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防止虚假新闻的理论思考

2011-01-01高山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175-01
  
  近年来,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新闻媒体所传播的错误资讯,像瘟疫和谣言一样蛊惑、误导公众,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极大的混乱,也使媒体的公信力遭前所未有的挑战。假新闻已经成了社会公害,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如何防止假新闻,涉及到记者编辑、媒体、新闻主管部门、法规制度、社会监督等诸多方而,在这里我仅从理论层面上,特别是编采人员如何从源头上制止虚假新闻。
  
  一、强化理性思维,全面准确的理解新闻的真实性
  
  虚假新闻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践踏。所谓虚拟新闻,是指与事实不符的新闻,包括现象不符和本质不符,即新闻事实不符以及评价、议论不符。从严格意义上讲,虚假新闻有二种情况,一是以虚构事实为依据的“新闻”,根本就没有那么回事。它所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编造、捏造的产物,“在其‘纯粹’的形式中,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诸如,“比尔盖茨遇刺身亡”,西安市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一女生世博排队被强奸怀孕、“金庸去世”等引起受众哗然等虚拟报道,纯属捏造的。二是失实新闻。所谓失实新闻,是指具有一定的新闻事实根据,但媒体并没有全面、准确、恰当的报道,新闻事实被夸大了或歪曲了,没有反映新闻事件和人物的本来面目。由新闻媒体“自导自演”,凭空捏造、子虚乌有的假新闻,这几年为数不少,但更多的失实新闻。很多编采人员理论缺失,弄不清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关系,不能全面、准确的理解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有的主题先行,导演摆布,生搬硬套;有的跟形势,“变角度”,任意捏合新闻事实;有的文题不符,因果不符,自相矛盾;有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只考虑自己感兴趣的一点,不及其余;有的在客观事实上“添油加醋”,夸大其词,以凸显其“新闻性”。有的在交代新闻事实时遮遮掩掩,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或听到‘某村’、‘某街道’,或张先生、王女士等模糊语言。现在很多媒体采用情景再现、故事化的手法讲述新闻事件,主持人讲的绘声绘色,曲折离奇,设置重重悬念,其中不乏夸张的成分,尤其故事中的人物均为化名,其真实性无从考察。
  防止虚假新闻,编采人员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全面准确的理解新闻的真实性,切实做到:媒体所作的新闻报道,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要真实可靠;新闻报道反映的客观事实,包括事情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言语和动作、音乐、音响、画面、原因和结果,都必须准确;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如背景材料,引用的数字、史实、语录都必须确切无误;不仅所反映新闻事实是真实的,还必须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能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二、彻底转变作风,采访要全面、深入、细致
  
  很多虚拟新闻都是由于记者没有深入现场采访,或采访不细造成的。深入采访,已成为新闻工作者耳熟能详的“行话”。但是,真正深入,还真不容易。现在新闻界普遍存在一种浮躁情绪,很多记者浮在上面,靠电话、情况简报和网络写报道的越来越多了;直接插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百姓家中,与群众促膝谈心,调查讲究的越来越少了。即使下基层,也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夜看尽长安花”。由于采访不细,许多新闻报道“走样”,甚至完全失真。有些假新闻要么是空穴来风,要么便从网上扒下来的,要么是误读文件,要么是小道消息,要么是一面之词,如,中学教材“大换血”、“鲁迅作品大撤退”等假新闻,都是由于记者没有实地采访,以讹传讹造成的。
  所有的新闻都有一个源头,即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它是新闻的“第一来源”。记者到事发现场。进行实地采访,是保证新闻真实的最可靠的方法。新闻现场包含着多种新闻事实及多方面的信息,新闻现场发生的事件、气氛、参与的人物及其表情、语言等,这些真实、具体、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等,是新闻报道的客观依据。深入到事发现场,可以捕捉到稍纵即逝的、事后无法了解和感受的重要情况。记者只有深入采访,亲身体验,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诠释,挖掘到深层次的东西,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三、客观科学的分析核实,严格“把关”
  
  近年来,媒体曾有一些离奇古怪的报道,诸如,美国医生操刀换人头;法国有一面250年历史的魔镜,任何人向它观看就会大脑出血死亡,魔镜迄今已杀死38人;博物馆看守使3000年前的女木乃伊怀孕;妻子梦授机宜丈夫博中百万等玄而又玄,违反科学规律,带有迷信色彩的报道。这些危言听闻的东西所以能出笼,和媒体没有严格把关有直接关系。
  面对眼花缭乱的报道内容,新闻媒体尤其是新闻编辑必须严格审稿,认真“把关”。“把关”的过程就是对新闻事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编辑要有严谨科学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对拟发稿件进行认真的核实、辩伪和订正。编辑要善于运用逻辑推理证实新闻的真实性,对那些违反客观规律、不合乎常理的内容,要坚决舍弃;对于掺杂着部分不科学内容的新闻报道,则以披沙拣金的态度,去伪存真,保留其合理内核。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科学研究必须坚持这一操守,新闻报道也必须坚持这一操守。
  还必须指出,防止虚假新闻,还必须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有的从业人员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没有事实,就策划事实;没有足够大的新闻事实,就在原型基础上“打气”、“灌水”制造新闻事实;没有爆炸性事实,就想方设法制造“火药”、装“引信”。新闻工作者被誉为“社会的良知”、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坚决物质利益的诱惑,自觉抵制虚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