠碎玉,正构成了现代汉语诗歌之灿烂星河。
  近年来我们看到,民刊的编辑思路或运作策略,已经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和进行有益的尝试,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其一,一些民刊开始做个人专集或多人合集。比如广东的《诗歌与人》,相继推出了诗人安德拉德、彭燕郊、张曙光、蓝蓝、英娜·丽斯年斯卡娅,以及古马、东荡子、朵渔等的个人专集;比如海南的《新诗》,相继推出了诗人孙文波、肖开愚、森子、臧棣、陈东东、桑克、杨小滨、法镭、黄灿然、哈金、周伟驰、韩博等的个人专集;比如山东的《不是》,相继推出了诗人孙磊、杨典、雨田等的个人专集;比如重庆的《现代汉诗》,推出了诗人阿翔的《拟诗记》个人专集;比如四川的《芙蓉锦江》,已连续三年推出“九人诗选”合集。
  其二,一些民刊越来越倾向于特定群体的展示。比如山东的《谁》、湖北的《后天》、深圳的《大象诗志》、江苏《先锋诗报》、《南京评论》、四川的《独立》《诗·70P》、福建的《靠近》、《陆诗歌》、黑龙江的《剃须刀》、北京《诗东西》等等,基本体现了少数诗人同仁集结和诗学不同立场上的包容性。
  其三,一些民刊推出“阶段性”或“区域性”的结集。比如北京的《太阳诗报》,福建的《蓝鲸》和《第三说》,四川的《存在》、《终点》、《独立》和《人行道》,甘肃的《大西北诗刊》等,相继推出了自己二十年、十年或五年专号。比如在2010年,就有山东的《谁》第七期推出“川渝诗人选集”,四川的《存在》推出“新世纪十年川渝诗歌大展专号”等区域性专号。
  其四,一些民刊纷纷设立诗歌奖或主办诗会。比如广东的《诗歌与人》,设立“诗歌与人奖”;比如湖南的《明天》,设立“明天·额尔古纳华语诗歌双年奖”;比如广东的《赶路》,设立“御鼎诗歌奖”;比如河北的《潮》,设立“井秋峰短诗奖”。比如贵州的《零点》,设立“零点非凡文学人物·70后诗人奖” 并主办“2010中国70后诗歌博鳌论坛·零点诗会”;比如福建的《丑石》,举办“丑石诗会”。比如四川的《屏风》,举办“冬至诗会”。
  以上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民刊参与者已经开始思考民刊的未来出路和走向。编什么样的诗歌?怎么编?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编选作品的质量高低,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一个无法定论因而暂且不论的问题。而编选一期诗歌民刊,并因此对汉语诗歌具有某种独特和重要的资料价值,或具有一定的推进和启示作用,越来越需要成为诗歌民刊目前的首要担当和必须抉择。
  
  20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