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中语用失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1-01-01李红梅
理论观察 2011年1期
[摘要]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也是导致翻译失败的主要原因。从语用学角度入手,分析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其根源是语用负迁移并结合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语用失误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语用失误;语用负迁移;跨文化交际;翻译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1)01-0110-02
一、引言
人类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政治呈现多极化、经济呈现全球化、文化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这一切都为翻译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手段,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王佐良(2005:268)曾指出:“他(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由于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翻译中的语用失误不时产生,翻译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和制约。
笔者发现,传统的翻译教学将翻译视为单纯的语码转换活动,因而,教学偏重于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学习,忽视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缺乏对文化差异、语境、社会及人际规约等方面的渗透,不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致使翻译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研究翻译教学中的语用失误具有再要的意义。
二、什么是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语用学家Jennv Thomas提出。1983年,Thomas在她的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将语用失误定义为“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what is said”(1983:91),即“无法正确理解话语的含义”,指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无法正确感知说话者意欲表达的意义而导致的不解、误解乃至冲突。Thomas把语用失误划分为两大类: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语用语言失误是指交际者因误用不符合目标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或套用母语的言语表达方式而产生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则源于文化冲突,它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它关系到交际是否得体、恰当,是交际者社会文化能力欠缺的表现。
对于跨文化语用失误这一概念,国内语用学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给予学术的界定。比如,何自然(1997:205)就曾指出:“语用失误不是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
三、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成因分析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做翻译练习时往往只注重语言的转换,片面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运用,而缺乏文化意识和语用意识,忽视翻译的交际功能,因而无法准确地理解和得体地表达原文的意义,导致语用失误和翻译的失败。一般而言,学生由于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了解,又缺乏相应的语用知识,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造成语用负迁移。笔者认为,语用负迁移是翻译中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所在。
语用迁移指的是外语使用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受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而套用母语的语用规则的现象(何兆熊,2000:265)。那么,由于套用母语语用规则而影响了交际的效果,甚至导致交际失败的语用迁移就称为语用负迁移。本文拟从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会语用迁移两个层面探讨语用负迁移是如何在翻译中导致语用失误现象的。
1. 语用语言负迁移
语用语言迁移主要是指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的语言形式(何兆熊,2000:265)。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的语言规则,在词汇、句法、篇章层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中都有着各自的习惯表达方式。因此,翻译中盲目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或错用英语的表达结构,都会造成语用语言负迁移,导致语用失误的产生。正如何自然(1988:214)指出的,“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有一些来自语用的错误转移,即错误地以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去,或者将具有不同语用特征的英语同义结构看作完全同义,不加选择地乱用。”例如,
(1)你有病啊?竟然想嫁这种人!
Are you sick?You even want to marry such a man!(学生译文)
汉语中“你有病啊?”是指“很愚蠢,缺乏判断力”,而不是真的生病,与英语句子“Are you sick?”结构和语法虽一致,言外意义却大相径庭,学生受母语干扰错用了英语表达结构,造成语用语言失误。正确译法为“Have you got rocksin your head?”
(2)have a bone in one’s throat
骨鲠在喉(学生译文)
这是学生套用母语表达结构导致语用失误的又一典型实例。英语中“have a bone in one’s throat'’是“开不了口”,常用作不发言表态的借口;而汉语中常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所以“骨鲠在喉”是“急于表达”的意思,二者真是貌合神离啊!同样,汉语中的“农民”应译为“farmer”,而不是“peasant”;英语中“black coffee”不是“黑咖啡”,而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等等。
2. 社会语用负迁移
社会语用迁移主要是指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文化中的语用规则以及语用参数的判断(何兆熊,2000:265)。社会、文化差异是语言使用中的干扰源。社会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人际规约、习俗与禁忌等方面的不同,必然导致汉英两种语言在词义、句义、比喻意义等语言现象和语用使用规则等方面的不同;此外,汉英两种语言在称呼、问候、请求、恭维、道歉等言语行为方式上也有很大差别,这些都会造成社会语用负迁移,导致翻译的语用失误。例如,
(1)全天下的父母都望子成龙。
All the parents in the world hope that their sons will become dragons,(学生译文)
“龙”在汉文化中是“神圣、高贵、权力”的象征,而英语词汇dragon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涵,英美人将其视为可怕的怪物,邪恶、凶残。因而,上例译文必将引起误解,导致交际的失败。同样,由于英汉词汇不同的文化内涵,“金鸡”(品牌名)应译为“Golden Rooster'’,而不能译为“GoldenCock”;“yellow boy"不是“下流的男孩”,而是“金币”的俗称,等等。
(2)他对服务生说:“来瓶啤酒。”
He said t0 the waiter,“Give me a bottle of beer!”(学生译文)
此例中,语用失误在于“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方式的转换不当。在汉语语言文化中,祈使式的请求,甚至没有语气软化词“请”的祈使式请求,在顾客与侍者的话语中具有普遍性。而英语中此种语境下的请求行为表达的则是“命令”之意,因此,译文的语势远远强于原文,违反了礼貌原则,必然导致语用失误。建议将译文改为“A bottle of beer,please,”同样,汉语中主人送别客人时常说的“慢走”,也不能直译为“Walk slowly!”而应直接说“Good-bye!”
四、翻译教学中避免语用失误的对策
1. 创新教学理念,强化文化意识
翻译,究其实质,是跨文化交际的手段。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活动,更是跨文化的解码和编码过程。因此,要减少和避免翻译中的语用失误,就要打破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将文化教onMHS5pnRnaz23oOJISH2NiSR5bvRjrwE5sGvnZyIGQ=学融入翻译教学中来。首先,要革新陈旧的教学理念,将翻译教学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加大文化教学的比重。其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中西文化的对比,强化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此外,教师还应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向学生输送有关英美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及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课余广泛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从中吸取文化知识,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意识。
2. 改进课堂教学,培养语用能力
语言知识的积累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学习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因此,翻译教学中应摒弃语言知识中心论,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放在核心地位。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加强文化教学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向学生灌输语用学的知识,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新格赖斯语用机制等语用学原则对翻译活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了解这些原则有助于增强学生交际的得体性,从而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的产生。其次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作用的转变。在传统的翻译课堂上,教师是中心,“技巧传授——翻译练习——知识点讲解”三点一线的授课方式贯穿课堂始终,而作为翻译教学主体的学生,却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我们知道,语用能力主要通过反复参与交际而获得,因此,翻译教学中要适度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教师则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情境的教学资料和实践空间,使他们在交际中掌握语用知识,提高语用能力,避免语用失误,确保翻译教学的有效进行。
五、结语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大的障碍,也是导致翻译失败的重要原因。我国高校当前的英语翻译教学仍不完善,从学生翻译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反映出传统的翻译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方面的疏忽与失败。随着经济和政治全球化态势的发展,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的紧迫任务。改革翻译教学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是所有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王钢,贺静,语用失误分析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巢湖学院学报,2010,(02).
[6]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c]//严辰松,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67-275.
[7]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孙文