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读者下降探析及对策
2011-01-01金桃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目前公共图书馆还存在文献资源建设不健全开放式服务窗口少,人们到图书馆借书学习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如何强化图书馆的自身功能,从静态服务转变成动态服务,被动服务转变成主动服务,把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推向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126-02
地市级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也是本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的信息服务机构。然而近年来,地市级图书馆由于经费投入,现代化设备和业务辅导不够完善等诸多原因,影响了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之路。
笔者对本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主要原因并提出对策与出路。
一、现状及主要问题
1. 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问题。图书馆为读者服务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提供所需的文献资源。而目前我馆图书资源不够丰富,现有图书陈旧,新书缺乏,是目前本馆读者到馆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学科尚缺少前沿性文献,不能满足各类型不同读者的需要。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经费不足。对于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而言,由于学科门类众多,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量也相对大的多,一年二十几万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购买文献资源的需要。从2000年至今每年仅购入中文图书3000多种5000多册,期刊380多种,报刊100多种。仅仅这些文献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2. 开放式服务窗口少的问题。由于馆舍面积的局限,目前本馆还没有实行全面开放式服务,自然科学外借处、社会科学外借处依然保持闭架借阅形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览室虽然实行了开架服务,但由于座席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读者数量,而读者构成当中又以中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为主。其中,阅览室读者以老年人为主,少儿部以学生居多,却很少有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及工程技术人员前来借阅或者阅读。电子阅览室前期我馆实行绿网教室吸引全市的广大读者,特别是中学生读者。但后期由于硬件设备落后和网速慢等因素而影响读者的数量。
3. 人们到图书馆看书学习的意识淡漠,电是图书馆门庭冷落的原因之一。图书馆意识是读者对图书馆职能及其需求程度的感受,图书馆意识支配着人们的各种借阅行为。目前,社会很多读者对图书馆的认识很不充分、很不全面,他们只清楚图书馆是个能借书、还书、阅读的地方,根本不了解图书馆的其他社会功能,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根本不清楚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的区别。图书馆意识还受社会上各种客观需要的制约。现代社会强化了人们的金钱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们的知识理念,减轻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4. 现代网络意识冲击。最近十年,网络和现代娱乐设施和设备得到迅猛发展和普及,日前中国网民已突破8000万。网络内容丰富便捷,为读者提供了互动式交流平台,这种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限制的方便的服务和沟通方式,最大限度地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态,读者在家或办公室点击小小的鼠标就可以通过网络浏览或下载所需的各种文献信息。读者获取知识渠道广了,他们对完全依靠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意识淡漠了。互联网涵盖了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部分功能。
5. 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方面的问题。调研中发现图书馆大部分管理人员为读者服务意识较强,工作态度积极,能够做到努力为读者提供优越的借阅环境,为读者进行深层次服务。但个别的图书馆馆员深层次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被动,主动精神不够,由于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的、非赢利性的行业,所以,馆员进取精神不强,惰性较强。在这种相对平静的图书馆工作环境下,容易造成工作人员流于上班下班、借借还还、不思进取的状态,馆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深。为读者服务还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下的借借还还的服务上,解答咨询、跟踪服务、业务辅导等服务项目没有真正的做到位。
6. 图书馆的各种服务项目和服务环境方面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读者对目前图书馆提供的服务项目缺失感到不满。如馆际互借项目还没有普遍开展;大厅里缺少咨询服务项目;没有计算机检索系统,缺乏直接为读者服务的书店、复印、打印设备,饮水机等生活服务项目等。桌椅陈旧,夏季空气流通不好,冬天室内温度较冷,照明光线不足等问题也影响了读者的到馆率。
7. 新书更新剔旧慢的问题。由于购书经费不足和编目系统版本低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新书从出版订购到分编加工后与读者见面的时间,不能够让读者及时看到所需要的新书。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读者对前往图书馆阅读或借阅图书的愿望并不是很高,有很多一部分人认为图书馆图书陈旧,更新速度慢“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和阅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了。
二、对读者到馆率下降问题的对策与出路
1. 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十二五时期,国家重视东西部地区文化发展”的契机,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加快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步伐。同时,加快图书更新和流通,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为广大读者服务。
2. 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和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以期引起领导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地市级图书馆的建设是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各级政府对其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及有利支持,并提供所需经费、场地,积极吸引读者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
