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011-01-01祁晓敏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古籍文献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古籍文献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古籍文献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切实解决古籍文献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尤为重要。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124-02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古籍难以保存,传承至今的珍本孤本,尤显珍贵。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把古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来完成。几年来,各地古籍保护收藏单位积极做好古籍普查、名录申报、人才培训、古籍数字化建设等项工作,为古籍保护工作的推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古籍文献,同时深入地挖掘它们的研究价值及经济价值,是需要我们探讨的一大课题。
一、保护好古籍文献对其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解读古籍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广义的古籍应该是包括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简牍帛书、敦煌遗书、唐宋以来雕版印刷品,即1912年以前产生的内容为反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资料和典籍;狭义的古籍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2. 我国古籍文献的收藏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献大国。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藏有各类古籍文献2717.5万册件,其中善本古籍229.5万册件,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文献收藏单位等也藏有大量的古籍。《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的古籍善本有5.75万种。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虽然在古籍文献的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可否认,古籍破损情况仍然十分严重,需要抢救修复的古籍数量十分庞大。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在馆藏的100万册件的善本中,轻度破损的13万册件,中度破损的26万册件,重度破损的12万册件。国家图书馆在近50年的时间里共修复了6万多册珍贵古籍,但完成的数量也只相当于待修古籍的12%。保护好古籍文献,任重而道远。
3. 开展古籍普查,摸清家底,加强对古籍文献的保护和管理
从2007年开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这是对我国古籍文献的一次总盘点。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对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教育、宗教、民族、文物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二是实现国家对古籍的分级管理和保护,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三是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改善古籍的存藏环境,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四是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五是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建设中华古籍保护网。古籍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古籍文献,使得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壮举。
二、古籍文献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古籍文献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
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而文化的发展更需要历史的支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创造了辉煌浩瀚的文献典籍,这些古籍文献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仅其内容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其形式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古代典籍,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文化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古籍文献是开发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
历史是先民繁衍生息、薪火相传的过程,而历史文献正是对这一过程的记忆。各个地区有各具特色的自然文化,历史文化,风俗文化,它们遗存在古籍文献当中。合理开发古籍文献可以为发展旅游经济,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最原始、最珍贵、最详实和最具参考价值的信息资源。据史料考证,齐齐哈尔城始建于金太宗三年(公元1125年),至今已有885年的历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努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主题文化,以昂昂溪腾家岗和五福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泰来塔子城为代表的金源文化、以金界壕为代表的金长城文化等历史文化旅游带,突出表现了齐齐哈尔厚重的历史文化,也为齐齐哈尔的旅游业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 古籍文献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依据
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需要了解当地的经济物产、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以及水文气象、地理交通等方面的准确资料,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古籍文献中的地方志,是地方性百科全书,无所不包,对于各地的人口、赋税、河流、山川、经济发展、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等等,都有具体记载,内容十分广博,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于政府和经济部门的宏观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我馆收藏的流人方式济的著作《龙沙纪略》、详细记述了齐齐哈尔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是齐齐哈尔最早的地方志,为研究清代前期齐齐哈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较翔实的资料,也为市政府制定适应齐齐哈尔地方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信息。
