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新闻栏目浅析记者的新闻素质
2011-01-01付子京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169-01
北京电视台著名栏目《法制进行时》的主持人徐滔是2002年范长江新闻奖的得主,人们把这个新闻界的至高奖项颁给了这位智勇双全的女记者。同时,她的背后透露出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素质。
一、坚持新闻事实的原则
新闻本源是事实。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通过新闻媒介的反映。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在后,唯物论与唯心论在新闻理论中的一条明确界线,就是是否主张尊重事实,而且是否在实践中真正尊重事实。马克思认为,新闻报道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徐滔作为政法类型节目的新闻记者,坚持用镜头呈现事实,吸引观众跟随其镜头一起追踪,即犯罪事实的首先呈现。既不臆造新闻故事,歪曲事实情节,又通过新闻手段引起人们对于案件来龙去脉的浓厚兴趣。强烈的真实记录、惊心动魄的环节以及记者、摄像的现场参与,增加了新闻的真实性。
从已查处的一些假新闻案例中可以看,虚假新闻的类型多种多样。在充斥着狭隘功利思维的错误新闻观指引下,各种无中生有的噱头,添油加醋的谣言,便被制造出来。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既是大众传播机构,业是社会舆论机构,还是党的宣传机构。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多重身份特点,决定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肩负着诸多的使命,承担着诸多的责任。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也是有立场的。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新闻舆论事关党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福祸。
二、坚持新闻现场的原则
徐滔既是《法制进行时》栏目的主持人,也是案件进行中的现场采访记者,她总是跟随重案组的侦察员深入案发现场,第一时间记录与报道案件进展情况,并在第一时间采访犯罪嫌疑人。该节目的叙事、拍摄等环节充分运用了纪实手法,大量现场同期声,突出现场气氛,所有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都遵从事件本身的一些客观的逻辑和情绪,从而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增强了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
纪实手法的合理运用对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首先,采访中记者要能及时捕捉到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现场镜头来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现场感就是要求记者在拍摄现场能迅速明确主题,做出快速的反应,特别是面对重大题材或者突发事件时,应该学习借鉴纪录片中的长镜头拍摄方式,及时在现场捕捉抓拍到自然、真实的、能反映整条新闻核心内容的镜头和生动场面。其次,除了抓拍好现场外,要运用好现场同期声,一则电视新闻能够正确地运用好同期声,就会使新闻大大地增强现场感,给观众带来亲切感。也能更好地强化新闻的主题。现场感强的报道除了记者出镜外,更重要的特征是让观众看到、听到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报道过程中所经历的细节。记者应当随着事态的发生和发展,边观察、边采访、边叙述,同时还要重视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运用他们的同期声采访,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
三、善于把握采访中的技巧
电视屏幕上的徐滔快人快语,通过快语速可以得知她的思维何等敏捷。本着深入虎穴采访的原则,徐滔总能在采访过程中运用智慧和勇气,顺利配合警方完成抓捕工作。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西客站人质解救事件和著名演员吴若甫营救事件中徐滔出色的表现。她在采访过程中善用巧妙的方式方法,案件的难度也对她作为一名记者的采访能力提供了最严峻的考验。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怎样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呢?这就需要记者本身的素质和新闻修养。一般来讲,要对报道的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对采访对象有清楚的了解,要提问人们普遍关注,又能激起对方回答兴趣的具体问题。一般提问的方法有三种。一是一针见血法:这种闭合式提问方式可以和开放式提问方式结合使用,开始采访时不妨用些开放式提问,使其轻松自如,谈话气氛活跃以后,再过渡到闭合式上去,挖掘实质性材料。二是跟踪追击法:有一位记者去学校采访,发现了师生反映的课本印制质量太差,缺页错页多的问题,立即追踪到印刷厂采访。记者向厂长提出这一问题,厂长归纳的理由为,因为效益不好,资金困难;因为设备陈旧,无法更新。厂长企图用这种连锁式的因果关系,把问题焦点引向歧路,记者抓住了厂长的心理,立即提问:“设备陈旧与课本缺页错页是什么关系?以前也这样吗?”;“如果这些机器一时更新不了,还继续缺页错页下去吗?”这一问,击中了要害,厂长无法自圆其说。三是思辨法: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件假警察扣押了真警察的新闻。记者问:“为什么要扣警察?”假警察说:“我们当时不知道他是警察。如果我们当时知道他是警察,我们是绝不会扣的。”似乎无懈可击。善于思辨的记者,却从另一角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立刻追问道:“如果这个警察是普通公民的话,你有权力扣他吗?”问得假警察哑口无言,不得不承认过错。
最后,采访一定要深入,电视记者在工作时,绝不能满足于一个平面的材料,而要取得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记者一定要到现场去观察,通过摄像机镜头,让受众看到实地景物。置身于改革的新时代,电视记者只有在思维上保持新闻的敏感度,工作中掌握真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使电视屏幕上,涌现出更多更有深度和活力的电视新闻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