3. 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地位主要还是要靠自身树立和争取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遇到的问题。也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作为图书馆本身还应该依靠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求生存、求发展、积极进取。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图书馆职能的同时,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大力开发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上来。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图书馆职能的同时,还要树立大文化的观念,向功能的综合化、服务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使图书馆在社会上具有更加坚实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4. 充分发挥开架借阅优势,提升藏书质量。图书馆为读者服务所作出的贡献和国家对图书馆的财政投资后所获取的效益,主要体现在藏书利用率上,因此,图书馆的藏书被充分利用是公共图书馆工作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图书开架借阅是提高藏书利用率,最大限度方便读者查阅图书文献的最佳方式之一。所以要充分发挥开架借阅的优势,提高图书馆的藏书利用率。
5. 充分合理的配置藏书,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我馆综合书库的藏书数量庞大,新旧图书并存。这就使一些具有实用性的图书在大书库中难以被读者寻觅到。因此,在组织藏书时要注意区分出哪些是具有研究性的图书,图书采购是公共图书馆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采购文献不是以读者为本,以读者的需求作为依据,而是只凭采访人员的想象和经验,既不做读者倾向调查,也不做复本情况调查,使购书费用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这种情况最终就会降低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因此,应及时调查读者的阅读倾向,严格把好图书采购这一关,真正做到按读者的需求来组织和优化馆藏结构。
6. 努力做好图书宣传、导读、新书推荐介绍工作,开放式服务将图书馆工作者从入库找书的繁忙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了解读者,开展图书宣传介绍推荐,解答咨询,指导读者阅读等工作。是读者对图书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帮助读者学会了怎样充分利用图书馆和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
7. 发现和培养图书馆的高素质的人才,充实服务一线。图书馆借阅窗口的工作人员素质,直接影响着为读者服务质量的高低。应积极努力的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流的服务。笔者认为:(1)领导干部思想上要重视,对图书馆的新人必须进行必要的图书馆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业务技术培训。或让他们先到采编部或其他业务部门学习图书馆基础知识、图书分类、编目和目录学知识,经考核或考察后达到窗口服务标准再上岗。(2)将一些热爱图书馆读者工作,有良好的为读者服务态度的又学有专长的人员充实一线,加强读者咨询、课题查询的深层次服务工作。(3)业务知识的学习要常抓不懈。
8. 要加快互联网信息资源和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对纸质文献、缩微文献、数字文献等多种载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设复合型的图书馆,以丰富的现代的信息资源,来满足现代读者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网络化服务,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是未来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它也为读者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服务手段,读者利用终端可以任意检索网内的各种信息,通过流动借还书站点,随时借还所需文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通过调查,读者到馆率逐年下降,不仅仅是齐市图书馆,也是国内其他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图书馆面临的困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但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不可忽视的一点。统计数字表明,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电子图书总发行量为53万种,全国电子图书读者达4300万人,其中31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到了74%。不少人都说,当今的年轻人不爱读书了,只爱娱乐了,应该设立读书节、阅读日什么的。实际上,这种说法有偏颇之处。现代社会我们当然可以提倡阅读纸质文献,但纸质图书文献并非是惟一的阅读渠道。如果把通过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进行的电子阅读算上,全社会的阅读率不会太低。既然电子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读者减少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就看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如何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开拓新的服务方式,来满足社会各界读者对图书馆的新需求,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
随着网络搜索引擎技术的日益完善和强大,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查找功能相对弱化,数字图书馆未来肯定会变成读者一个重要的使用工具,电子图书馆也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阅读阵地,尤其是检索文献和使用文献的阵地。
总之,图书馆读者到馆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极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如何强化图书馆的自身功能,图书馆的服务如何从静态服务转变成动态服务,被动服务转变成主动服务,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我们必须尽快转变观念,调整步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把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向新阶段,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