三、目前图书馆古籍文献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欠缺,制约了古籍文献的利用
长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渐渐边缘化乃至缺失,对古籍文献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目前,能看懂古籍文献并真正能利用的人已寥寥无几,年轻一代中的大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去利用古籍文献。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这种传统文化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对网络的关注远远大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2. 古籍文献的保护和利用相脱节,重藏轻用的矛盾依然存在
无论是古籍从业人员还是读者对使用、利用古籍文献都存在着重重顾虑,怕对古籍造成损害,各级图书馆长期以来都受重藏轻用观念的严重影响,致使馆藏文献只重收藏而轻视利用。中华文明古国产生过浩繁的文化典籍,但因各种天灾人祸使遗存的古籍如凤毛麟角。随着时间的流逝,古籍产生了本身所没有的特殊价值——文物价值,又因收藏界对古籍的追捧使其产生了经济价值。因此促使管理者产生了“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把馆藏古籍视为“珍宝”,收藏起来秘不示人,即使有读者想阅读利用也要经过审批及繁杂的手续,使读者望而却步,无形中在古籍与古籍使用者之间设置了一道鸿沟。
3. 古籍整理和管理人员严重短缺,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由于古籍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已成为图书馆中最枯燥无味、默默无闻的岗位,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据《黑龙江省古籍收藏单位基本情况统计表》统计,我省的26家古籍收藏单位现有古籍专业人员30余人,平均每个古籍收藏单位专业人员不足2人,古籍修复人员更是屈指可数。有些古籍收藏大馆,随着老专家的退休,新补充的馆员缺少工作经验,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专业队伍素质大幅滑坡。另外,由于古籍整理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具有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而真正做这项工作的人员文化水平良莠不齐,加之其相对消极的心理状态,就使他们连最基本的古籍管理工作都不适应。种种原因导致古籍工作专业人员少、素质低,远远满足不了古籍开发利用的工作需求。
4. 古籍数字化水平较低,影响了古籍文献的利用和开发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古籍数字化已作为古籍开发利用的一种新方式而存在。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计算机硬件成本得以降低,图书馆也开始对馆藏古籍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开发。但因管理者素质等原因,古籍数字化的成果不显著,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其数字化通常作法只是把古籍转换成文字版、图像版或图像文字混合版后存放在服务器上供读者使用,读者只能通过计算机对古籍做一般的浏览、阅读。所获得的也仅是平面的、孤立的资料,而非对古籍数字化复制、保护后进行深度开发的成果。
四、加强图书馆馆藏古籍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1. 扩大宣传,提高对古籍保护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
过去由于图书馆对馆藏古籍进行全封闭的管理,许多读者无法接近古籍文献,久而久之读者对古籍知识的了解也越来越少。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对古籍文献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日益增多,出现了一些转机。图书馆可通过举办讲座面对面地向读者普及古籍的基础知识,宣传本馆的古籍藏书特别是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古籍。还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和电子媒体等各类媒介,引起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对馆藏古籍文献的重视,促使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与开发利用。
2. 转变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对古籍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在古籍保护与利用中,要树立“重藏不轻用”的观念,既要把馆藏古籍保护好,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又要使馆藏文献面向读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古籍开发与利用工作,让古籍走出馆藏的深闺发挥其应有的现实价值。图书馆可以通过馆藏古籍精品展、馆藏地方文献展等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古籍,使读者了解其版本流传、文物价值等。同时还要加强对古籍管理人员的培训,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专业队伍能够促进各项古籍工作的开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批图书馆古籍鉴定、编目和保护方面的人才,在图书馆界建立比较完善的专家队伍,从而使我国的古籍鉴定、整理和研究工作走上良性的轨道。
3. 摸清家底,建立馆藏古籍数据库
古籍普查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对我国古籍文献现存状况的一次总盘点。各图书馆可以通过本次普查,对馆藏古籍进行核查、鉴定、记录以摸清本馆古籍的底数、其中的珍本善本情况。将本馆的古籍建立档案、对古籍的书目信息、古籍级别、保存状况详细登记。并根据普查的实际情况编制出能反映本馆收藏特色的各种古籍专题目录,建立馆藏古籍数据库。它可以很好的保存古籍文献,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促进古籍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也可以使读者就近、便利、快捷的查阅所需资料。
4. 古籍数字化为古籍文献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古籍的数字化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中蕴含的极其重要的信息资源。如为古籍数据库建立强大的检索系统实现图像检索、全文检索、精确检索、模糊检索,实现版本校勘功能以及实现图文对照功能以建立起古籍图像和古籍文本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知识挖掘系统并链接古籍利用者常用的数字化工具书和古籍数据库内容所涉及到的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等内容。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古籍与现代图书的知识库应该是可以共享的,如字典、历史年表、纪年换算、历法换算、各类规范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等,使所有的资源能够在同一平台上使用并互相调用。
[参考文献]
[1]程宪宇,大连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探索[J],图书馆学刊,2010,(01).
[2]吴慰慈,图书馆学新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0).
[3]成瑶,地方民族古籍文献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开发[J]大理学院学报,2009,(07).
[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责任编辑:李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