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导语在新闻中的重要地位

2011-01-01张兴秋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167-01
  
  美国新闻学家郝伯特·里德说:导语是新闻的生命。可见导语在一篇新闻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是新闻的开头,但又有其特定的涵义。一般来说,新闻导语就是以凝练的文句揭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阅读全文的新闻开头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新闻报道客观事物时,对事实的安排有一定的规格,一般来说,它不是按照时间本来的发展顺序去组织材料,而是往往把事情的高潮或结果放在最前面,使新闻的主题通过最新鲜、最具有个性特色的事实或最有意义的内容,简明地表达出来。这是新闻写作中组织安排材料的特殊规律,是在新闻报道实践中适应客观传播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写作特点,也就是说,新闻导语是在新闻写作实践中为适应传播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即导语),唤起阅读者的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的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精确地阐述了什么是新闻的导语,导语的作用和写好导语的重要性,以及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说写好导语极其重要呢?主要原因如下:
  
  一、导语为整篇新闻定下基调,关系着下文如何顺利展开
  
  导语是行文结构上的第一个层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在下文中往往起着一锤定音、一语定意的作用,因而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新闻如何顺利地展开叙述,甚至也决定着新闻主体等部分的格调和行文风格,它是新闻的最核心,最精彩之点,既能驾驭全篇,提纲挈领,又不与下文重复。比如这样一则新闻《中钢协高层大换人,铁矿石谈判局面不利》,其中的导语是:“主导了中国钢铁行业数年来进口铁矿石谈判的中钢协主要领导罗冰生和单尚华昨日宣布退休,随着铁矿石年度谈判的终结,曾经参与、影响着中国铁矿石谈判的“元老”的退休,被业内视为“铁矿石谈判旧时代的结束”。钢铁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钢铁业的一举一动还是他的管理层及政策的变动都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所以作为人事调整当然也是十分惹人注目的事件。新闻开头将两位高层退休,与铁矿石谈判旧时代的结束放在一起,作为导语,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是受众迫切需要知道他们是真的退休还是有其他的原因,通过这样的导语下文自然而然地按顺序铺陈开来,揭示为什么“退休”,“退休”后对铁矿石谈判时代的影响如何。
  再比如有这样一则新闻,《儿子在病榻前勒死生父,姐姐称他是孝顺儿子》。其中的导语这样写的:儿子勒死因车祸卧病在床的父亲,昨日,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这起案件。法庭上,儿子陈述他日夜照料因车祸受伤的父亲,还花光了打工的积蓄。“病痛难忍,父亲求我勒死他!”儿子在法庭上的一席话,让人更震惊。如果单纯看儿子勒死父亲我们会理解成儿子虐待父亲,而导语中给出的信息是,病痛难忍,父亲求儿子勒死自己。为整篇稿件定下了基调,可以使稿件得以顺利展开,开始叙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可见,导语这种提纲挈领的作用在稿件中是十分突出和明显的。
  
  二、导语既可以使新闻紧紧抓住受众,也可以使受众舍弃整条新闻
  
  受众看新闻,一般处于有意无意的心态,通常是看到导语的一瞬间才决定是否看详细内容,只有标题和导语让他们感兴趣才能进入有意收看的状态,常常我们会听到身边的人发出这样的声音:哎呀!这条新闻什么意思,快看看。这是说明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只有那些鲜明生动的导语扣住读者的心弦,就可以死死地牵住受众的目光。平淡无奇的导语只会把他们推得远远的。
  例如这样一条新闻《农田重金属污染触目惊心每年污染1200万吨粮食》。其中导语是:国土资源部曾公开表示,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这些粮食足以每年多养活4000多万人,同样,如果这些粮食流入市场,后果将不堪设想。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吃”谁又能离得开呢,看到这样和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新闻,你怎能不一探究竟。我们很想知道土地是如何污染的,对我们的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你不能不关心,也不能不把整条新闻看完吧。而导语的用词准确,什么样的语言能触动你的神经,让你欲罢不能是它成功的关键。新闻学家任白涛指出:冒头者,诱起读者读欲之饵也。故饵味不可不使之美,彼业务倥偬,神经疲劳之现代人士,一瞥平凡枯干之记事冒头,鲜有不厌读之者。说的就是导语在新闻中如何调动受众欣赏的欲望所起的作用,导语就是这里的“饵”。
  再比如有这样一条新闻《媒体称有铁路工程师不坐高铁,忧萝卜快了不洗泥》。导语是这样写的:年前,与中铁某局一位朋友聊天,我问他,现在的高铁到底有无隐患?朋友婉转地说,我们公司有个工程师,去年退休了。他在离开工作岗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出门坚决不坐高铁。我这朋友所在的单位是专门修铁路的。修铁路的不乐意坐高铁,这里头大有文章。那么究竟什么文章呢,因为交通工具在人们日常出行是必不可少的,而他的安全快捷又是人们最关心的,尤其对于刚刚兴起的高铁,许多人没有乘坐过,是个新鲜事物,一位参与建设的工程师说过的一句话,可能在人们心里更有可信度,那么作者在导语中写道:修铁路的不乐意坐高铁,这里头大有文章。肯定的语句中带着疑问,即,究竟有什么大文章呢,我想这也是受众的疑问,是受众最想了解的地方。简短的导语吸引着受众继续探寻答案,继而看完整条新闻,这就是导语的作用所在。
  
  三、导语的吸引力。对编辑决定新闻稿件的取舍和确定它的编排地位有很大的影响,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为新闻编辑来说,是新闻的第一个受众,每天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新闻稿件,哪个前,哪个后,除了极其重要的领导新闻外,剩余的新闻,编辑要从中挑选,怎么挑选呢,如果有了好的导语,能引起兴趣,使他看完全篇,再作修改,然后发稿,如果一篇新闻的导语索然无味,平庸无奇,可能就会遭到冷遇,甚至枪毙,如果你在采访中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新闻中确实有新鲜内容,只是因为在导语中没有花功夫,被打入冷宫岂不冤枉。
  导语重要,是引子,是文章的开头、精髓所在,但我们并非说正文可好可坏,可有可无,要想让受众真正详细了解还需在正文上足功夫。本人根据工作经验认为,写好导语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导语要善于用事实概括。点明主体的主要事实,运用归纳概括方法,开门见山地反映出新闻的事实,给人总体印象;导语要新。把最新鲜的事实提取和揭示出来,一下子摆在读者面前;导语要巧设悬念,似藏还露,有意引起受众的惊异、困惑和疑问,激发好奇心,使受众急于解开谜团。
  总而言之,导语在一篇稿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之所以被新闻工作者如此看重,有它的魔力,在写作上有它的难度,是衡量一个新闻工作者采访的稿件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步。可以说,短短的导语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一字值千金,句句透着作者的汗水、智慧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