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升华和再创造
2011-01-01田雨霖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164-01
在新闻业内,很多人愿意当记者不愿意当编辑。他们觉得当记者劳动成果容易显现,如果某篇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就可能一夜成名。而编辑的工作在幕后,是一种隐匿性劳动,他们在别人的稿件上勾勾抹抹,修修补补,是一种辅助性和间接性劳动,没什么价值。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极为有害的。
就工作分工而言,编辑通常不直接从事新闻的采访,他们以别人的智力成果为原料,重新进行加工和生产。但是,编辑的加工润色是作者劳动的延续和提升,是对记者稿件的升华和再创造。著名新闻理论家邵益文先生曾经指出,“编辑以他人原稿为基础,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并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融于他人的劳动成果之中”编辑对原稿的优化和升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现和深入挖掘稿件的新闻价值
编辑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对新闻价值的发现和深入挖掘能力。什么是新闻价值?《辞海》中说:“新闻价值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新闻能否传播的客观标准。”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就看它是否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是否凝聚了公众的社会需求,以及能否使人们的感观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新闻价值本身应该具有给社会和受众以积极影响的功能。
编辑在处理记者稿件时要能慧眼识珠,能从记者、通讯员的众多稿件中把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挑出来,从一般事件中发现兴奋点、新闻点。通过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将新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向受众传递。
稿件的新闻价值并不是轻易被发现的。在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中某些有价值内容被一大堆次要材料淹没,大部分优质信息都处于化石一般的埋藏状态,只露出蛛丝马迹让你去嗅探。编辑得像考古工作者一样发掘它们,或者像生物工作者一样小心翼翼地培育它们,通过编辑性创造性劳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价值凸显出来,并得到升华。
发现和深入挖掘新闻价值,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社会舆论的角度审视,编辑平台即话语平台,编辑权也即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有着鲜明的舆论导向,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在实质上对编辑活动放任自流。即使自称最为尊崇“言论自由”的美国,也没有多少人认可言论自由的绝对优先地位。当前,在新媒体条件下,RUBZ0K4IGumdjwg3+9JU6w==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其中有很多垃圾信息像病毒一样在社会上传播蔓延,搞得人们头晕目眩,真假难辨,甚至产生惶惑和疑虑,新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在此大打折扣。这就需要编辑在处理稿件时能正确地判断新闻价值并进行深度解读,当好“守门人”,尤其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帮助受众降低认识世界的不确定性。
二、优化和升华新闻稿件
记者和通讯员的原稿,一般说来是粗糙的、是“毛坯”、半成品或非成品的,通过编辑选择、判断和发掘,增删润色、配补扩容、归类组合、美化包装、传播反馈等,才能使记者的稿件变成成品,使其社会价值增值。
一是要认真提炼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在文章标题的敲定中,编辑如果独具匠心,有好的创意,切实做到题文一致、一语破的、简洁明快、旗帜鲜明、生动活泼,报纸的眼睛就会更加明亮,就能像磁石一般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是对稿件内容进行编辑加工。编辑加工稿件是编辑的基本功。记者、通讯员的稿件犹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编辑不仅要用一双独特的慧眼去发现璞玉,而且还要用一颗热诚的慧心去精心雕琢,抓住原稿中灵光一闪的洞见,把新闻点放大,使新闻的分量加重,达到点石成金、一鸣惊人的效果,这就是编辑的“催化的能力”。编辑对于稿件的主题思想、表达方式,谋篇布局,叙事方式,逻辑推理,乃至病句错字等,都要认真加以修定。通过编辑的润色和加工,将原稿中有价值的内容挖掘出来并加以升华,把“小芝麻”变成“大西瓜”,有的甚至可以将“劣稿”、“死稿”变成好稿、重点稿。编辑对稿件的优化和升华,蕴含着编辑求新、求知、求真的创造性劳动。
三是根据稿件的内容和需要,配发必要的言论,编者按、串联词、插图、照片、链接背景材料和有关知识,对新闻事实进行多侧面的剖析,多角度的扫描,多层次的分析,力求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报道对象。
三、设计和编排新闻稿件表现形式
一篇好稿怎样才能吸引受众眼球,让读者牵肠挂肚,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就得在表现形式上下功夫。因此,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呈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闻媒体的竞争异常激烈、残酷。媒体的新闻呈现能力越强,那么它赢得受众的能力就越强知名度也就越高,经济效益也就越好。
对新闻稿件的呈现能力既包括新闻内容的呈现能力,又包括新闻形态的塑造能力。就报纸而言,主要体现在版面上。现代报纸版面设计是建立在视觉承载、阅读规律、市场营销之上,对信息传达、视觉承载、阅读过程、整体形象、文化品位的完整设计。别具一格的版式设计,使人感到大方、庄重,新颖、清秀、美观,赏心悦目,实现了版面形式与报道内容的完美、统一。广播、电视传媒则主要发挥其声情并茂、声画结合的特点,通过声音、音响、画面、字幕、图表、照片、特技以及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对客观事实进行真实生动地再现,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对新闻内容的完美呈现能力,能极大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可信性,不仅为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享受,而且提升了报纸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
我们在强调编辑对新闻稿件的优化和升华的同时,必须指出,作者的原稿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前提。编辑在对新闻稿件优化和升华的同时,必须以尊重新闻稿件本来面貌为前提,充分理解和尊重原稿的基本思想和新闻事实,自然顺势地实现审美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